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遗迹景点介绍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

导读:泉州遗迹景点介绍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 1.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 2.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景点 3.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图片 4. 泉州的文物古迹 5. 泉州历史古迹介绍 6. 泉州世遗的22处古迹遗址 7. 泉州历史文化古迹 8.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地方 9. 泉州古遗址和名胜古迹

1.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

是整个城市申遗

1.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为清源山支脉,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这里是泉州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历代泉州城郊的风景胜地。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它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

2.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国家机器的独特属性。

3.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德济门遗址是宋元以来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南面紧临着晋江。它建造于13世纪,14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沿用近700余年。

4.天后宫

天后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它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这里是外来商人、货物进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妈祖之后,顺着晋江通往江口码头或者石湖码头前往海外贸易的第一站。

2.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景点

1、泉州府文庙

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就是公元741年,那时的泉州刚建城不久,一切都是崭新模样。北宋时期将孔庙移至于此,二者合二为一,规模逐渐扩大。

现在看到的泉州府文庙,集齐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规制完整,庄严肃穆,不但是福建最大,还有着“东南文庙之冠”的称谓。

2、长泰文庙

长泰文庙是福建省内最大的文庙,是祭祀孔子和国学教育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是长泰人共有的文化圣地。

始建于公元113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几经废兴,如今成为长泰的地标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大成门、钟鼓楼、杏坛、东西庑、大成殿、东西廊庑、先贤祠、崇圣祠、名宦祠、棂星门等,呈东西对称、五进制的布局。

3、福州文庙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殿内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现技法上注重质感和比例,形神兼备,雕刻精美洗练。展示了儒家现实生活气息的境界。

4、黄石文庙

历今1200多年,初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规模宏大,占地2376平方米,时称红泉宫,历经宋明两个朝代,后来毁于倭寇战乱,于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雄伟壮观。

具有唐宋遗址,明清建筑风格,保存比较完整,是莆田市仅存的两座文庙之一。

3.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图片

泉州市舶司遗址体现的历史价值主要是在于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 。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市舶司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渐萎缩。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

4. 泉州的文物古迹

1、风情别韵|西街;

2、中西合并|中山街;

3、繁华古迹|涂门街;

4、幽静祥和|洛阳古街;

5、古韵别情|石狮永宁老街;

6、繁华犹存|南安立新街;

7、古迹遗风|永春五里街;

8、洋气十足|安溪小上海街;

9、静温安宁|德化上涌街。1、风情别韵|西街;

2、中西合并|中山街;

3、繁华古迹|涂门街;

4、幽静祥和|洛阳古街;

5、古韵别情|石狮永宁老街;

6、繁华犹存|南安立新街;

7、古迹遗风|永春五里街;

8、洋气十足|安溪小上海街;

9、静温安宁|德化上涌街。

5. 泉州历史古迹介绍

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成功,正式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遗产要素的角度看,泉州有哪些古迹?它们的价值何在?如果有机会去泉州旅行,你可能会有更清晰的思路。

泉州城是遗产谱系

泉州,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处神奇而伟大之地。它的情调来自它谜一般的现代与传统相融的和谐。建筑、器乐、民俗、仪式、饮食无不自成一体地透露着此地的文化自信。现代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到这座历史上曾吐纳天下奇货的港口城市中。

泉州有许多古称,如“刺桐”“温陵”等。前者是与其东方大港的传说有关,后者则既是描述其多山的丘陵地理风貌,也暗指历史上宋明理学对其过化的影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泉州的各类遗址兴趣盎然。从约20年前德济门遗址的出土,到新近对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大港的历史篇幅正徐徐展开。

与国内其他遗产地不同,泉州系列遗产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地区的广大空间中,多达22处。

泉州的遗址,从遗产构成要素价值分为三类:一是“山—城”的城市结构,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南外宗正司、泉州文庙及学宫、开元寺等。二是“山—河—聚落”乡村手工业景观,主要涉及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三是“海—陆”交通环境景观,指的是安平桥、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和万寿塔。

这三组遗产构成了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复合景观。因此,“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场所或地点,也不仅是一条为商场写字楼包围的单调的历史街区。它是一个跨山海、通城乡、贯古今的遗产谱系。

城中史迹是游览首选

位于泉州城市中心的密集景点,多为官方文化历史遗存,也是参观游览的首选。

城中的核心地标是位于西街的开元寺双塔。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开元二十六年改名为开元寺。约唐咸通六年(865年),寺东始建镇国塔,初为木塔结构。后梁时期,又在寺西建有无量寿塔。如今的古城人还时常畅想泉州港兴盛之时,远航归乡人是如何望塔寄情的。开元寺亦在海洋贸易的财富支撑下于宋元时期获得巨大发展。如今,开元寺山门仍有唐宋遗风,双塔为宋代原物石构,彰显了宋代石塔建筑的建造技艺。

令考古学家兴奋 的新近发现为位于泉州旧梨园剧团的南外宗正司遗址。这一遗址的挖掘证实了宋代赵氏皇族南迁泉州的史实。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正是泉州港繁荣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才可支撑和延续远离政治中心的皇族们过上奢靡的宫廷生活,也正是这种宫廷生活为原本地处海疆的小城带来了延续至今的诸多习俗、音乐、舞蹈和仪式遗存。

作为一座因海港商贸而兴起的城市,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古城一样,泉州文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被纳入帝国体系的重要明证。这座象征儒家正统的建筑兴建于唐开元末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历代的迁建和修缮。如今,文庙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大成殿的建筑基础、台基等石质基础部分是宋代原物,木构件等其他构件则是清代按原样修缮的。

这些场所的兴起与发展与宋元泉州的海洋贸易息息相关,泉州古城的肌理亦是由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所构成。

 海陆交通看一桥一庙一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从宋元时期开始,刺桐城(泉州)便是享誉中外的“东方第一大港”。鄂国公留从效曾在古城遍植刺桐花,外商来港纷纷称道刺桐港之美。泉州城南货运港口引领的古迹,当然与宋元海洋贸易息息相关。

往往,以现涂门街和新门街为界往南为“城南”的范围,乃是泉州古城城墙的所在地。传说城南向来为小贩、流民和异族聚居之处,海陆通货便是在这种热闹纷纷的杂烩世界中展开的。

从城中腹地延伸到港口,有一处重要的古迹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府进出货物的重要通道,顺济桥对于稳定与繁荣泉州社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除此之外,宋代古桥还有晋江安海的安平桥。

距离顺济桥不远处的滩涂上,矗立着一座为华南信众感佩无比的女神庙——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这座宫庙原名为顺济宫,也是因为桥的缘故。桥与庙组成了城南港口地带最为重要的宋元史迹。

在桥与庙之外,2001年经考古挖掘首现于世的德济门遗址确立了位于“城南”内部的海陆分界线。也就是说,泉州古城历经各代拓城,而德济门为其最南端的南门。古时,从南门顺水路至竹街再至市舶司,获得许可证方可入城。后市舶司虽迁往福州,但时至清朝,官办海关口仍设在南门附近。可见,吞吐货物的泉州港与南门的关系紧密相关。

一桥一庙一门为讨论泉州“城南”的人文地理空间与宋元海洋贸易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在涉足这些遗产点后,旅行者还可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一窥泉州绵延数代的海陆文化。并在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中,亲睹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泉州后渚港的宋代古船。

 流动的城乡是活着的遗产

泉州,不仅是一座古城,它的独特还在于城乡体系的完整性。泉州港的繁荣贸易除了海陆交通的发达以外,还因其广袤的内陆腹地提供了丰富的转运货物。

由东溪、西溪汇流至晋江的航道提供了货物流通的重要路径。2020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22处遗产系列之一的安溪县青阳冶铁遗址便是位于西溪上游的内陆地带。

北宋初期,福建矿冶颇具规模。据《安溪县志》记载,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在龙兴里(今尚卿乡)开青阳铁场,后废。该遗址的考古挖掘证实了宋元时期泉州商贸从业者们将所造的锅、鼎、针等铜铁制品,兴贩于不含铁的两浙,并输往南海诸国。

除此之外,位于德化的尾林—内坂窑址和屈斗宫窑址皆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瓷器销往海外的明证。前者位于德化县三班镇,后者位于浔 镇宝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根据考古发现和调查,在德化发现了宋元时期(10世纪—14世纪)窑址多达29处,这一带的陶瓷由陆路运至永春县,再由东溪顺流而下运至泉州港,再销往海外。

除了东、西溪所涵盖的内陆腹地之外,在晋江对岸广袤的平原丘陵地带还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前埔沟边村。这一遗产点要素包括4处龙窑遗址和1处作坊遗址。

美国学者休·克拉克对唐宋时期的泉州城乡关系做过精彩论述,他认为经济依附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与泉州城南区域的开发是密切相关的。可见,海陆与城乡——这两组看似无关的议题可同时在泉州并行追溯,从而生发出有趣的历史角度。

这些散落的遗产地,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泉州的可贵之处在于,遗产还是活着的。祖籍泉州的人类学家王铭铭曾说过,“具有‘灵验’效力的遗产深深烙印在泉州世代祖辈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代泉州文化遗产活态现状的根基。”我们须与泉州本地人一样对此怀有敬畏之心。

今年5月造访泉州小山丛竹书院的学者甘阳,曾留下“泉州是座神奇而伟大的城市”的笔墨。且让我们在徜徉城中史迹、探访海陆交通遗存和城乡手工业遗址的过程中感受神奇且伟大的泉州。

6. 泉州世遗的22处古迹遗址

泉州德化的别称瓷都,著名瓷器产地。2015年5月30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专家组全票通过,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德化成为全球首个世界瓷都;2003年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之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

德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建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称号。

7. 泉州历史文化古迹

泉州”一般指“大泉州”的中心城区部分即3个区,大泉州指4区、3市、5县的总合,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金门县等。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8. 泉州历史遗迹有哪些地方

一、九日山祈风石刻

位于泉州清源山九日山景区。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题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到南宋年间泉州郡守主持的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二、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从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迁往福州,近四百年间,市舶司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事务,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

三、德济门遗址

位于鲤城区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初建称镇南门,元朝改称德济门,遗址有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

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 城的象征。

四、天后宫

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一号,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天后又名妈祖,是我国海上的守护女神林默, 泉州天后宫为妈祖的祖庙,是海内外礼制规格最高的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法石真武庙

真武庙,位于丰泽区法石村石头街,始建于宋代,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有“小武当”之称。

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庙中有千年古榕数株,现存明清建筑,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六、南外宗正司遗址

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

七、泉州府文庙

位于鲤城区府学路,始建于唐开元末年,这里也是古泉州城的中心。

泉州府文庙,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建筑优美,恢弘大气,这里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坐标,不收门票。

八、开元寺

位于鲤城区新华北路,始建于唐朝,这里古树参天,香火旺盛,建筑精美,是泉州最著名的寺庙,也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里有朱熹写的一幅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枋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不收门票。

九、老君岩造像

位于泉州清源山下,造像雕于宋代,是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它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所以被戏称“老子天下第一”,显示了当时泉州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释并存的社会生态。

十、清净寺

位于鲤城区涂门街,始建于北宋,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重修。

现在的清净寺是一片废墟,但是高耸的阿拉伯式门楼轮廓依在。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的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门票:3元

十一、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灵山南麓,是唐朝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的墓葬。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十二、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地处晋江华表山南麓的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庵内正面崖壁上,雕凿于1339年的摩尼光佛造像,高1.54米,宽0.83米,仪态端庄,神态安详,背雕十八道毫光,更神奇的是,这座就地取材雕刻的造像,自然天成三种颜色,巧夺天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是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物证。

十三、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位于晋江南岸,距泉州古城21公里,窑场始建于唐末五代(10世纪),兴盛于宋代(10-13世纪),也是宋元时期泉州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址。

十四、德化窑址

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繁荣,在10到14世纪,各类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德化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窑场之一。当时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德化窑也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 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五、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遗址已经发掘出六座冶铁炉以及三处房址遗迹,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十六、石湖码头

位于泉州城东南17公里的石湖半岛西岸,主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组成,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宋元时期泉州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

十七、万寿塔

位于石狮市永宁镇宝盖山,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万寿塔作为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是“海洋大通道”最主要的航标,见证了 当年“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

十八、六胜塔

位于石狮市石湖村。该塔系花岗石阁楼式结构,高36.6米,底围约47米,八角五层,其雕刻精工,雄伟壮丽,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为泉州重要外港,传说当年这里有18个渡口,停泊着亚非各国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极一时。

9. 泉州古遗址和名胜古迹

作为有着“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美誉的泉州,古城内外处处有风景,现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2个),3A级景区(24个),这里就来说说5A级4A级景区及较有名气的景点,泉州的著名景区有位于市区北郊的清源山风景区(5A),有名扬天下的泉州西街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东西塔(4A),有闽台缘博物馆(4A),源和1916创意园(4A),有泉州博物馆(4A),有位于涂门街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伊斯兰教遗址清净寺,有位于市区中山南路弘扬妈祖文化的妈祖庙天后宫(4A)有“老子天下弟一”的道教石像老君岩,有体现古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祈风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有著名的伊斯兰王子墓葬灵山圣墓,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景区,有著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景区,市区洛江的双髻山(仙公山)风景区(4A),惠安的崇武古城风景区(4A),石狮的姑嫂塔风景区(4A),晋江的摩尼教(明教)遗址~草庵,晋江的“五店市”(4A),安溪的清水岩风景区(4A),永春牛姆林风景区(4A,,德化的石牛山风景区(4A),南安的郑成功陵园及蔡氏古民居群,欢迎各位朋友到泉州古城来!

Hash:f65e00c4ad838140cb5d81ac59c33dc4d066ce60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