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是不是属于黔西南
导读:余庆是不是属于黔西南 地形地貌
余庆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县域面积1622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余庆县常住人口为223952人。有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22个民族。
二、余庆历史沿革
西晋初,分汉代且兰县地置万寿县,为牂牁郡治,有今余庆县地。历南朝宋、齐、梁、陈,万寿县无变。隋代,以万寿县扩置牂牁县,为牂牁州牂牁郡治,今县地在境内。
唐代以前,境内无行政建置记载。唐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余庆(今敖溪)两土司为校尉,是县境有建置之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长官司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庆、白泥两州复改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将白泥、余庆两地合置余泥县,旨准改称余庆县,设余庆、白泥、合江3里,辖40余个村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裁兴隆军田附近归余庆,名新归里,此时余庆辖4里。民国3年(1914年),县废立设区。民国30年(1941年),黄平县第5区(太平堡)划归余庆。至此,余庆共设5个区,行政区划基本固定。1949年11月12日,余庆县解放,时置4个区、13个乡镇。1951年9月,全县设5个区,13个乡镇、105个行政村。至1956年4月,隶贵州省镇远专署。1956年4月18日,余庆县划归遵义专署(1997年撤地为遵义市)至今。解放后,余庆县辖行政区划屡经变动,2015年11月,调整为全县辖8镇1乡1街道70个村(居、社区)1810个村(居)民小组,有汉、苗、侗、仡佬、土家等22个民族。2014年年末人口303919人,其中农业人口267583人,非农业人口36336人。
三、地理环境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 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5′--108°2′,北纬27°8′--27°41′,幅员面积162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余庆县境内最高海拔为1386.5米,最低海拔为400米,多数地区海拔在850米左右,最大切割深度为986.5米。大乌江自西向东成弧形横贯县境中部,两岸多为陡峻峭壁,为一条深切河谷地带,县境中部的新场、凉风、坪场、木叶顶一线北东向山系,将全县分为北西和南东两个大的地貌区域,其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各有差异。
余庆县地貌显示了堆积、侵蚀剥蚀、溶蚀、剥蚀构造地貌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区表现为溶蚀、浸蚀构造地貌特征。有岩溶丘陵、岩溶山地及断层谷地或断陷盆地,碎屑岩区域以剥蚀作用为主,多成缓坡地形过渡地带,轻变质岩以剥蚀构造地貌特征为主,构成山地、断陷谷地等类型。堆积地貌有河流冲积坝与侵蚀剥蚀堆积坝两种类型。按成因类型,依据主导力作用分为堆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溶蚀地貌及剥蚀构造地貌四类。按地势等级,主要形成指标及农业利用价值分为平坝、丘陵、低山及低中山四类。
Hash:0a237ff4ecf7af954168a0c098acc11b7e6b1385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