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岔口乡旅游景点「平定县岔口乡旅游景点介绍」
导读:平定县岔口乡旅游景点「平定县岔口乡旅游景点介绍」 五道庙的五道庙 门头沟区 带朋友去平定娘子关玩,有去过的朋友先给个介绍吗? 平阳公主率军镇守而得名的是什么? 十一期间阳泉平定玉皇洞开业吗? 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玉皇洞怎么走 平定岔口在哪里?
五道庙的五道庙 门头沟区
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五道庙。爨底下村建筑为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庙在山腰处,内供奉五道神。此处为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其山对面有娘娘庙,生死各居一变。
五道庙
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红岭村五道庙始建于清嘉庆五年。香火很旺,方圆几十里的香客,赶逢庙会都要来上香奉供。在正月二十的庙会,村里的大户每年轮流做四十八碗大供来献,求神还愿的杀猪宰羊、挂牌挂匾的络绎不绝,周围村里的锣鼓乐器一连几天都要来庙前吹打竞舞。当时的庙堂富丽堂皇,上面青瓦盖顶,五脊六兽,飞檐滴水。庙堂是青石碹的,墙壁用纸精装裱,上面有八洞神仙东游过海的精美壁画。正堂上一排四尊神像,有马王爷、五道爷、牛王爷、土地爷,中间供桌是用整块青石板磨平的方台。台的两边各有泥塑的小鬼判官服伺一位,大红的庙门,青铜兽面衔环著于门上。上方有很大的天蓝底木匾额上书金色的“五路通神”四个大字。堂前带有廊迂,以大红圆木柱支着廊檐,柱上对联: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柱下是青石雕刻的石墩,檐下青砖铺地,对缝细青石沿边,并有青石铺的雨路一直通往庙外。庙前左右长有两棵古柏。有人长期职守,负责香火钱的管理,打扫庙院 。
五道神是很灵验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自建庙以来,五道神佑保一方,村运亨达,万姓康泰。山野苍生尽得其利,可谓功德无量。
大红岭五道庙毁于动乱时期,1979年在原址重建,气势不及以前。1985年由村人赵宝银重塑神像,匾额由平定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赵文海用小篆书写并刻。
老潍县五道庙
老潍县(今山东潍坊)五道庙,实际是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
五道堂及其神灵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
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清末以前,我国
的很多城市里建有五道庙。仅老潍县一带就建有两处。一处是西南关的这座五 堂;另一处位于老潍县东城(东关),这一处未见相关情况记载,仅有一条五道庙街可提供旁证。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东城五道庙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叶挺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据记载,这条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庙而得名。五道庙街在解放初期注销名称并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国美家电城内———这是与老潍县五道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祠堂。五道堂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五道将军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内建有钟楼、香火池,还栽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院内北侧,还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静时敞开自家门,拿九张祭奠用的黄草纸(其中一张用毛笔写上竖排格式的专用祝词)到附近寻找一处十字路口烧掉,然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呼唤孩子回家,一边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脸上、身上抚摸几下即可。专用祝词是:“荡荡游魂何处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寻路有路神五道将军游魂附体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个九字一笔写成)”。据说灵验得很。
仙师庙及其神灵
其实,老潍县五道庙的名声以及对民众生活的特殊影响主要来自与五道堂仅一墙之隔的仙师庙。
仙师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原址在老潍县西城(潍县城)安乐街北端的北城墙边。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安乐街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南北走向,是一条长约0.28公里、宽约4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取“平安快乐”之意而得名,东起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 到北马道。安乐街1967年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之意改称红旗后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88年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原址在今潍城区十笏园小区内———这是与老潍县仙师庙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1922年,仙师庙移至潍县五道堂的南邻重建。重建后的仙师庙在原安乐街仙师庙的西南方向。仙师庙有一个小门与五道堂相通。
仙师庙也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供奉俗称为“老师父”的仙师。从史书中查阅不出仙师“老师父”为何方神灵。民间传说仙师“老师父”为铁狸子、狐狸或黄鼬中得道成仙的神灵。
当地民间关于仙师“老师父”来历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自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他医道高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老者后来突然失踪。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鼬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洞穴。一传十、十传百,民众便对那处洞穴顶礼膜拜,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众祈求老师父保佑早日康复。据说也灵验得很。
按照民间传说,“老师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师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们把“老师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1922年,潍县一位丁姓士绅倡议在五道堂南侧斜坡状洞口处重建仙师庙,故居在附近西南关新巷子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笃信“老师父”,不仅鼎力相助,还为庙宇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西南关新巷子即老潍县著名的“状元胡同”。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西南关新巷子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两到4米的普通城市街巷,因在西南关一带形成街道的时间较晚而得名,东起南关党家湾崖(1992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西到三义庙街(1993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五道庙小区)。西南关新巷子1967年取“力争上游”之意改称上游东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92年、1993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状元胡同”便不复存在,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五道庙小区。“状元胡同”的有关情况见拙作《漫话老潍县的城门》(载《潍坊晚报》2009年3月1日12版),在此不复赘述。“力争上游”一词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无独有偶。在昌乐县乔官镇一带也有关于“老师父”的传说:乔官镇有个梁家庄。梁家庄有一棵粗大的“宋槐”。这棵自宋代立村时就有的古槐,由于年久,树干空了,里面可以盛得下五六个人。明代,里面住进了一只铁狸子,并得道成仙。清代,铁狸子另寻住处,搬到潍县一带去了,那里的人们给它建了一座“仙师庙”。因为铁狸子得道成仙于梁家庄的老槐树,所以只有梁家庄的人敢叫它“铁大人”、“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个“铁”字,若是有人胆敢犯了忌讳,必定遭到它的报复。因为有这个传说,潍县(潍坊)民众甚至专程到昌乐梁家庄祭拜“老师父”得道成仙的地方。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仙师庙建有木栅栏庙门,两旁各置一座坐望式石狮以示守护。据说,南侧的石狮口中雕有舌头,俗称“灵巴”(潍坊方言,意思是会说话);北侧的石狮口中无舌,是“哑巴”。“仙师庙”的匾额和“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的楹联,嵌刻在石头上并镶嵌在庙门的上额和两侧。仙师庙正殿规模不大,却也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颇为精致。神龛以隔扇相间。清秀的老仙师塑像,和颜善目,栩栩如生,身披斗篷端坐中央,人们都称他为“老师父”。左右分别是“二仙师”和“五仙师”的塑像相伴。堂廊供案底下建有“老师父洞”,上面用木板掩盖。正殿后墙外留一洞口,洞口上方建有一座小型庙宇式建筑,该建筑可以从三面出入。正殿前有方型铁制大香炉,供进香之用。从庙门到正殿前是比正殿还高的起脊铁棚,铁棚与殿堂连在一起,外观就像是一座大殿。铁棚内时常张挂着诸如“有求必应”、“神到病除”等感恩牌匾和锦旗。铁棚的北侧有角门与五道庙相通,南侧有僧舍三间,一名道士作为庙宇住持长年住守。仙师庙重建二十多年后,又有人传说,“老师父”兄弟中的老三已回来与之团聚,于是又有人出面倡议凑钱,于1946年利用五道堂与仙师庙的两面山墙之间的空间,修建了“三仙师”神龛,其左右加塑了“胡(狐)三太爷”和“老三哥”神位,新增添的设施称为“三仙祠”。由此可见,仙师庙属于动物崇拜类庙宇。
仙师庙建庙时间较晚,但打从重建后它的香火之盛却一直超过当地的任何一处庙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约而同,纷纷到仙师庙顶礼膜拜。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在这一天向老师父拜寿许愿的信众,不仅带着香纸、奉钱,还有鸡、鸭、鱼、蛋、点心、面食等各种供品,香案上摆不下,绝大部分都从老师父洞口送入洞内。据知情人透露,老师父洞内放置一口大缸,从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内。庙会结束后,掀开洞盖板便可取出供品。这样,一天下来,庙内便可收到不少钱财、饭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庙会执事和帮忙者分享。这天,庙里庙外,人群涌动,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断,青烟缭绕,纸灰满天。当时的五道庙具有深沟层崖的地貌特点,四周都是墓地农田。前来赶庙会的妇女们,头插松柏、针线,肩挎覆盖红色包袱的箢篼,远道而来,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说道传教,还有的“拜干娘”、“结亲”、“许愿”。沟下坡上人山人海。
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同时也是五道庙庙会日,五道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据说,庙会当日的凌晨两三点钟,五道庙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挑担的、赶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早上七八点钟,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庙前的五条大路上,满满的全是人,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耍猴的、卖艺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卖潍县地方小吃的,十分兴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也会赶来逛庙会。有时进香赶会者可达上万人。五道庙庙会成为民国时期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庙会。
因为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老师父”对当地民众的信仰取向至今发挥着其它宗教所奉神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 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只是此类活动一般改为隐秘进行。只要不公开进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关方面对此也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不予干涉。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因失修,五道堂与仙师庙所属的建筑物于1968年彻底拆除,原址改建为潍坊制锁厂及当地居民委员会所办实体用房。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当地民间要求在五道庙原址重建五道堂与仙师庙的呼声一直很高。当时曾成立潍坊五道庙筹建办公室,并筹得一些善款。后来五道庙筹建办公室逐渐偃旗息鼓。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据了解,建成后的五道庙博物馆整体将为三角形,成运动之态,鼎足之状,占地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山门、五道堂、三圣殿、仙师殿、碑廊、展厅等建筑组成。五道庙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区开展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载体。
[发布时间:2012-12-25]
说起老潍县五道庙,潍坊原住居民总有拉不完的话题。
老潍县五道庙一般指位于老潍县西南关的五道庙。实际上,老潍县五道庙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
五道堂及其神灵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清末以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里建有五道庙。仅老潍县一带就建有两处。一处是西南关的这座五道堂;另一处位于老潍县东城(东关),这一处未见相关情况记载,仅有一条五道庙街可提供旁证。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东城五道庙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叶挺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据记载,这条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庙而得名。五道庙街在解放初期注销名称并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国美家电城内———这是与老潍县五道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民众 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祠堂。五道堂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五道将军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内建有钟楼、香火池,还栽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院内北侧,还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静时敞开自家门,拿九张祭奠用的黄草纸(其中一张用毛笔写上竖排格式的专用祝词)到附近寻找一处十字路口烧掉,然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呼唤孩子回家,一边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脸上、身上抚摸几下即可。专用祝词是:“荡荡游魂何处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寻路有路神五道将军游魂附体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个九字一笔写成)”。据说灵验得很。
仙师庙及其神灵
其实,老潍县五道庙的名声以及对民众生活的特殊影响主要来自与五道堂仅一墙之隔的仙师庙。
仙师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原址在老潍县西城(潍县城)安乐街北端的北城墙边。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安乐街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南北走向,是一条长约0.28公里、宽约4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取“平安快乐”之意而得名,东起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北到北马道。安乐街1967年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之意改称红旗后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88年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原址在今潍城区十笏园小区内———这是与老潍县仙师庙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1922年,仙师庙移至潍县五道堂的南邻重建。重建后的仙师庙在原安乐街仙师庙的西南方向。仙师庙有一个小门与五道堂相通。
仙师庙也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供奉俗称为“老师父”的仙师。从史书中查阅不出仙师“老师父”为何方神灵。民间传说仙师“老师父”为铁狸子、狐狸或黄鼬中得道成仙的神灵。
当地民间关于仙师“老师父”来历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自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他医道高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老者后来突然失踪。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鼬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洞穴。一传十、十传百,民众便对那处洞穴顶礼膜拜,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众祈求老师父保佑早日康复。据说也灵验得很。
按照民间传说,“老师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师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们把“老师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1922年,潍县一位丁姓士绅倡议在五道堂南侧斜坡状洞口处重建仙 师庙,故居在附近西南关新巷子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笃信“老师父”,不仅鼎力相助,还为庙宇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西南关新巷子即老潍县著名的“状元胡同”。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西南关新巷子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两到4米的普通城市街巷,因在西南关一带形成街道的时间较晚而得名,东起南关党家湾崖(1992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西到三义庙街(1993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五道庙小区)。西南关新巷子1967年取“力争上游”之意改称上游东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92年、1993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状元胡同”便不复存在,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五道庙小区。“状元胡同”的有关情况见拙作《漫话老潍县的城门》(载《潍坊晚报》2009年3月1日12版),在此不复赘述。“力争上游”一词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无独有偶。在昌乐县乔官镇一带也有关于“老师父”的传说:乔官镇有个梁家庄。梁家庄有一棵粗大的“宋槐”。这棵自宋代立村时就有的古槐,由于年久,树干空了,里面可以盛得下五六个人。明代,里面住进了一只铁狸子,并得道成仙。清代,铁狸子另寻住处,搬到潍县一带去了,那里的人们给它建了一座“仙师庙”。因为铁狸子得道成仙于梁家庄的老槐树,所以只有梁家庄的人敢叫它“铁大人”、“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个“铁”字,若是有人胆敢犯了忌讳,必定遭到它的报复。因为有这个传说,潍县(潍坊)民众甚至专程到昌乐梁家庄祭拜“老师父”得道成仙的地方。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仙师庙建有木栅栏庙门,两旁各置一座坐望式石狮以示守护。据说,南侧的石狮口中雕有舌头,俗称“灵巴”(潍坊方言,意思是会说话);北侧的石狮口中无舌,是“哑巴”。“仙师庙”的匾额和“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的楹联,嵌刻在石头上并镶嵌在庙门的上额和两侧。仙师庙正殿规模不大,却也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颇为精致。神龛以隔扇相间。清秀的老仙师塑像,和颜善目,栩栩如生,身披斗篷端坐中央,人们都称他为“老师父”。左右分别是“二仙师”和“五仙师”的塑像相伴。堂廊供案底下建有“老师父洞”,上面用木板掩盖。正殿后墙外留一洞口,洞口上方建有一座小型庙宇式建筑,该建筑可以从三面出入。正殿前有方型铁制大香炉,供进香之用。从庙门到正殿前是比正殿还高的起脊铁棚,铁棚与殿堂连在一起,外观就像是一座大殿。铁棚内时常张挂着诸如“有求必应”、“神到病除”等感恩牌匾和锦旗。铁棚的北侧有角门与五道庙相通,南侧有僧舍三间,一名道士作为庙宇住持长年住守。仙师庙重建二十多年后,又有人传说,“老师父”兄弟中的老三已回来与之团聚,于是又有人出面倡议凑钱,于1946年利用五道堂与仙师庙的两面山墙之间的空间,修建了“三仙师”神龛,其左右加塑了“胡(狐)三太爷”和“老三哥”神位,新增添的设施称为“三仙祠”。由此可见,仙师庙属于动物崇拜类庙宇。
仙师庙建庙时间较晚,但打从重建后它的香火之盛却一直超过当地的任何一处庙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约而同,纷纷到仙师庙顶礼膜拜。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在这一天向老师父拜寿许愿的信众,不仅带着香纸、奉钱,还有鸡、鸭、鱼、蛋、点心、面食等各种供品,香案上摆不下,绝大部分都从老师父洞口送入洞内。据知情人透露,老师父洞内放置一口大缸,从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内。庙会结束后,掀开洞盖板便可取出供品。 样,一天下来,庙内便可收到不少钱财、饭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庙会执事和帮忙者分享。这天,庙里庙外,人群涌动,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断,青烟缭绕,纸灰满天。当时的五道庙具有深沟层崖的地貌特点,四周都是墓地农田。前来赶庙会的妇女们,头插松柏、针线,肩挎覆盖红色包袱的箢篼,远道而来,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说道传教,还有的“拜干娘”、“结亲”、“许愿”。沟下坡上人山人海。
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同时也是五道庙庙会日,五道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据说,庙会当日的凌晨两三点钟,五道庙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挑担的、赶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早上七八点钟,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庙前的五条大路上,满满的全是人,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耍猴的、卖艺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卖潍县地方小吃的,十分兴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也会赶来逛庙会。有时进香赶会者可达上万人。五道庙庙会成为民国时期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庙会。
因为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老师父”对当地民众的信仰取向至今发挥着其它宗教所奉神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带朋友去平定娘子关玩,有去过的朋友先给个介绍吗?
娘子关景区介绍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晋冀两省交界处,是山西省的东大门。娘子关镇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距平定县城45公里,南与柏井镇相接,北与岔口乡相依,西与巨城镇相通,东与河北省井陉县毗邻。
娘子关距山西省会太原164公里,距河北省会石家庄85公里,距首都北京360公里,距天津新港516公里。娘子关到昔阳县大寨75公里,到盂县藏山95公里,到平遥古城230公里,到佛教圣地五台山300公里,到井陉县苍岩山60公里。
娘子关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娘子关地处太行山中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是晋冀的咽喉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关隘,素以雄关、险道、崇山、秀水闻名于天下。
主要景点有:
天下第九关——娘子关
飞珠溅玉的瀑布
平阳湖游园
整个景区景物天成、拔山带河,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
水帘洞瀑布也称娘子关瀑布,其泉名悬泉。《平定州志》记载:“悬泉,泽发水 源也。平地突起,下临绝涧,悬流百尺,故名”悬泉喷涌的泉水夹带着雪白的浪花从30多米高的山崖飞泻直下,形成一个宽10余米的悬泉瀑布。散缕似珠,如帘倒挂。在瀑布的半山崖有一溶洞,名叫水帘洞。
水帘洞瀑布蔚为壮观,从河谷仰望,飞流直下,跌宕峡谷,又被半山突出的峭崖撕裂成无数激流,浪花飞溅,水雾弥漫,如霜似雪,寒气逼人。金代诗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曰:
平泉突出随崩奔,
汹如颓波射天门。
太初元气未凝结,
更欲何处当胚晖,
素蚪腾掷翆蛟舞,
衮衮后出皆鲸鲲。
雷车怒击冰雹散,
石峡峻滑苍烟屯。
平阳公主率军镇守而得名的是什么?
平阳公主率军镇守而得名的地方为娘子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得名。娘子关扼守三晋的东大门,是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天下第九关”之称。
娘子关镇地处娘子关脚下,阳泉市平定县东部,太行山中段,东与河北省井陉县毗邻,西与巨城镇相接,南靠柏井镇,北倚岔口乡。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扩展资料:
娘子关整个镇子依山而建,顺水而居,不仅战略位置重要,也是商旅过往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这里经济繁荣,商家云集,民居以店铺和驿站为多。现存重要的历史街区有岩崖古道、古驿道、娘子关关城古街、林泉街以及上下董寨古街等。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省政府——娘子关镇(平定)
十一期间阳泉平定玉皇洞开业吗?
玉皇洞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主铺掌村红岩岭景区。国庆假期照常营业。
该景区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春天花满山谷、夏日林海莽莽、秋时红叶满山、冬至素裹银装,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诱人欣赏。
平定县岔口乡红岩岭玉皇洞怎么走
2014年10月1日,坐落在平定岔口乡主铺掌村的万年钟乳石溶洞(玉皇洞)对外开放迎客。村里的青石街上挂满了彩旗,房屋的门楼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这里的青石街,青石墙,青石屋,黄土炕,隐蕴着村民的纯朴与世代的辛劳。村民们围坐在村口,以山里人最朴实的礼节,迎来了从大山之外的第一批乐山好水的游客。
交通路线见下截图
主铺掌村天然溶洞(玉皇洞)位于太行山红岩岭自然山脉腹地,处在平定县、盂县与河北井陉县交界地带,最高海拔1100米。受太行山喀斯特地貌影响,造就了独特的溶洞景观。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们在山上挖硝土时就发现了山里的溶洞。然而,由于落后与贫穷,美丽的溶洞见于世人整整推迟了60年。
走进溶洞,令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溶洞内的钟乳石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奇石。在洞穴入口,天然的流水冲刷出一条深达千米的沟壑,十分险恶。寂静的洞内,不断地滴水声振荡耳膜,让人心生阵阵寒意。洞内的五彩光线被岩壁反射,如同进入一片奇幻梦境之中。从沟壑之中腾起的雾气,凝结成水之后落在地上,犹如雪花一般。洞顶上垂下的石笋,仿佛悬挂着一把把利剑,剑锋被打磨得异常光亮。洞壁上浮现着各种各样的石幔、石旗、水母石,还有白色伞形的石笋。洞内随着灯光的变幻,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像一条条“带鱼”在海底畅游若隐若现;有的犹如冬雪覆松,寒崖垂冰;有的如炽热火红,形如王母娘娘所赐的蟠桃;有的像一丛丛石花绚烂多姿;有的流石坝形似层层梯田。
平定岔口在哪里?
岔口乡位于平定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岔口村,距县城40公里。乡行政建置始于1984年,下辖25个村委会、49个自然村,总面积95.86平方公里。平定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区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省井陉县,南接本省昔阳县,西连寿阳县,东北同盂县接壤,西北与阳泉市郊区毗邻。
Hash:2163564cb39201ec4f33bd99364bcb86cc727d21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