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土陶烧制技艺的介绍

“阿西”是藏语“好地方”之意。阿西土陶以当地一种特殊的泥土作原料,在捏、捶、敲、打成锅、罐、盆、壶、瓶后,用碎瓷做出花纹来点缀,最后架起松柴火烧成黑色即可。藏族人用土陶煮出来的汤味道特别鲜美,用土陶酿酒历久弥香,用土陶茶壶泡茶醇香之味沁人心脾。作为藏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阿西土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尼西汤堆土陶制品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是藏区土陶烧制技艺制品的典型代表。在尼西乡幸福村发掘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中发现有夹砂褐陶器,有些器物的形状与现今尼西制作的陶器极为相似。尼西陶器的特点是肚大口小,选料精、做工细、多为黑陶,表面勾勒出简单花纹图案或镶嵌上各色瓷片作装饰,是当地群众喜爱的日用器具,所以居民家中的器具大都是土陶制品。

  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尼西汤堆的土陶原料使用当地(萨西贡)挖来的3种材料混合,一种是附近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一种是采本村附近山上的白色砂土;一种即最主要的原料是村子附近山上的红色黏土。在烧制过程中取三分之一的白土和三分之二的红土搅拌后在平坝上晒2至3天,再用粗10公分、长1.2米、重7公斤的栎木杵舂4个小时左右,用筛子筛,然后合水揉成团,将泥团焖在大铁桶内,焖的时间越长越易制作。

  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制作时多席地盘腿而坐,制陶的案子是一块长条形木板,铺在地板上。因地处高原,室内阴凉,即使是夏天,也需穿着毛衣,腿上盖着棉毯。制陶的工具有:陶拍(陶拍有20多种,最小的宽2公分,长25公分,最长的宽12公分,长25公分)、雕笔、木刮刀和一块圆中带方的圆底木板,相当于手轮,圆底木板置于长条形案子上,用左手拔动旋转。

  制陶的工艺流程:采土、晒土、舂土、筛土、和泥晒土、羼料、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制、焐熏、刷酸奶渣水等十几道工艺流程。采土:土用尼西本地所特有的一种黏土;晒土:采土回来后晒土3天左右;舂土:陶土原料混合后用木棍敲击原料,使之更加细碎;筛土:拿筛子细筛出细泥后装入口袋中;羼料: 风化沙石、白色沙土和红色黏土3种原料羼的比例为0.5:0.5:2,混合在一起;和泥:用手在沙土中央扒开一个圆圈,把水倒入沙土圈中等待搅拌,陶土与水迅速搅拌混合,和泥是制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以干湿恰当为好;然后把陶土揉和成大小一样的团状后,在一边堆放,盖上塑料布保湿待用;制胚:首先取适量的陶泥,用陶拍在板子上打成条状,在基座上盘成器型,根据器物形状,用陶拍打成器物大体轮廓。镶瓷:旋转基座,用木刮刀刮匀刮平,接着在器壁外镶嵌瓷片,点饰各种图案;阴干:成形后置于通风处阴干(一个星期左右);磨光:用粗麻布将陶器磨光;烧制:然后放置在火塘上烘干(一般2天左右);再将其放在火塘周围烤黑1至2小时; 焐熏:最后将基本成形的陶器放置在平坝上堆摞成2至3层,在陶器的空隙间和周围堆放松柴,再用栎树叶引火,烧一小时左右,待柴燃完后用锯木灰将陶器捂10分钟左右;刷酸奶渣水,陶器即制作完成。在他们制作的黑陶器物上,采用各种形状的碎瓷片(通常将丢弃的瓷碗敲成各种图案的碎片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镶嵌成各种图案。有些则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龙头、牛头等图案,显得朴实而别致。

  尼西汤堆一带土陶目前已有80多种,分为生活用具、宗教 具、工艺品3大类。其中生活用具有罐、锅、炉、壶、盆等30多种。宗教用品有香炉、酥油灯盏等20多种,工艺品有花瓶、烟灰缸等20多种。
汤堆出的陶器名扬国内外,是因为汤堆土质有特殊的黏性,汤堆陶制工艺为藏区土陶工艺之精品,均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有“现代古董”之誉,作品远销到国内许多大城市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和欧美市场,深受国内收藏家、外游客和商家的青睐。

Hash:2e296d55fa031cf8aa8bca6c551847b66efc808c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