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西堠门大桥!曾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一水分两岸
一桥架东西
舟山人跨海连岛
架起一座座大桥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国庆期间,舟山广播电视总台和黑文摄影社联合推出舟山大桥系列短视频。用镜头带你飞越舟山,看一座座用智慧构筑的海上天路。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西堠门大桥
换个角度看西堠门大桥
美得太震撼↓
西堠门大桥
是舟山跨海大桥的第四座大桥
2005年5月20日开建
2009年12月25日建成试通车
西堠门大桥起自册子岛桃夭门岭,跨越西堠门水道,终至金塘岛雄鹅嘴,全长5.452公里,其中桥长2.588公里,双向四车道,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大桥全宽36米、净宽24.5米,通航净高49.5米、净宽630米,可通航3万吨级船舶。
西堠门大桥主桥的主跨为1650米,两跨连续中间开槽6米双箱钢悬索桥,全桥钢箱梁总重约33000吨,采用世界上尚无先例的分体式钢梁加劲梁,钢梁箱连续长度达2228米,时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和世界上首座分体式钢箱梁悬索桥,可抗17级强台风,是当时世界上抗风能力最强的桥梁之一,也是跨径世界第二、国内第一的特大桥梁。
2010年
西堠门大桥被国际桥梁会议(IBC)
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2015年
获得菲迪克杰出项目奖
该奖也被称为建筑业的“诺贝尔奖”
注:图片及视频版权归HAVENfilms黑文影像所有
转自无限舟山公众号
图片及视频版权归HAVENfilms黑文影像所有
安徽中部第一古镇,曾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教授,现在是5A级景区 诺贝尔
安徽的古村镇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一带;比如西递、宏村这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安徽中部、合肥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古村镇,它就是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家云集之地的“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在哪里?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30多公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三河古镇已具雏形。唐宋以后,三河古镇开始繁荣起来;到了清代更是进入鼎盛时期。
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
另据清光绪《舒城县志》也记载:“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
可见当年三河古镇有多繁华!
如今,三河古镇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商业氛围,但古民居、古建筑保留了下来。
目前,三河古镇有:一人巷、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刘同兴隆庄、鹤庐等知名景点。
三河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一人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一人巷非常窄小,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所以称之为“一人巷”。
别小看这条小巷子,曾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教授的母亲是三河人,1937年底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曾于此客居求学。如今,三河古镇还保留着杨振宁故居。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抗战名将孙立人,也是三河人。孙立人故居在三河古镇八扇巷。
现在三河古镇作为国家AAAAA级景点对外开放,门票价格为:四景联票:50元/人,八景套票:100元/人。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无形中成为罗浮山最大代言人 诺贝尔
2015-10-15 15:18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火了,青蒿素瞬间成为网络热搜和热议词,国庆期间大量游客来访罗浮山,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葛洪的传奇故事,葛洪,屠呦呦与罗浮山到底有怎样的医药奇缘各位看官请看!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现年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成为今年荣获该奖的三位得主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当这一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传遍全国时,身在罗浮山的你是否知道,这一荣誉还跟罗浮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故事从这本名为《肘后备急方》的书说起,吃货请注意,这不是菜谱!不是菜谱!不是菜谱!虽然这个“肘”字让人很有食欲,其实它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在当时人手一本,堪称居家旅行必备神器。
而写这本书的人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晋第一名医,世称“葛仙翁”的葛洪。是的,就是罗浮山的葛洪!
葛洪当年便归隐于罗浮山,在此筑庵炼丹并写下多部不朽的医学名著,其中就有这本《肘后备急方》。
Long long ago~~~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开始搜集相关的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在实验研究初次失败陷入僵局后,她重新在经典医籍查找原因,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意识到以前效果不明显,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终于,历经190次失败之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
葛洪,作为我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的。他在罗浮山期间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
根据G3综合报道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是传统中草药,自公元340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后,历代医书屡有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医明确它具有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等疗效。
如今罗浮山朱明洞景区洗药池旁建设了一个百草园,种上了青蒿,同时树立石碑"青蒿治疟之源",以纪念葛洪的伟大贡献。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弘扬道法。百姓感念于他,至今每座道观都香火鼎盛,关于他的美好传说也流传至今。
罗浮山中医药业历史久远,颇为发达。明清时期,有“洞天药市”、“南药胜概”的美誉,是有名的粤东四市之一。为纪念葛洪,罗浮冲虚观内设有葛仙祠,至今仍信众无数,香火不绝。
冲墟观内供奉着葛洪鲍姑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