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太和殿是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可惜!比明朝时缩水1/2

旧时北京城的所有建筑,不过是紫禁城的附庸罢了。

这些附属建筑,不是拱卫紫禁城,就是服务紫禁城。

而紫禁城的心脏则是太和殿,它是整个北京城的原点。

然而雄伟的太和殿,因在紫禁城内最为高大、突出,被雷击的次数也最多。

最早的一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那时它还叫奉天殿,朱棣皇帝刚从南京迁都至北京。

朱棣皇帝在奉天殿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奉天殿即遭遇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

彼时,前来祝贺迁都的外国使节还没有离开北京城。

波斯贡使描述,当时火焰照耀,看起来真如”10万火把”。

哈菲兹.阿不鲁在《历史精华》记载:这场火灾迅速蔓延烧至嫔妃的住宅与朝中的衙门以及宝库,总计烧毁了“250间房间”,并烧死了“很多男人跟女人”。大火无法控制,终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扑灭。

得位不正的朱棣皇帝惶恐不安,他下了一道诏旨反躬自省。

朱棣皇帝又号召文武群臣大胆提出意见,如果真有不当,一定改过,以回天意。

同时,他还下旨免除几年前未收上来的赋税和上一年受灾田粮;自己的生日不搞庆典活动。

结果不知死活的主事薛仪再度提出不该迁都,触犯龙颜,被下狱冷饿而死。

朱棣任由三大殿烧焦的废墟裸露在紫禁城里。开始了他的三征漠北,似乎要告诉他的臣子迁都的必要,结果最后一次他死在回京的途中。

他此后的20年,奉天殿继续废墟着,隔了两个皇帝,到正统五年(1440年),三大殿才得以重建。

紫禁城、太和殿烧得最惨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夏四月的雷击。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雷雨大作,火光骤起,三大殿至文武楼、奉天门……午门、午门外左右廊尽毁。也就是说紫禁城前朝部分几乎全部烧毁。

五门三朝,午门之外是外朝;午门至乾清门这皇帝之礼天下的地方,是治朝,也称前朝;乾清门内是燕朝,也称后朝。

仅清理现场就调动了30000名士兵,5000辆小车。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主要工程完成。

三大殿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相随。

1644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从紫禁城逃离时,放火烧了皇极殿。

顺治皇帝在多尔衮等大臣簇拥下,进了北京城,自然不肯在流寇李自成登基的武英殿内登基,只好在皇极门(太和门)昭告天下,改朝换代。

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皇极殿。

第二年建成,改名太和殿。

康熙八年(1669年),太和殿重修,当年完工。康熙皇帝重修太和殿过去十年后(1679年),6名太监在西膳房用火不当引起火灾,火借风势不久后引燃了太和殿。

这一年又逢大地震,康熙皇帝大赦天下。但康熙说烧毁宫殿之罪不赦,6名太监被处死。

可见康熙皇帝有多么心疼太和殿!

康熙皇帝同样没有重修太和殿,而是忙着东南西北的收拾他的帝国: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解决中俄边界问题;三次亲征漠北,治理北疆。

康熙皇帝完成了他的帝国伟业,开始着手重修太和殿。

可6个太监的一把火,把太和殿烧了个干干净净。

康熙皇帝查遍资料,也没找到太和殿的确切建筑比例和数据。

幸亏有明朝崇祯年间的遗老梁九,他按照10:1的比例,用木料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模型。

康熙皇帝以这个模型为蓝本,重建太和殿。

康熙皇帝对太和殿的这次重建,改变了它原来的九开间形制,变成了十一开间。

只是建筑面积严重缩水,大约是明初奉天殿的1/2。

原因有两个,一是找不到与初建时的巨型楠木

二是为了防火,取消了东、西斜廊。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崭新的太和殿又重新在原来的位置上耸立起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就是康熙帝重建的。

这样算下来,故宫600年间,或烧或毁,有45年三层高台之上的太和殿并不存在。

太和殿是新皇帝举行登基仪式的隆重之地。

举行登基仪式时,王公百官,殿内殿外,台上台下,乌泱泱跪下一片。

古时没有扩音设备,司仪的声音无论多么洪亮,也不可能传得那么远。

那么大臣们的叩拜动作怎样才能整齐划一呢?

于是,就有了专门负责鸣鞭的鸣鞭官。

鸣鞭用黄丝编织,鞭尾图蜡,摔在石板上格外清脆响亮,声传极远。

第一声鸣鞭响起,就是警告臣子,皇帝即将出场。

第二声鸣鞭响起,所有人都静气平息,所以也称静鞭。

第三声鸣鞭响起,皇帝在龙椅上落座,所有人开始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皇帝在太和殿内走完登基的流程,鞭声会再次响起,皇帝起驾还宫,众臣退场。

其他如元旦(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等盛大典礼,仪式程序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天下学子们期盼的殿试,也是在这里举行。

殿试后的第三天,鸣鞭三响,皇帝落座太和殿。

先是阅卷官向皇帝行三拜九叩礼,然后是进士们向皇帝跪拜。

接着唱读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每念一次名字便是一次跪拜。

然后唱读其余进士的名字,唱读毕,所有新科进士向皇帝三拜九叩。

最后鸣鞭三响,皇帝回宫,进士们出宫,仪式结束。

所有的仪式都是跪来拜去。

所以,太和殿堪称臣子们献出膝盖的地方。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殿宇。

它的前面是故宫建筑群内最大的广场。

超过30000㎡的空旷广场,以每平方米站立四人计算,太和广场足可容纳十几万人,也足可以让任何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皇权的威严。

除了最大的太和殿广场与太和殿相伴,还有紫禁城中规格最高的大门“太和门”与之配套。

太和门是殿宇式大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达1300㎡。

就在此门之下,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颁诏天下,宣告一个新的朝代开始。

明朝的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进京,拒绝从东华门进宫,坚持由午门进宫,直登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皇极门),看来门还能见证“名正言顺”。

和后面的太和殿一样,太和门也有被烧毁的记录,它在明嘉靖时期就烧毁过一次。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大火从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烧起,一路向东沿烧过去,太和门和西侧的昭德门以及廊庑皆被烧毁。

而此时距光绪皇帝大婚还有一个多月,而太和门又是皇后凤舆入宫必经之处,重建一座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的宏伟宫门已绝无可能,可谓是真正的火烧眉毛。

情急之下,在原址按太和门行制搭建了一座彩棚应急,居然搭出了常在宫中走动的太监,都不能辨其真伪的效果。

可见古时京城的能工巧匠技艺多么高超,让人喝彩。

后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太和殿前隆重举行了侵华日军受降仪式。

太和殿见证了不可一世的日寇,献出佩刀,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场面。

太和殿自由行旅游攻略

  • 如今的太和殿是现存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可惜!比明朝时缩水1/2

    旧时北京城的所有建筑,不过是紫禁城的附庸罢了。这些附属建筑,不是拱卫紫禁城,就是服务紫禁城。而紫禁城的心脏则是太和殿,它是整个北京城的原点。然而雄伟的太和殿,因在紫禁城内最为高大、突出,被雷击的次数也最多。最早的一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那时它还叫奉天殿,朱棣皇帝刚从南京迁都至北京。朱棣皇帝在奉天殿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奉天殿即遭遇雷击,三大殿全被烧毁

    2022-01-10
    1093 78
  • 北京孔庙大成殿规格媲美紫禁城太和殿,元明清三朝持续614年最终建成

    从著名的皇家级喇嘛庙——雍和宫,向南步行100多米,就来到了老北京最有文化的地方:孔庙+国子监。一进孔庙的先师门,首先就会看到孔子的塑像;孔子的手势是很有讲头的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坐标: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地界儿。中国四大文庙中唯一与皇家沾上边的(还有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

    2021-12-30
    467 4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