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为何四川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出,巴蜀文化为何如此辉煌?
导读:两宋时期为何四川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出,巴蜀文化为何如此辉煌? 一、两宋时期为何四川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出,巴蜀文化为何如此辉煌? 二、三星堆文化到底是什么年代的? 三、宝墩遗址多久开始建?
一、两宋时期为何四川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出,巴蜀文化为何如此辉煌?
回答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下朝代背景。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宋朝(北宋、南宋)319年的统治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各地方势力割据的时代,完成了对全国的局部统一。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稳定;文化的繁荣有多方面的原因,最先取决于赖以生存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巴蜀文化,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时期,有着千百年的积淀。赵宋时期巴蜀文化如此辉煌,是唐时期的延续,除此,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天子重视,强儒学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反,宋太祖提倡儒学教育,大开科举,重用文臣,他觉得儒家思想利于他的统治,但我觉得不管怎样,他开启了宋朝重文之风,开始两宋文治天下的历史;创造“仁宗盛治”的宋仁宗赵祯,“千古画帝”宋徽宗赵佶,留有传世墨迹《洛神赋》的宋高宗赵构等等,这些都是才高八斗,以文治国安邦的皇帝。
士大夫敢于直言,老百姓日常娱乐生活丰富。在天下从文的大环境下,文化成果井喷很正常,生活富庶的地方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创作。
政局稳定,少战争有道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和重庆所在的巴蜀盆地地势特别,分边缘山地和盆地两大类,军事上易守难攻,大规模调动军队进攻很难,粮草转运也不容易,所以相对于中原地区战争较少,又远离王朝中心地区,政局相对较稳。
川地富庶,高物质四川盆地地形相对平坦,适合种植水稻,秦朝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从此成都平原水涝从人,农作物保收,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人民的聚集,生活配套设施也加强了;巴蜀地区富庶的生产,给文化的辉煌创造了可能。
“宋贤史学,古今罕匹”,“史学莫隆于蜀”巴蜀文化,是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文学得到空前的发展的同时,史学领域也得到了推动,设置了多个史学机构,足见社会对史学的重视程度,涌现出一批史学名家。
著名的四川史学家有:
扬雄(成都人,代表作《蜀王本纪》,第一次系统性的整理古蜀历史)
李尤(广汉人,东汉断代史书《东观汉纪》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此书在《后汉书》诞生之前和《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常璩(崇州人,代表作《华阳国志》被誉为方志鼻祖)
陈寿(南充人,代表作《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张唐英(新津人,代表作:《蜀梼杌》,现存记载五代两蜀时期历史的唯一史籍)
范镇(成都人,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副主编)
范祖禹(成都人,代表作:《资治通鉴》副主编(唐代部分主编)、《唐鉴》)
李焘(丹棱人,代表作:《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心传(井研人,代表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王称(眉山人,代表作:《东都事略》)
《四库全书·总目》:“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唯(王)称与李焘、李心传之书而三。”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远超过盛唐,才使得巴蜀文化如此辉煌,四川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出,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二、三星堆文化到底是什么年代的?
谢邀~
一说到三星堆,就有“内行”跳出 说什么“考古学家失声”、“考古学家隐瞒”之类的,也是很搞笑了。本来一个好好的考古遗址,被搞成了阴谋论一样,着实令人齿冷。实际上,三星堆遗址发掘后,有考古简报、考古图录、考古研究著作发布或出版,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都能找到很多的相关资料,怎么就成了考古学家故意骗大家呢?
△三星堆遗址相关考古成果
接下来继续说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这里的文化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水平、有文化的意思,而是一个专门的考古学名词,即考古学文化,指的是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遗存。三星堆遗址的分布范围也就是下面这张地图所展示的了,总面积12平方公里。遗迹种类包括:
城墙、城壕、祭祀坑、陶窑、房屋、墓葬。请注意,三星堆遗址中是有墓葬的,也有尸骨,所以有些人说“整个三星堆无一人体屍骨,所有考古学专家学者集体失声沉默”是很不负责的。
△三星堆遗址平面图
考古工作者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遗物,将三星堆文化划分为前后6期,又通过跟周邻地区对比以及科技考古的手段,确定每一期的绝对年代,也就是大致相当于公元前多少多少年。
研究成果表明,三星堆文化第一期,也就是最早的一期,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非常接近,相当于夏代晚期,距今约3600年左右。三星堆第六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晚期或西周初年,距今3000年左右。
也就是说,三星堆文化前后延续了数百年,当然了,这么长的时间,它肯定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逐渐发展壮大到消亡的这么一个过程。
就拿很多人感兴趣的三星堆的各式青铜器来说,这些铜器跟中原地区的差别较大,特别是神秘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甚至有人说,三星堆的铜器出现得比中原地区还要早。其实,这是因为把三星堆文化最早的年代等同于铜器出现的年代所造成的误会。
三星堆遗址的铜器主要来自于两座祭祀坑,而这俩祭祀坑的年代已经晚到相当于中原的殷墟一期、二期,也就是商代晚期了。换言之,它的铜器并不比中原早。另外三星堆的一些铜器跟中原的造型、纹饰都很像,二者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比如下面的这件青铜尊。
说了这么多,好像一下子把三星堆搞得“没意思”了。其实答主的本意,就是想说,请不要故弄玄虚。从专业角度讲,三星堆遗址考古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确实很独特,但是不能因此去冒充内行,把它说成一个“知识禁区”,这既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宝墩遗址多久开始建?
宝墩遗址位于新津县新平镇,西邻铁溪河。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该城址,初步确定其筑城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其废弃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墩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在此次地面调查中,于古城遗址外围发现了游埂子、碾墩子、石埂子、狗儿墩、胡墩子、胡坟园、高地、大埂子等几处长条形土埂。通过解剖发掘,证实这些土埂乃是宝墩文化时期的夯土城墙,进而确认在原城墙以外四个方向都有城墙和壕沟,其中东北边外城与内城城墙重合。外城墙体宽度残存15-25米,残存高度约1.5-4米不等,夯筑方式与内城墙完全一致。墙体外侧壕沟宽10-15米左右。从平面形状看,外城大致呈不甚规整的圆角长方形,方向与内城一致,约北偏东45°,城墙周长近6.2千米,以外城墙外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68万平方米 根据出土遗物分析,初步推测外墙的修筑时间晚于内城墙。宝墩外城城墙的发现使考古学界对宝墩古城遗址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对于探索宝墩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与社会复杂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ash:77ba066c88091468f0e6a8d16a00b42874622c2b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