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这个3000多年前的古遗址,揭晓出一个曾让商朝畏惧的神秘部落
中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很多民族和文化诞生,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文化和文明最终消失,有的特别神秘,比如殷商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神秘的强国,也就是鬼方国。
鬼方国曾经多次和商王武丁发生过激战,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部落却突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关于“鬼方”的记载文献很少,而且又没有相关考古学证据,所以,长期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们陆续在陕北清涧县高杰乡李家崖村发掘了一系列古城遗址,才逐渐揭开了蒙在它头上的神秘面纱。
从1981年到199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清涧县高杰乡李家崖村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田野发掘,发现了9座房子、60多座古墓葬、2万余片陶器残片、10件铜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后来经专家组鉴定,这个古遗址的文化遗存时代上线约相当于商朝晚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
那么,这个“鬼方”到底是何方神圣?
鬼方是商周时期盘踞在今陕北、晋西北及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个强悍民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
《诗经》上记载:“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易经》上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山海经》上记载:“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今本竹书纪年》中上记载:“(殷)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除此之外,《汲冢周书》《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也有关于鬼方的记载。
联姻有明确记载的,是黄帝与鬼方的联姻。晋代成书的《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四个妃子,有个妃子叫嫫母,在其他三个妃子之下。其他三个妃子,《帝王世纪》都记载了她们是哪里人,嫫母则没有记载其出身。但先秦时期的史料《世本》上说:“黄帝娶于鬼方氏。”说明这个嫫母就是从鬼方娶来的。
关于鬼方部落的活动范围,虽然多有考证,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主流的说法是活动范围位于今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一带。
关于这个神秘部落的人种更是神秘,有专家认为鬼方及其后裔赤狄是印欧人种。其主要理由是:鬼方所代表的族群既然被名之为“鬼方”,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异类的印欧人种,他们似“禺”类“鬼”,“鬼方”之名乃因其“状类猕猴”、身材高大的形貌特征所赐。而印欧人种从体格上总体略比蒙古人种高。
武丁有个妻子叫妇好,其打仗能力相当强悍,在武丁讨伐鬼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武丁这次对鬼方连续三年的讨伐,给予了鬼方人以沉重的打击。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东征西讨时少时兵力3000人,多时5000人,打败鬼方后又边年用兵,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广大疆域。如果说以殷商的中兴之主用三年时间征伐鬼方,而未能完全将其击败或消灭,这足以说明当时鬼方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也让商王朝畏惧,不然怎么一定要消灭呢?很明显。
虽然鬼方很强大,但还是被武丁打败了。而败亡之后的鬼方到底何去何从?是远遁、隐匿抑或迁徙,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
对于鬼方族源来源和去向,长期争论不休,现在有人通过分子人类学对鬼方的族源和去向有了比较清楚的勾画。
得出的结论是鬼方与殷商和西周华夏族进行过多次拉锯战,后来鬼方族群是西戎和北狄族群的主要源头,再后来鬼方族群的一部分进入中原融入华夏族,一部分融入匈奴和后来的蒙古,在随匈奴西迁和蒙古西征过程中,有的定居于今天的哈萨克民族、中亚咸海以及克里米亚周边,还有一部分进入西藏。
其实,现在陕北剪纸抓髻娃娃的形象就是鬼方原始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抓髻娃娃的功能寓意正符合鬼方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陕北称洞房为帐房,按陕北古俗,婚配在郊外设帐,这些习俗正是鬼方人的习俗。
今天陕北的火灶连土炕和用碎石片砌的插花式土石结构建筑风格都是鬼方人生活习俗的遗留。
此外,专家还对陕北方言文化、陕北秧歌文化、伞头文化及地方戏曲文化与鬼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鬼方文化先后绵延约五百余年,或繁华荣盛,或寥败凄落,均已湮没风逝。或许这就是历史规律吧。
本文来源于头条号@颜威说历史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夏朝”确实存在?陕西石峁遗迹挖出一浮雕,与商朝兽面纹饰类似 商朝
关于夏朝存不存在,中外史学界吵翻了天,在中国人看来,“夏朝存在”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否则商朝成熟的文明源自于谁?难道文明能突然爆发吗?外国人并不认可逻辑判断,他们认为必须要有文字或者其他证明资料,否则并不存在一个“应当”存在的夏文明。最近,陕西石峁古城挖出了一面浮雕,其上的兽面纹饰跟商朝的艺术风格相似,或许能解决夏文明的身份问题。
外媒报道石峁古城的发现
石峁古城是一处新时期时代的遗迹,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最近,考古学家在石峁古城发现了几块浮雕,它们的兽面风格与商朝的青铜器艺术风格高度相似,也就是说存在传承关系。
“石峁古城发现的兽面模式可能对中国青铜时代的主题产生了重大影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在报告中说。
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掘出大约30件雕刻,大部分都有着鲜明的几何设计图案,除此之外,浮雕还带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拟人生物和怪异面孔,看起来既类似象牙,又像动物的前肢,这些艺术形象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和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青铜器皿上的设计。
石峁古城发掘现场
石峁古城占地约4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史前考古遗址,包括城墙、宫殿、房屋、祭坛和墓葬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石峁古城就出土了大量玉器,当地的贫农曾用玉器换取粮食。1931年,美籍德国人萨尔蒙尼(A. Salmony)就曾在北京收购了一件半米长的墨玉刀型器,后藏于德国科隆远东博物馆,该玉器经鉴定出自石峁古城。据专家估计,石峁古城流失到海外的玉器数量达4000多件,分布于大英博物馆、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等。
石峁古城的浮雕
1976年,考古工作者确认石峁古城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迹,但直到2011年才开始挖掘。从那时起,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祭祀牺牲遗迹和浮雕,这表明它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都市。2013年,考古学家在城墙附近发现了一个乱葬墓,其中有80多名年轻女性的头骨,一些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石峁古城奠基仪式中的人牲坑。
根石峁古城的发掘报告说,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确认制作浮雕者的身份,他们与周朝和商朝的工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石峁的发现不断挑战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理解,”孙周勇说,“我们现在有更多的理由和信心来断言:石峁是中国和东亚的标志性发现。”
其实从一般观众的角度看,石峁出土的浮雕确实跟商朝的青铜钺有几分相似,钺是一种长柄斧,比一般斧头更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玉制的钺,在当时,钺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钺盛行于商和西周,但因太重,操作不够灵活,最终退出了仪仗用具序列。
如果考古学家能够确定石峁的浮雕不是个例,而是与其后的商朝存在联系,那么可以大胆的假设:上古艺术的传播肯定还有一个中介,因为石峁被遗弃是公元前1800年,而商朝建立是公元前1600年,这中间还有200多年的真空期,是否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夏朝?或者更大胆一点,石峁遗迹本身就是夏朝文明的一部分?这种看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石峁遗址的南方,就是陕西的韩城,而韩城古称为“夏阳”。有专家曾说“华夏”中的“华”乃是华山之意,“夏”就是夏阳,所谓华夏就在关中平原东部。
石峁跟“夏”是否存在关系,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 请随手关注、点赞、转发,支持原创!
建筑文化第三期 | 今朝看商朝,感受城市之根的魅力! 商朝
不同朝代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
而商朝的建筑风格显然有了较大改变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等
今天
我们一起来走近商朝的建筑吧~
商代中叶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黄陂盘龙城、山西夏县、垣曲等地都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址。它们的平面形状均作长方形,用黄土夯筑而成。夯窝圆形,小而密集,夯土的质地相当坚硬。
城墙的夯筑是先挖2米多宽、深半米左右的基槽,基槽的走向与城墙的走向一致,然后回填黄土,层层夯筑。
墙体采用分段夯筑法逐段延伸而筑成,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一般宽度在10米左右。筑城沿城垣纵向立模,模板外侧用土支撑,内外同时夯筑。
墙体采用分段夯筑法逐段延伸而筑成,截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一般宽度在10米左右。筑城沿城垣纵向立模,模板外侧用土支撑,内外同时夯筑。
郑州商城与黄陂盘龙城的东北部,都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其中黄陂盘龙城发现的几座宫殿基址,与南城门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些宫殿基址,都是用夯土筑成的高出地面的台基。
1.
郑州商朝遗址
以城市、宫殿为例,郑州商城遗址就是很好的一个考古典范遗址,在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和各种作坊。
由于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明,但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来看,这是城市遗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2.
另一座值得研究的商朝古建筑就是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它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这是商朝前期的城市遗址,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盘龙城遗址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等几部分,城址内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
以盘龙城1号宫殿基址为例,台基中央有东西并列的四室,四壁为木骨泥墙。中间两间稍宽,南北各有一门,两侧的两间略小,只在南面开门。台基的周围有一圈檐柱。
根据这些遗迹,可以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高台寝殿建筑。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两件铜质构件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金属构件。
它的出土表明当时的宫殿建筑上已使用了金属构件。它既有加固木构节点的作用,又是装饰品,所以它的表面都有精致的兽面纹样。
3.
偃师商城遗址出现了大城中又建小城的做法。目前发掘的1号宫殿区,由多座宫殿建筑组成,它的外围又筑有夯土城墙,应属宫城。
在这座宫城中还发现了石砌两壁、上用粗木铺顶的大型排水通道。这种给水、排水设施在城中出现,对改善城市的供水与卫生状况都是有益的。
3.
安阳殷墟的小屯村附近是晚商都城的宫殿区,已发现50多座建筑基址,可分为三组。基址平面有矩形、条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等。
它们的布局有东西成排、排列颇为对称的特点。立柱的下部,除用卵石为础外,还出现了铜础。
但安阳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出现了三通,表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时已形成分支。
南北向、东西向的管道,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水管之间是平口对接,水管的排列高低有序,发现时水管中还淤有细泥。
这种陶水管主要是配合夯土基址而设的地下排水设施,它在商代出现,是我国古代先民在卫生工程中的一个创举。
随着高台建筑的形成和筑城技术的提高,这种排水设施后世有进一步发展。
现已发现的商代都城遗址中
都发现了大型宫殿的遗迹
这些大型木构建筑的营建
反映了商代建筑技术得到很大发展
当然
商朝在其他建筑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无论是研究存留遗址
还是研究商朝时候的甲骨文
都能让人对这个朝代的建筑有更全面的认识~
编辑:忘川
审核: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