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太平天国景点 -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

导读:武昌太平天国景点 -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 1.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 2. 太平天国运动哪一年攻下武昌 3. 太平天国西征武昌 4. 太平天国湖北 5. 太平军攻占武昌 6. 太平天国为什么放弃武昌 7. 太平军天国为什么丢失武昌 8.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谁赢了

1.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

1、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2、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时机完全成熟。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没有多年间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的宣传、组织工作和前仆后继的斗争,就不会有武昌起义。

3、立宪党人在“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之后,也开始分化。部分立宪党人开始向革命派靠拢。

4、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鄂军西调,武汉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5、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2. 太平天国运动哪一年攻下武昌

1、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1823—1856),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第二号人物。金田起义后,一直统领太平天国军务,指挥多次战役,所向披糜。杨秀清是一个战略天才,为太平天国制定了许多重大战略决策,为定都天京。1856年,他亲自指挥调度各路兵马,大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天京事变中,杨秀清被杀身亡。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2、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1823—1864),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天京事变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1858年,三河大捷,全歼李续宾部湘军。1860年,二破江南大营,并攻克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遇害。

3、英王陈玉成

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客家人。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1854年太平军进攻武昌,陈玉成表现勇敢,建立首功。1856年,解镇江之围。之后参与破江南、江北大营的战役。天京事变后,统领秦日纲部配合李秀成,积极作战。组织领导了著名的三河大捷,被封为英王。又与李秀成配合二破江北大营。1862年,因叛徒苗沛霖出卖而被捕,于河南延津就义。

4、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一生轰轰烈烈,屡立战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1855年率太平军取得湖口大捷,曾国藩差点因此役失败而投水自尽。1856年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并完成对南昌城合围,可惜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以至于功亏一篑。“天京事变”后,率军出走转战各地。1863年被清军所捕,身受凌迟酷刑,从容就义。

5、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广西武宣罗渌垌人。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忠王李秀成对其评价:勇敢刚强,冲锋第一。太平天国前期的战斗中,萧朝贵一直担当核心指挥的角色,军事才能誉满全军。不过可惜在长沙的战斗中,被炮弹击中,英年早逝。

6、侍王李世贤

李世贤(1834—1865),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忠王李秀成堂弟。1851年参加太平军,英勇善战。1857年在宁国府湾沚镇(今属宣城)歼灭清浙江提督邓绍良军。1860年与陈玉成等合力消灭清军江南大营 。与黄文金包围曾国藩于祁门。后率太平军转战浙江,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在天京失陷后继续领导部分太平军反清,1865年被友军杀害。

7、林凤祥

林凤祥(1825—1855),广西南宁市武鸣人。曾任太平天国御林侍卫,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林凤祥率先登城。3月攻南京,首破仪凤门。同年5月,奉命与李开芳率2万太平军北伐,一路所向披靡,兵临直隶。后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粮草匮乏,最终全军覆没。被清军所俘,英勇就义。

8、李开芳

李开芳(1811—1855),广西武缘县人。曾跟随西王萧朝贵攻打长沙,连下桂阳、嘉禾、攸县等地。1853年5月,奉命与林凤祥率2万太平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兵临直隶。后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粮草匮乏,最终全军覆没。被清军所俘,押解至北京后凌迟处死。

9、辅王杨辅清

杨辅清(?—1874),广西桂平人。1859年率军攻打叛变的韦志俊,夺回池州,因功封为辅王。1860年天京告急,率师回京破清军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与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多次击败清军的围剿。天京失陷后,他仍率部在各地与清军作战,在晋江被捕,押解福州杀害。

10、慕王谭绍光

谭绍光(1835—1863),广西象州人。16岁参加太平军,后隶忠王李秀成部,英勇善战。1858年,参加歼灭江北大营战役。1860年,率1200人首先攻入杭州,随即回师,参加歼灭江南大营战役。然后东征至常州、苏州等地,屡立战功,1862年获封慕王。1863年在苏州慕王府被叛徒刺杀。

3. 太平天国西征武昌

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北伐为了巩固和发展太平天国胜利成果,另一个是当时清政府因财力兵力的原因允许一些地方地主组织团练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都是一些地方民团,这些民团战斗力极强,对于当时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有着极大的威胁。

北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推翻清政府,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北方是清朝的经济重要来源地,是当时经济工业中心,太平天国想通过北伐来缓解连年征战所带来的经济压力,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兵北京。

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一度逼近了天津 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 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并且当时北方是大多数外国势力范围,外国势力害怕太平天国运动会使他们失去在中国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中外联合对付太平天国的局面 (太平天国曾和外国势力谈判试图让外国势力保持中立, 但最后失败),西征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 确保天京的安全 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藩组织的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

太平军西征是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6年4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今南京)而进行的作战。

历时3年,太平军占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战略要地,使天京上游有了可靠屏障,为以后坚持斗争打下坚定的基础。但由于未能给湘军以歼灭性打击,军事上潜伏着巨大隐患。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国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

4. 太平天国湖北

太平天国成立于1851年,灭亡于1864年。曾占领广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山西省、直隶省、山东省、福建省、浙 江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省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咸丰七年(1857)二月,太平军与捻军会师于霍丘。捻军自起义以来,一直活跃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广大地区,成为太平天国北方屏障。咸丰七年春,太平天国合天侯李秀成通过其部下李昭寿,邀请捻军加入太平天国,得到捻军首领张乐行的赞同。

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李秀成部与捻军龚得树、苏天福等部在霍丘会师。从此,捻军开始蓄长发,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以太平军旗帜代替原来的五色旗,各部将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印信。捻军首领张乐行受封为成天义,以后又先后被封为征北主将(咸丰十年前)、鼎天福(咸丰十一年前)、沃王(同治元年前)。两军联合以后,捻军势力更为壮大,不仅在淮河流域牵制了部分清军主力,减轻了天京的压力,并且与太平军配合进行过多次重大战役,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有力地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但是,捻军参加太平天国是有条件的,即所谓“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与太平军有事则联合作战,无事则各自行动,依然保持着某种独立状态。

5. 太平军攻占武昌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

3、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4、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5、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

1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2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1洋务运动的意义

1、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的教训

1、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 失败的。

2、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

3、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总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地主阶级不可能完成自救。

6. 太平天国为什么放弃武昌

武昌起义是1911年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进行的一场反清起义,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可以说直接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但是为什么从1840年以来,历经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等诸多劫难的清王朝都能继续苟延残喘,革命党人此前组织多次起义都被清廷镇压,为何偏偏是在武昌这个地方,人数规模不大,革命党的著名领袖都不在场的情况下,武昌起义却能成为压死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宏观而言:清廷已然摇摇欲坠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在六七十年的时间里已历经劫难摇摇欲坠。到武昌起义前夕,清王朝已经从各个层面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政治层面:满清的统治基础在与满清贵族和汉族地主阶层的支持。从清王朝入关以来,满清贵族就笼络拉拢汉族地主阶层,构建起以满清贵族为主,辅之以汉族地主阶层的统治结构。经历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之后,汉族地主阶层开始崛起,清王朝不得不接受汉族地主阶层开始大量涌入统治阶层的顶端,典型的例子就地方督抚的汉族化,这就表面清朝的统治在政治层面的松动。到了东南互保阶段,面对清廷实际话事人慈禧的诏旨,东南的地方督抚公然抗旨,甚至湖北的张之洞等人还密谋一旦光绪和慈禧在战争中丧命,就要公推当时在广东的李鸿章为“总统”。这在封建王朝无疑是抗旨和谋逆的两大罪名,这些封疆大吏都敢干,由此可见清朝的政治统治基础已经无比脆弱。而且东南互保之后,清廷根本不敢对参与其中的督抚们兴师问罪更是可见一斑。

军事层面:任何政权都需要一定的武力来作为执政的保障。清王朝入关时期靠的八旗铁骑,后来到了康熙时期转为八旗和绿营作为军事支柱。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腐朽的八旗军和绿营兵都不堪重用,于是鼓励官员兴办地方团练以镇压起义。随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被镇压,以湘军、淮军和楚军为首的地方团练成为了清朝主要的国防军,但是这些军队都是具有私人军队性质的,虽说没有东汉末年的地方团练变成割据军阀那样明显,但是清廷对这些军队的控制权显然不足,这也是为什么清王朝不得不允许汉族官僚大量出任地方督抚的原因所在。甲午战争之后,淮军、湘军相继没落,清政府开始了编练西式新军的计划,但是事与愿违新军又因为用人不当和新思潮的兴起,成为了袁世凯和革命党人的武装。到了武昌起义的影响扩大之后,需要真刀真枪时,清王朝忽然发现竟然无兵可用、无兵可调。

文化层面: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的文化基础在于封建帝制和汉族的儒家文化的伦理纲常的支撑。受命于天,代天牧民的封建体制思维深深扎根于当时的大清帝国万千子民心中。也正因此,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虽然洪秀全等人是根正苗红的汉人,但是因为不愿意拥护和维持儒家文化和地主阶层的利益,因此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阶层依旧坚定的支持清廷。到了革命党人兴起的时候,其实大多数地主阶层仍是支持清廷的,只不过甲午的失败已经让这些地主阶层中的新士绅阶层要求清廷作出相应的变革,也就是说变法革新派仍旧大有市场,激进的革命派虽然有 多人同情,但还是少数。结果清廷的皇族内阁一出,变法革新派大失所望,于是新士绅阶层迅速分化,支持革命和支持共和的人数大大增加,由此清廷的文化统治基础已然崩溃。

综上,在武昌起义前夕,清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层面的统治基础都已崩溃,清王朝已然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任何微小的碰撞都可能让这幢将近三百年的大厦轰然倒塌。

微观层面:武昌起义恰逢其时

虽然说当时的清王朝已是行将就木,但是为什么此前革命党人的几次起义都还是以失败告终,而武昌起义却恰恰能成功引起裂变效应,最终埋葬了清王朝呢?这在微观层面上也有以下一些原因:

慈禧和光绪的病逝:虽然慈禧是在1908年去世的,但是不得不说她死后,清王朝特别是满清皇族就没有了政治主心骨。继位的宣统皇帝只是个孩子,实际执政的载沣等人的政治经验欠缺。在载沣摄政的这几年清廷突然180度转弯,大力推行变法革新试图挽救危局,但是所有的措施都急躁而且矛盾,即不愿真正实行立宪又要推行诸如废科举等革新之策。于是短期内造成国内剧烈动荡,而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更是直接把寄希望于变法革新的士绅阶层推向了革命党人一边。

四川保路运动的策应效果:其实武昌起义早就在谋划之中,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到了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的第二日,清政府就宣布铁路收归国有,由此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保路运动。这一措施不仅使更多的士绅阶层因为经济利益受损倒向革命,更让清廷面对全国尤其是四川愈演愈烈的保路运动手足无措。为了尽快镇压和平息事端,清政府选择了派遣强硬派督抚入川镇压,同时抽调湖北等地的新军入川武力弹压。由此四川的保路运动无形中为武昌起义起到了策应的作用,使清政府在武昌的军事力量更加薄弱,有利于武昌起义的成功。

终上所述,武昌起义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已经全面腐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已失去统治基础。加上保路运动和清朝预备立宪的策应效果,武昌起义的成功就显的理所当然了。但是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中所说,研究为什么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这一枪迟早要打响的。不在武昌打响,就会在其他地方打响。因为清王朝的已然是摇摇欲坠、行将就木,只用一个手指头轻轻一推,就全线崩溃,轰然倒塌。

7. 太平军天国为什么丢失武昌

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战场都取得了最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8. 太平天国武昌保卫战谁赢了

黄文金。

黄文金(1832-1864),太平天国重要将领,五虎上将之一,后来被封为堵王。黄文金是广西博白文地人。1864年9月5日),黄文金在途经昌化白牛桥时,因伤而死,时年三十三岁。太平军在湖州保卫战中,共打死打伤故人近万人。

黄文金是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他作战勇猛,是令清军最头疼的太平天国主将之一,最后天京陷落后,黄文金保护幼天王转移,勤王有功,可惜的是他死得太早,没能力挽狂澜。

Hash:0a3941c351bc1154e26371f3e3a6bb4cb9ffea1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