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历史名称

导读:武汉市历史名称 一、武汉市历史名称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广州番禺莲花山的历史 三、武汉市新洲区文化的来源 四、新洲河的历史

一、武汉市历史名称

据近年考古工作发现,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黄陂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汉在夏代属荆州,殷末属南国,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280年)、曲陵县(305年)、汉津县(597年)、汉阳县(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25年)、汝南县(378年)、江夏县(589年)。明成化年间,龟山以北的汉水支流逐渐成为汉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武昌这名始于孙权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明代以后,汉阳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勃兴,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武阳夏三镇的统称枣“武汉”开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随后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汉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至今保持不变。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武汉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广州番禺莲花山的历史

花山是珠江三角洲的一座名山,位于珠江口狮子洋畔,是狮子洋西岸的制高点;占地2.3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08米,距广州市区30公里,距香港60海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一个溶古代粗犷和现代秀美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风景名胜区。“莲峰观海”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它是一位历史老人,是番禺2200多年历史的见证者。番禺区 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很多,其中莲花山上的古迹最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拥有国内罕见的、具有2000多年历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采石场遗址,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省会华表”莲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到岭南来旅游,千万不要错过到莲花山观光的机会。

三、武汉市新洲区文化的来源

最迟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地庆福寺庙会,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相传是百花生日而得名,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新洲县历史悠久,文物胜迹也颇多。大别山下的问津书院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关镇和三店镇先后发掘出殷商、战国、两汉和宋明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文物,引起国内外文化界、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坐落在道观河风景区内的楚天名刹报恩古寺,依山傍湖,梯次而上,落差数十米,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凝练肃穆的佛教建筑群。

四、新洲河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迄今3000余年。 公元1951年6月21日,新中国又多了一个县级政权,新洲县。经呈请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原黄冈县划分为黄冈、新洲两县,从而结束了新洲地方由唐中和5年(公元885年)县衙迁至黄州后,千余年无县治的历史,也从根本意义上由旧州变成新洲。 在历史上新洲这个地方从未用新洲之名设置过县级政权,在明、清两代《黄州府志》和《黄冈县志》以及《史记》、《括地志》等书中都记载,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为武王“挟毂骖乘”,此为山东邾国, 战国末期,楚宣王灭邾,其地并入楚,迁其国君与此,名邾城。故址可能为今禹王城,遗址位于黄州州城北3公里处。西距长江1公里,黄团公路从城东沿经过。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在此置衡山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以其次子刘长为衡山王,后来刘长叛乱被赐死,衡山国废除,改为邾县。南北朝时废邾县置齐安郡。隋文帝开皇5年(公元58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至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黄州为永安郡,设黄冈县。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改永安郡为黄州,置总管府,统黄、蕲、亭、南四州,仍设黄冈县,州、府、县并治于新洲。

  

道观河风景区

唐末,由于战乱,纷争割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和3年(公元883年),杭州镇将董昌反叛,拒绝 廷派去的刺史路审中入城,路在逃时客居黄州,闻鄂州(武昌)刺史崔绍病故,便在黄州地方招募三千兵马,前去占鄂州。唐时鄂、岳、黄三州同属武昌军,武昌牙将杜洪随之与路审中勾结,并一同占领岳州,自封刺史。他们占领了鄂、岳二州,仍然据有黄州,为了军事上的进退便捷,于是他们擅迁黄州治所于今黄州禹王城

  后来,杜洪趁安陆周通率兵攻打路审中时,乘虚入鄂州,被唐僖宗拜为本军节度使,杜企图将鄂、岳、蕲、黄之地连城一片,谋求更大势力,但遭到四方军阀和土团头领的猛烈攻击。时永新吴讨率土团军占据了黄州,为了有别于杜洪所据的旧黄州,于是打出了新黄州的旗号,也就是后来出现的“新州”一说,时达八年之久。

  《资治通鉴》载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3月,黄州刺史吴讨举州降杨行密。”由此可见,吴讨的黄州刺史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当时出现了杜洪所据的黄州(今黄州禹王城)、吴讨所据的黄州(今新洲)两个黄州。

道观河风景区

由于吴讨降杨行密,黄州城即废,州、府、县衙迁至禹王城,并沿用了黄州之名,因此,才有了今黄州、黄冈之名。黄州故城则被称之为“旧州”。长期的战乱,人民群众受尽煎熬,后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一个“新”字期盼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明弘治《黄州府志・古迹》称:“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

  以上所说的新州的“州”字,都是“州”行政区划的专用词,而今新洲区所写的“洲”字是专指水中陆地的洲,音同义不同。这个行政区划专用“州”字在新洲的历史上,从唐末废州开始沿用了几百年。

  明初江西移民到湖北,古举洲由于河道的变迁,长江主流向南移,宋渡一带逐渐形成为举水河下游的一个大岛。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因为古举洲一线的治水问题,黄冈知县茅瑞徵在一章治水的《上御史台条议》文中,首次出现用水中陆地的“洲”字写“新洲”。顾名思义,州改为洲,在当时与新洲的地形地貌相合,与举洲相应。

  后来,新洲作为地名,它既指城镇,又涵盖举水下游沿岸地区,直至成为黄冈县西乡的代名称,所以1951年设县时,定名为新洲县。1983年新洲县由黄冈地区划归武汉市,设武汉市新洲县,成为武汉的一个远城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国函[1998]77号)批准:撤销新洲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以原新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新洲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1999年撤销城关镇,设立邾城街)。

Hash:2bbb62eec83ac4216cb98c57b1b4206522042397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