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传说——悬钟城帝君歼倭寇
悬钟城帝君传说
诏安县的南端滨海处有一座半岛,直伸入海中,半岛的末端就是宫口村。由于地处内外海会合的航运中心,商业十分繁盛。在宫口外果老山下有座悬钟城,与广东的南澳岛遥遥相对,悬钟城内有一座古老的宫股式的庙字,红墙绿瓦,金碧辉煌,这就是有名的关帝庙。传说这庙里供奉的帝君神像就是当年“沉东京、浮南澳”时,保佑幸存者逃上陆地的神明,所以十分灵验,至今庙内香火鼎盛。
明朝嘉靖三十五年,一群倭寇乘坐二十三艘船登陆,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在悬钟城外大肆掠夺烧杀,渔民们扶老携幼,纷纷逃入城里,躲在关帝庙内,祈求保佑。驻在悬钟所的汛兵不足百人,寡不敌众,只得关闭城门等待援兵。
陷入险境之时,忽然看见果老山上旌旗招展,战鼓惊天,似有千军万马来援。城头上出现一员猛将,黑面虬髯,豹眼狮鼻,头包皂巾,身穿黑铠甲,手执钢刀,在女墙雉蝶上飞奔,挥舞手中钢刀,把一架架云梯砍断,倭寇纷纷掉落城下,非死即伤。大将遂带几百乌衣兵,张弓搭箭,矢石如雨,把倭寇杀退。
正在这时,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英勇善战的戚家军,闻讯从铜山所疾驰前来悬钟所增援,正好截断倭寇们下海的退路,倭寇腹背受敌,情知不妙,赶紧丢下抢劫的女人和细软,纷纷登船,企图逃跑。这时,从帝君庙中飞出千百只神鸦,喙衔火种,飞集贼船上,把船帆、桅杆全点着了。一时神风刮起,火焰冲天,二十三艘贼船,霎时间灰飞烟灭,烧死倭寇无数;没被烧死的慌忙跳进海里,也都葬身鱼腹了。
岸上军民目睹此情此景,无不拍手称快。这时才想起果老山上的援军是从何地来的?那个虬髯猛将又是谁?回顾山头,旌旗消失了,只见满天朝霞映红了关帝庙,黑脸虬髯大将和他率领的乌衣军也不见了。
有人认得,说是极似庙里的周大将军,必是关圣帝君显灵杀退倭寇,保佑悬钟城四境安宁无疑的了。
世界四大名将刀:中国有二,一把砍断倭刀平倭寇,一把重140斤 倭寇
古代名将有的用刀,有的用剑,有的用枪,有的用戟,每个名将都有自己喜用的兵器。下面说说世界四大名将刀,中国有两把,一把砍断倭刀平倭寇,一把重140斤,“卢阎王”用。
克雷塔斯战刀。克雷塔斯是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第一猛将,他使用的战刀是马其顿弯刀。这种刀源于希腊钩刀或希腊短刀,后被古罗马和马其顿用为军刀。刀长35到60厘米,重0.5到1.2千克。弯刀刀型,刀刃在弯曲内侧,柄头有两个造型,一是鸟头,二是马头,劈砍能力很强,与狗腿刀威力相仿。克雷塔斯每次上阵,都以此刀冲杀。在最著名的格拉尼卡斯河之战中,他一刀劈掉斯皮色瑞达提斯肩膀,救了亚历山大一命。
加里波第指挥刀。朱塞佩·加里波第是意大利名将,这把刀是“千人远征军”指挥刀。刀身一面刻有“1861年在那不勒斯”字样,另一面刻有“1861年那不勒斯签约”字样。1861年,加里波第用这把刀指挥由1089人组成的骑兵精锐,打败了两西西里王国10万大军,迫使国王签署投降书。
戚继光战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把“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这把刀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使用的战刀。该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此刀为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该刀专为克制倭刀设计,刀身为精钢打造,脊厚刃薄,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有一条栋线,并采用削栋,在减轻刀刃重量的同时不降低刀刃强度。戚继光这种刀后来量产,装备到戚家军中,被称为“戚氏军刀”。戚继光战刀的劈砍能力相当强,砍断倭刀,荡平倭寇,为巩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勋。
卢象升练功刀。卢象升是明末抗后金名将,天生神力,善用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人送外号“卢阎王”。卢象升用的作战大刀多少斤无考,他的一把练功大刀陈列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的“卢忠肃公祠”内。这把刀原重140斤,因脱落一铁环,现重136斤。卢象升用这么重的刀练功,可见他力大过人。在巨鹿贾庄战斗中,明军被数万清军包围。卢象升指挥兵将打完最后一炮,舞动大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十清兵清将,他身中四箭三刀,仍然大声疾呼:“关羽断头,马援裹革,在此时矣!”最后,卢象升鲜血流尽,力竭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