厦门鼓浪屿有没有环境很不错的,有情调的旅馆?

导读:厦门鼓浪屿有没有环境很不错的,有情调的旅馆? 1969年的阳朔老糖厂变身艺文新空间,糖舍是怎样进化的

我住过鼓浪屿茶语时光钢琴旅馆,座落在美丽的钢琴之岛鼓浪屿,位于鼓浪屿内厝澳路356号 又系SANT圣典设计机构打造的艺术家沙龙中心,百年风貌老别墅经过梳理重现大家风貌,这是有历史故事的一个酒店。旅馆定期邀请国外的知名艺术家参与沙龙活动。院内景观水池,钢琴厅,咖啡厅,迷酒吧,画廊音乐会所。酒店整体风格处处体现百年建筑后现代欧式奢华艺术气质,传统与时尚,优雅与奢华并存。

茶语时光钢琴旅馆主体三层的建筑,正面看海,背山,三楼视野开阔可饱览海景,是休闲,度假绝佳小资情调旅馆,在这里享受着优雅艺术与音乐生活。

  旅馆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这个老建筑也就是号称“鼓浪屿风貌建筑”的李家园。有历史故事的一个酒店。百年大树为院落增添了一种浓郁厚重的历史感。老建筑在风风雨雨中经历百年的沧桑,建筑物,总在述说了往事浮沉。如果是特别追求复古感觉,历史内涵,或者是特色情调的话,此酒店最合适不过了,很适合情侣入住。

酒店大堂很气派,客房的装饰各有特色,应该是鼓浪屿最漂亮的酒店之一了。

旅馆里的环境我相当的喜欢,美的没话说。。。

1969年的阳朔老糖厂变身艺文新空间,糖舍是怎样进化的

2006年6月,杨晓东和弟弟自驾旅行路过阳朔,途经当地的糖厂旧址。他莫名想起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场景,心念一动,把老厂拿下,改造成了名动一方的糖舍。

2020年11月,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来到糖舍,开讲塔可夫斯基的《乡愁》。这堂名为“影像的诗行”的讲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众多听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策展人欧宁、电影人叶静、大提琴家宋昭、民谣音乐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电台主持人春晓、建筑师董功、建筑师郭廖辉等都在现场。

戴锦华的讲座是糖舍持续两个月的“糖火艺文祭”的一部分。2020年10月31日以来,这里举办了丰富多样的艺文活动,从讲座、摄影展、后摇专场、民谣之夜到山体三维投影艺术展,直到12月31日跨年夜迎来最高潮――燃烧火塘,寓意去旧迎新,为新的一年祈福。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这座1969年的老糖厂华丽变身,成了阳朔当下最热门的艺文空间。

糖舍

糖舍是怎样炼成的

广西桂林阳朔,曾经有一家红极一时的糖厂,直面漓江,群山环绕。

糖厂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9年投产,日产量高达200余吨。厂里200多个工人天天三班倒,干得热火朝天,糖厂周围也是车水马龙

那时候,糖是计划供应的紧俏货、孩子们的最爱、产妇们的补品,糖厂作为 社会 主义建设的先锋和典范,一直让阳朔人民引以为傲。

三十 过去,全国经济腾飞,进口物品喷涌,糖厂古老的压榨手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1998年,政府为保护当地水资源,停止了糖厂的大规模运营。

糖厂

糖厂退出 历史 舞台,但故事还在继续。

杨晓东与糖厂相遇于2006年。和弟弟自驾旅行途经糖厂时,他们远远望见一个大烟囱,直驱漓江边,在废旧的桁架边停下,“那天刚下完雨,回头一看,水中竟然有老建筑的倒影,我被震撼了。”

这个场景,让杨晓东联想起了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坐在意大利一座废弃的哥特式教堂里,面前一摊水,水中倒影着俄国的家乡,母亲、太太、孩子迎面走来。

初看电影时,杨晓东被这个画面震撼,甚至断片了几分钟。后来,他还专门跑到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锡耶纳,按图索骥电影中的教堂。

“是糖厂选择了我们。”杨晓东是酒店发烧友,那一刻,他发现糖厂具备成为一座好酒店的气质,决定把它买下来。当时,漓江沿岸很多工厂静待拆除,在杨晓东等人的争取下,糖厂因为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四周壮美的山水,被解救出来。

老建筑

2007年,曾经改造上海1933老场坊的设计师赵崇新来到糖厂,本着修旧如旧的设计方案,开始修复濒临倒掉、消失的老建筑,如匠人一般细细雕琢这件庞大的艺术品。

从水泵房、桁架、大烟囱到压榨车间、大锅炉房、小锅炉房、制炼车间,糖厂的生产流程均被完整保留,且化身为全新空间。从“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到“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糖厂外墙上那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标语,也被原样维护。

“民间的工业建筑太美了!我们把老建筑保留下来,实际上比建新建筑更贵,花的时间更长。”老建筑的修复持续了八年。杨晓东记得,修屋顶时,因为没经验,他们从山上采购了一批新木材,光是等它们晾晒到不再变形,就等了三年。

老建筑保留下来,糖舍的魂才在。直到现在,当地人还习惯称这里为糖厂,马路对面的公交车站牌还写着糖厂站。

老建筑

2013年,设计师董功在赵崇新构思的基础上,在老建筑外围增加了新建筑,完成主客房楼、别墅区客房楼以及健身中心、水疗、景观池的设计。

熟悉阿那亚的人对董功一定不会陌生,当地的网红地标――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都出自这位设计师之手。而他接到糖舍的设计邀请时,比阿那亚还早。

新建筑

设计新建筑时,董功始终以老建筑为核心,让主客房楼、别墅区客房楼呈合围之势,把老建筑包起来。

为了呼应老建筑,主客房楼的外立面选用了颗粒感强的木纹清水混凝土,还设计了坡屋顶;为了呼应桂北民居的风貌,主客房楼外搭起了回字形花砖墙,远望如一件镂空的、玲珑剔透的工艺品;而为了呼应周围的喀斯特地貌,主客房楼还特别“挖”了三个竹构溶洞,瞬间让这栋长 形的建筑灵动、通透起来。

董功还建了三个景观池,把周围的群山引入室内――层峦叠嶂倒映在水中,即便在室内,你也仿佛身在山水之中。

而作为整个糖舍的缘起,原本废弃的桁架所在地被改造成了泳池,抬眼望去,和《乡愁》里的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

《乡愁》

泳池

2017年7月,糖舍开业。2018年,董功把糖舍带去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将自然之美、建筑之美、残缺之美完美融合,糖舍迅速出圈,风靡设计圈。

2018年1月,超模杜鹃来到糖舍,泛舟漓江,漫步山间,为杂志《卷宗》拍了一组 时尚 大片。2019年1月,在Ahead Global国际酒店设计大奖上,糖舍PK掉一同参赛的东京虹夕诺雅,斩获“最佳度假酒店”,并拿下“全球终极大奖”。2019年7月,法国建筑专业杂志《'A'A'》以糖舍为封面,法文标题直称“建筑的根本作用是发现和揭示一个世界的精神”。

英国建筑专业书籍《PHAIDON》、德国建筑专业杂志《DETAIL》、意大利建筑设计杂志《CASABELLA》……登上建筑类、设计类、生活方式类杂志的封面报道对糖舍来说已经不新奇,但频频得奖,对杨晓东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别人可能超过三年就不会干了,我们从头到尾花了十二年。开船的时候,别人都能跳,你没法跳,船是你的呀!最后出奇迹了。”杨晓东坦承,很多国际评奖人并没有来过糖舍,往往因为几张照片或一段视频,便被打动了。

有 历史 、有故事的糖舍成了阳朔的地标性建筑,怀旧风劲吹的当下,吸引一波又一波人来打卡,对桂北甚至整个广西的带动是全方位的。

因为糖舍的成功,杨晓东甚至有了“厂长”的绰号,广西的老厂纷纷邀他改造,有两年时间,他辗转各地探厂,看了不下四五十个。

艺文祭是怎么来的

风险投资人的身份之外,杨晓东还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

2000年,因为喜欢大画幅摄影,他跑到北京电影学院追随冯建国学摄影,冯老师说,好的摄影要从电影感悟,他又趁机了解了不少艺术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塔可夫斯基的《乡愁》。

杨晓东是旅行爱好者,后来,他转变了旅行思路,开始跟着电影场景去出游。一开始,他还会自带摄影设备,三脚架和相机加起来25公斤,被罚了几次,他再也不敢把设备带出国了。

“糖舍旧影纪略”

文艺的种子早已埋下。也因此,糖舍问世后,除了日常的功能区,还开辟了许多艺文空间。

例如,大堂里陈列着三幅装置,回应桂林山水,再分别与老糖厂、新建筑对话,由青年雕塑艺术家吴蔚定制而成。

画廊里陈列着刘传宏的系列画作“糖舍旧影纪略”,画家虚构了一位民国人物刘石樵,并从日记的视角,记述了他留学归国后开建糖厂的家族故事。这些日记看起来和老照片无异,用虚构的人物来讲 历史 , 历史 也变得好玩,不是那么沉重了。

放映厅里,每天下午3点会放《刘三姐》,每天晚上8点会放《乡愁 :前者拍摄于1961年,取景于阳朔,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民俗风光音乐故事片;后者拍摄于1983年,是糖舍的初心,可以帮助每一位来客了解糖舍的起源。

2020年7月,在有意识的策划下,糖舍拥有了全新的艺文版块,演出、展览、诗歌等活动纷至沓来。7月第一场演出,1969酒吧迎来了歌手Chace、吉他手肖骏、鼓手安雨,三个大男孩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乐队的夏天》第二季还没播出,他们还没有以Mandarin乐队之名爆红网络。

随着艺文活动越来越密集,“糖火艺文祭”应运而生,一直从2020年10月持续到12月。

戴锦华

“电影是20世纪留给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遗产,而在这份遗产中,塔可夫斯基是王冠上的钻石。一生中,如果你没与塔可夫斯基相遇过一次,那是你的缺憾。”2020年11月,戴锦华的讲座掀起一波小高潮,她分析了电影《乡愁》中的许多重要场景,包括与糖舍泳池相似的教堂,“似乎罩在一个镂空的水泥架壳子里,这是塔可夫斯基电影最重要的造型特征。”

塔可夫斯基是公认的“电影诗人”,晚年拍摄的《乡愁》高度诗意化,门槛很高,“过去20年没看懂的地方,戴老师一两句话我就明白了。”杨晓东记得,讲座那天到场的观众都是文艺界的大咖,这正是文艺的吸引力。

戴锦华、民谣音乐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等

民谣音乐人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大提琴家宋昭也来了:他们在1969酒吧并肩演奏;他们在漓江上泛舟,以山水为幕放歌;他们漫步于石头城的石阶上,哼起民谣,拉起大提琴,动人的琴声里仿佛藏着石头城旧日的故事,伴随着琴声,戴锦华从石墙后走出来,有感而发了一通感想。

藏香

2020年12月,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冯建国,也来糖舍开起了大画幅摄影展“藏香”。

冯建国是第一个将国外学院派大画幅摄影教程带回国的艺术家。2000年前后,他扛着一台古老又沉重的相机,去西藏寻梦,去边陲和雪域朝圣,用大画幅定格了一大批明胶银盐照片,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近二十幅作品。

“逆流而上”

同样是2020年12月,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90后”艺术家刘佳玉,在糖舍喀斯特花园裸露的岩壁上,造了一个“逆流而上”的梦。这是一件山体三维投影艺术作品,远方的投影打到岩壁上,就像灵动的水流漂浮其上。

刘佳玉2020年7月底第一次来糖舍采风,回房后突然发现,岩壁正对着阳台,在黑暗中被一束清淡的白光打亮,仿佛看到了水流。那一刻,她灵感迸发,直觉这就是她想做的新作品。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岩壁有八九百平方米,投影需要穿过一百米的距离,才能打到上面。经过近半年与伦敦技术团队的远程工作,刘佳玉最终以6台28000流明的高清投影实现了“逆流而上”。

“篝火民谣之夜”

平安夜和圣诞夜,民谣音乐人陈斐“流浪”到糖舍,连演了两场“篝火民谣之夜”,拉着贝斯和鼓手,他唱起了《沾青》《琥珀》《白马》……

身前是蓝色的泳池,身后是幽静的漓江、漫天的烟花,旁边是烧得正旺的篝火,观众或是围着篝火烤地瓜,或是 着热烈的竹竿舞……在国内外开过那么多场音乐会,陈斐还是第一次面对这样有烟火气的演出场景,虽然手都被冻僵了,他还是忍不住感慨,“环境太美,太好玩了!”

“入木火塘”

历史 悠久的火塘文化遍布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不仅可以围炉取暖,还会用来祭祀神明、祈求安泰。跨年夜,建筑师郭廖辉为糖舍量身定制的装置“入木火塘”,在迎风而立两个月后,燃起熊熊烈火,人们在炙热的火焰中,告别2020年,迈入2021年。

“这是一个临时的建筑,但我不希望做成礼品盒一样精致,还是要能和周边的环境产生联系。”郭廖辉最终设计出一个轻盈、抽象、充满骨骼感的火塘装置:上下叠加的三组木方构成了垂直向骨骼;三组黑色麻布的“裙摆”遮挡住了主体结构,远望像杉树,像缩小的屋顶,又像过大的雨伞;三层屋顶提供了一个庇护的空间,人们可以躲进木结构下方的空间,围着篝火席地而坐。

“一个装置对于一个场所,就像一个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看完“入木火塘”,建筑师董功感慨装置的重要性。

“不同视野、不同角色的人,因为艺术聚集到这样一方有沉淀的土地上,从各自的艺术视角挖掘这个场地的特质,是有意义的。”郭廖辉这样评价“糖火艺文祭”。而在跑遍了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后,冯建国感慨,艺术的生命力最是持久,只有艺术能代代相传,滋养后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糖火艺文祭”的意义所在。

虽然还在摸索阶段,杨晓东已经决定,将“糖火艺文祭”固定下来,每年10月到12月举办,打造成一个“在地性”的艺术节,“许多人来阳朔看山水,看完山水,也可以来糖舍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展览。”

如今,越来越多音乐人在南方巡演时,会把糖舍列为其中一站,糖舍日常的演出也已经排到2021年6月。

糖舍甚至还有艺术家的“驻留计划”:艺术家来了,有灵感就创作,没有灵感,也不会强迫。音乐、舞蹈、声音、装置、多媒体……杨晓东对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排斥、都很包容,“这里有山、有水、有老建筑,可以取材的东西很多。”

就像刘佳玉,她的投影艺术是即时的,转瞬即逝,也没法收藏,杨晓东请她来时,也不知道她会不会有灵感,会不会有创作成果。结果,她做出了“逆流而上”,弹眼落睛,“一千个人里面能有一个回馈,对我来说都是惊喜。”

在山水与建筑之中,糖舍正在用有趣的艺文活动,活化当地人的生活。

校对:丁晓

Hash:055d90c39fa02b1fe5c02021d67529a512d549d9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