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的虎是病老虎把?要不这么弱?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回书,有两段文字写得相当精彩。先写“三碗不过冈”。不过前面这一段“三碗不过冈”,其实是铺垫,绝不是给那里的酒店做广告。作者费了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前后吃了四斤牛肉、十八碗酒,目的无非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气吞山河的壮士气概,好烘托后面武松的打虎神力。——《水浒传》写武松的勇武,总是和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古人写英雄好汉,除了写他力大无穷、武艺娴熟之外,能吃能喝也是绝不可少的,好像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才是好汉的行径。后文写他醉打蒋门神之前,一路上喝了三十几碗酒,强调什么“有一分酒,就有一分力,……有十分酒,才有十分力”,都是铺垫。实际上,这就叫借酒发威,俗话也叫“酒壮悚人胆”。
喝酒当然不是“好汉”的专利,古代的文人也和酒结有不解之缘。例如李白就很能喝,号称“斗酒诗百篇”。两者都强调喝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两者的喝法大有差异:文人文质彬彬,喝酒不慌不忙,温文尔雅,称之为“细品”;武夫粗犷豪放,喝酒大呼小叫,一口一碗,称之为“豪饮”。
酒这个东西,传说是大禹时代的杜康发明的。一直到三国时代的“煮酒论英雄”和“温酒斩华雄”,所谓的酒,其实都是“醪糟”,一般都是加温以后才能用筷子扒拉着“吃”的。所以叫“吃酒”而不叫“喝酒”。后来有了黄酒,发现把制酒剩下的酒糟,经过蒸馏,制造出来的白酒更其香醇。因为是从烧锅里蒸馏出来的,所以叫做“烧酒”,其中以“头烧”的酒精度数为最高。景阳冈下面“三碗不过冈”酒店卖的“透瓶香”,估计就是六十度左右的“头烧”。这种酒,一般人能够喝一两碗的,就算是“海量”了。难怪喝上三碗,就走不过景阳冈去。描写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白酒,居然不倒,目的是要造成一种英雄豪杰能喝酒才有力的气概,为后面的打虎神力张本。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这样海量的人的。以三大碗一斤计算,十八碗酒大约有六斤。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个酒鬼能喝六斤六十度白酒的。——后文鲁智深在五台山喝一整桶酒,只能认为是黄酒,不可能是白酒。
武松一出场,作者就介绍他的性格粗鲁,柴进并不喜欢他:
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
在景阳冈酒店喝酒这一段描写中,作者再次交代武松性格的粗野:武松喝了九碗酒以后,店家不肯再筛了——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惹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
两次铺垫,都是为了后文的打虎。因为只有粗野而又能吃能喝的好汉,才有力气“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
第二段从“武松提了哨棒”到“一步步捱下冈子来”这两千多字,描写了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写得有声有色,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样精彩,都曾经被选进初中语文课本里。
实际上,施耐庵描写武松打虎,从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开始,就埋下伏笔了。整部《水浒传》,所有人外出,几乎都带武器,有的还是“双料”:挎把腰刀,提把朴刀(一种比单刀的把长、比关王刀的把短,双手使用的大刀);独有这个武松,离开柴进庄上,却“提一根哨棒”,也就是硬木棍子。柴进庄上,腰刀、朴刀应该很多,为什么武松不拿腰刀、朴刀,偏要拿一根木棍儿?就是 为施耐庵想到了后面要让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如果带着兵器上路,那老虎肯定是用刀杀死的。武松也就不那么英雄了。

Hash:da6fd944322d62c43e2a5c680761192a6fa76f9c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