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服务人数 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1. 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在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全域旅游,还需要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区域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区域旅游市场新的主体和新的消费热点。
全域旅游是促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供求关系;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发展,促进景区内外协调。
2. 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是干嘛的
9月8日对外开放的,只是在农历8月1日前一天不对外开放
关于为维护南岳衡山景区农历八月初一(2022年8月27日 周六)旅游秩序和公共安全,确保游客健康出游、安全出行,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景区开放和交通组织相关事宜
1、南岳大庙农历七月二十九晚不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早上6:00至下午18:00。
2、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农历八月初一开放时间为早上5:30至下午17:30(景区车辆运行时间与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开放时间同步)。
3、中心景区(山上景区)农历七月二十九晚景区车辆营运至晚上19:00,夜间不营运;交通管制时间为农历七月二十九晚22:00至次日18:00,期间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4、中心景区(山上景区)龙凤卡口、莲塘卡口七月二十九晚18:00至八月初一18:00暂停对外开放。
3. 全域旅游游客服务中心
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简单来说,全域旅游就是一种主人翁发展理念,并开始自觉地用“旅游学”的视角来审视旅游的本质和内容,从而构建旅游学科体系。
主人翁意识是指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要主动融入中心,纳入主流。多年以来,业界一直强调“旅游服从大局”,后来讲“旅游服务大局”,实际上无论是服从还是服务,都是在将旅游边缘化,都是作为客人在听从主人的吩咐。
现在全域旅游要求“旅游构建大局”,当然,是指旅游要做“主人”。目前形势下,一要服务工业化,二要促进城镇化,三要推动国际化,四要拉动新农村建设,五要改变人们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后旅游作为“主人”还要考虑得更多更广。
4. 促进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 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 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5. 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是什么
1、南岳大庙农历七月二十九晚不对外开放,开放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早上6:00至下午18:00。
2、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农历八月初一开放时间为早上5:30至下午17:30(景区车辆运行时间与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开放时间同步)。
3、中心景区(山上景区)农历七月二十九晚景区车辆营运至晚上19:00,夜间不营运;交通管制时间为农历七月二十九晚22:00至次日18:00,期间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4、中心景区(山上景区)龙凤卡口、莲塘卡口七月二十九晚18:00至八月初一18:00暂停对外开放。
全域旅游时评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
1.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的落实和深化,而且是顺应当今国民旅游、散客化旅游和自驾车旅游为主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供需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域旅游模式要求在全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统筹条块分割的规划建设,建立综合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同时在全域范围内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布局,促进旅游开发的共建共享。
一、全域旅游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1、全域旅游营销是各景区、各市县村镇联动的营销
2、全域旅游营销是带有外溢效应的营销
二、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创新
1、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视角转变:从景点营销到整合营销
2、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传播方式的转变:从权威式传播到个性化传播
3、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内容的转变:从重点产品到全程体验
4、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组织方式的转变:从单一部门到综合协调
5、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的绩效评估:从经济收益到综合效益
三、构建全新的城市营销格局
1、重塑旅游目的地城市营销战略
一是资源依赖型城市的转型。二是超大型城市功能疏解。三是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
2、重建城市品牌
3、构建城市产品体系
4、搭建传播平台
5、协同城市营销组织实施
6、统筹内外部营销
四、如何做好全域旅游营销
1、沉淀文化优势,打造精准品牌定位
2、区分省内外市场,构建立体传播渠道
3、激活策划灵感,打造值得期待的节庆品牌
4、强化利益驱动,形成高效的组织机制
5、游客体验至上,做好产品创新和服务保障
6、全流程监管,做好全域品牌维护工作
2. 全域旅游发展观
1、创新理念观,构建全域旅游思维
全域旅游规划要从“单一景点规划建设”思维向“全域吸引物规划开发”的思维模式转变,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破传统过时的景点旅游规划的固有思维模式,运用全新的旅游开发理念,激活全域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构建全域旅游共享机制。
2、创新体例观,变革规划内容供给
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规划将创新体例观,立足于区域旅游业发展,视全域为有机的生态系统,以现有旅游规划的基本体例为依据,加入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节能减排等内容。。
3、创新要素观,延伸旅游资源链条
将旅游要素的概念进行延伸与拓展,并对各要素加以整合。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将传统的六要素进行重组,更要将旅游与农业、工业、城建、交通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旅游服务运行体系。
3. 全域旅游发展理论
1、树立“全”的理念。全要素统筹,全产业链条,全 过程服务,全时空营销,全方位供给,全社会参与,全市场共治,全游客服务。
2 、着眼“高”的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题中之意。
3、把握“转”的路径。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4、提升“规”的品质。坚持规划先行,找准发展定位,做到多规合一,抓好规划执行。
5、打造“美”的环境。全身心的美感体验,全方位打造美好时空。吸引游客的“眼”、赢得游客的“心”,让游客在旅游中领略自然之美、感受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享受生活之美。
6、擦亮“绿”的底色。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推动“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
7、做好“融”的文章。推进文旅融合,推进城乡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产城融合。
8、彰显“特”的风采。全域旅游生命力就在于有特色、有特点、有特质。在深耕特色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树立“新、奇、特、异”差异化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地方特点、凸显地区特质。抓好特色品牌塑造、形象定位、策划营销。
9、激活“智”的元素。加强文旅智慧服务和智能监管,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文旅工作“智慧化”、公共服务“一键通”、行业监管“全覆盖”。
10、增强“治”的能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4.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餐饮服务,旅游策划定位,旅游研究与策划,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等。
5.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的结语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的问题回答垍頭條萊
国家一直大力提倡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提倡发展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进行‘一村一品’示范,促进贫困群众进行脱贫并走上致富道路。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一村一品’以及乡村旅游已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效,如中国的下党乡,发展乡村旅游还没几年,贫困户基本已经脱贫。它的‘一村一品’中的茶叶——寿宁高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广告已经打到了中央电视台。由此可见,有国家政策为后盾,现在发展‘一村一品’以及乡村旅游就是最好时机。
靠近市区及县城周边的乡村,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即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他的乡村旅游业发展都很旺盛。而远离县城的偏远山区的旅游业发展就举步艰难了。由于这些地区医疗教育等条件跟不上,人员依旧流失,村中只剩些老人及留守儿童,有 力的人不愿意留在村里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得不到实施,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特色旅游也发展不起来,经济依旧萧条。垍頭條萊
6.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的问卷
一、引爆主体产业,构建核心吸引 主体产业是根本,发展乡村产业的第一步是对接市场需求,挖掘乡村地方产业潜力,并形成核心吸引,树立产业品牌,形成首批客源,为后期旅游要素的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打好基础。
1 瞄准本地优势,确定主体产业
1)主体产业需要满足特色鲜明、基础良好、在区域内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等条件,可以是乡村地方本身就有的产业,也可以是引进的产业。
2)主体产业开发价值要在市场上引起共鸣,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手段,发掘市场潜力。
3)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区位重要性、交通便利性、政策支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等要具有一定基础。
2 挖掘独特卖点,引爆主体项目 针对主体产业,通过“四化”手段,打造特色主体项目,引爆市场。
1)规模化+市场化。 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面积、丰富种类、提升技术等,将原来分散或者小规模经营的主体产业推向规模化发展模式,现规模效益,同时,进行市场化功能植入,增加观光、摄影、婚庆等消费点。
2)创意化+品牌化。 运用创意将主体产业进行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商品,并进一步通过举办大型节庆、国际展览、全国竞赛等品牌塑造方式,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产品或商品,大大提升创意的价值和效益。
二、 开发前台产品,提升主题要素 前台产品是指以主体产业为基础,融入旅游要素,打造形成可观、可游、可品、可住、可行、可体验的多元化主题产品,实现主体产业前台产品的旅游化链条延伸。
1 氛围营造,打造主题化的“观光” 打造有特色的产业景观观光,产业本身也是一种景观,规模化的产业易形成视觉冲击与观赏价值。 全域主题景观观光,结合产业主题,通过休闲设施主题景观化、房屋风貌改造主题景观化及主题景点打造措施,形成乡村全域空间景观化的格局。 生产过程观光,通过开放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资源的景观化,将生产过程打造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培育业态,打造主题化的“购物” 以业态培育为特色,形成卖商品、卖场所、卖方式的主题化购物体系。 卖的商品主题化,构建“主题+泛产品”的商品体系,打造主题商品品牌,创新泛产业产品,向生活器具、文化艺术商品、美容美体商品、养生保健商品等衍生。 卖的场所情境化,采用农旅一体方式,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催生需求动机,并形成订单,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
7. 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创建国家、省(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当前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趋势!县域文旅产业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推动县域內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新业态融合。同时,大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县域旅游形象宣传推介,努力提升县域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8. 全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全域旅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目标。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 ,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可以加快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统筹发展,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指导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在布局上将更为合理。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有184处5A级旅游景区;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旅游业仍存在散、小、发展不均衡、亮点不多的问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旅游缺乏一个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借用专家和群众的智力,通过编制规划,明确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实施路径,避免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因此,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十分必要。
(二)行业转型升级上的必要性
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到了一个层面,只有第三产业的空间还未全面发挥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 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大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稳增长保运行拉动投资消费的需要。
(三)旅游者需求上的必要性
旅游消费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发展要适应城市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达到道路建设风景化、交通体验休闲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效果;要利用“互联网+”把智慧旅游项目包装成大项目,从交通和信息上最大程度地方便游客,从而带动投资。
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景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只有通过全域旅游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旅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对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
三、以“全域旅游”指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涵盖了多个层面,荟萃了古建筑、陶瓷、民俗、宗教和边塞等多种文化,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价值。
(一)“游”
有数据显示,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5万美元,50%以上的居民进入中等收入之列。如果居民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人次,旅游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普遍性消费。
(二)“住”
我国现有12 163家星级饭店(其中四星级酒店2 424家、五星级酒店808家),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合计为514.11亿元。此之还有众多的民宿,为我国旅游出行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三)“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中国出境游市场首次过亿,达到1.07亿人次,已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客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预计2015年,出境游人次同比增长16%以上,客源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延伸。
(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关于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消费层面,旅游同样是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是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增长点。
推进“旅游+”,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一业促五化”,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
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将有利于各行各业统一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对国土资源整理、资金投入整合也大有好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全域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