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为何安史之乱却还是打了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领导叛军。“安史之乱”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历时7年2个月1天。之所以大这麽久,叛军先后出现了四位领导人物,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安禄山次子)、史思明(安禄山部将)、史朝义,唐王朝内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间断断续续才打了这麽久。(安禄山剧照)
唐玄宗、杨国忠和安禄山叛乱。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是唐朝东北方向的三个节度使,拥有精兵15万。河北这样一地区由于“五胡乱华”的动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民族矛盾比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假借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乱,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洛阳。唐朝名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部队对峙在潼关,哥舒翰坚守待变,叛军也攻克不了潼关,唐玄宗和杨国忠却执意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长安城也没有积极布防,随即丢失了都城长安。
潼关之败,丢失长安非将领不能战,兵不够强,而是唐玄宗、杨国忠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安禄山之死和安庆绪。安禄山在打下长安后,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特别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脚部也有溃疡,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对和自己一起领兵儿子安庆绪也不例外,身边的侍卫也饱受其苦。安禄山有一个宠妃段氏,生了一个小儿子安庆恩,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安禄山的帝位,安禄山也有意费除掉自己的儿子安庆绪。
安庆绪知道后,担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庆绪和安禄山的侍卫谋杀了安禄山,安庆绪自己称帝。(郭子仪剧照)
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众多的叛军将领们抢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后无心恋战。这时唐肃宗李亨没打招呼给唐玄宗就自己称帝了,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纷纷击溃安庆绪的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的部队溃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庆绪只带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郸临潼)。
邺城之战和唐肃宗的策略。757年陕郡之战,唐军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只带领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应该快速进军消灭安庆绪,可是邺城之战在一年后才开战,这是为什么呐?
这时唐肃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长安,忙着权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这个爹。控制好了 内部权利。唐肃宗又担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军被打败了,打败叛军的将领们要是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怎么办?唐肃宗特别宠信了一批宦官,如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让太监鱼朝恩监军。(史思明剧照)
安庆绪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拢溃败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人马,围攻邺城,奇葩的是这么多的唐朝军队居然没有统帅,粮食后勤也供应不足。尽管这样,唐军仍然击溃了安庆绪的主力部队,安庆绪龟缩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并许诺让位给史思明。号称60万的唐军与史思明5万精锐部队激战,此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天昏地暗,唐军溃败,九路唐军各自回归各自的驻地,史思明乘势夺去了洛阳。
这次唐军的溃败主要原因是唐肃宗对将领们的不信任,宠信太监造成的。不过这一战后,史思明诱杀了安庆绪和他的主要将领,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军的覆灭。758年史思明为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归降,暗地里却在收拢溃散的安庆绪部队,积攒力量。唐朝对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里也在积极谋划消灭史思明部队。史思明觉察到了唐军的计划后,与安庆绪相互为援,邺城之战后,诱杀安庆绪以及他的主要将领,自己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 ”。(仆固怀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干死了,史朝义自己称帝。不过史朝义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肃宗因为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处理了张皇后,自己也被吓死了。唐代宗即位,启用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统帅,联合回鹘军队,合击叛军于洛阳,打败了史朝义的固有部队和主要援军,史朝义败。史朝义的残部被原来叛军的其他将领所不容,最后自缢在范阳城外的树林中。
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大赦投降的叛军,叛军投降的主要将领被封为节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权和范镇割据的时代,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确切的说,安史之乱中唐廷和叛军打了七年零两个月。说起来很有意思,安禄山造反一年后就去世了,之后的叛军又接连换了三个领导,而且都是暴力夺权,可以说叛军内部一直处在内乱中,但就是这样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乱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实际上,期间唐廷不是没有机会彻底平定叛乱,但是机会稍纵即逝,大唐的皇帝们并没有抓住,以至于越拖越久,到了最后也只是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真正平定叛乱。由此为大唐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劫难。
755年的冬月,安禄山再也不愿意被杨国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统兵近十五万,虽然并不是全部都听从安禄山的,但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安禄山还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员,安禄山当时对外宣称的是有兵20万,浩浩荡荡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周之后才真正相信那个憨厚滑稽的安禄山反了,于是赶紧调兵遣将,但并不怎么顺利,安禄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并在潼关几乎全歼哥舒翰的20万大军。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并没有积极组织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带着杨贵妃、太子等人在几千名禁卫军的护送下往杨国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长安就也成了叛军的了。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对大唐的未来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兵变之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继续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灵武决定收复失地。七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然后召郭子仪和李光弼来灵武商讨收复失地的计划。
当时的大唐可以说从上到下是背着耻辱在艰难的前行,而且特别的有力量。郭子仪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职开始收复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确实给唐廷带来了好消息,叛军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庆绪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年,郭李二人收复了河东、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两京也已经收复,安庆绪狼狈的带着千余人逃回了邺城。
这是大唐彻底平定叛乱的第一个机会,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带着8万人马降唐,如果这个时候大唐继续攻打安庆绪,并且对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话,安史之乱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平叛却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变成了回到长安,然后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长期征战很可能已经导致粮草无继。
唐军开始了休整,而安庆绪则利用这个时间来重新调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复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军才再次开始平叛,这个时候的叛军也早已恢复了元气。
但这个时候的 大唐君臣关系却并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师,唐肃宗的神经不再紧绷,他不再信任武将,而且身边还围绕着权势滔天的宦官。当再次出兵的时候,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但却不设元帅,反而让宦官鱼朝恩监军。最初还比较顺利,当围困邺城的时候,安庆绪求助于史思明,史思明领兵救援。
期间鱼朝恩拒绝李光弼的正确建议,放弃了再次攻灭叛军的机会,而且最终唐军败给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史思明的军事能力甚至强于安禄山,成为大唐的劲敌。而郭子仪被宦官鱼朝恩构陷而失去了兵权,只能待在京城这个皇帝看得见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副元帅继续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经成为主旋律,这让唐军平叛之路越走越艰难。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史朝义对于叛军的掌控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与唐军的对战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这个时候平定叛乱依旧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构陷。762年,唐肃宗病重,大唐陷入内乱,李辅国收拾了张皇后一党,唐肃宗气绝身亡。唐代宗接过平叛的担子,然后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兵攻打史朝义,并最终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
叛军大量投降,仆固怀恩上表请求让他们官复原职,唐代宗急于结束战乱,并且想安抚人心,于是同意了仆固怀恩的请求。安史之乱就以这种形式被压了下来。这之后,吐蕃攻进长安、仆固怀恩反叛等等让大唐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更远的未来,河朔三镇成为大唐新的大问题。
Hash:a8309b8c18ce980b85b4957fc3a4b74ca72b27a8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