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议制度,它起源于何时?

“八议”是指贵族官僚中位高权重的八种人犯罪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须在大臣“议其所犯”后,由皇帝对其所犯罪行决定减免刑罚的制度。八议分别为:

议亲:皇亲国戚

议故:皇帝故旧

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

议能:有大才能的人

议功:有大功勋的人

议贵:贵族官僚

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

议宾:前朝皇室宗亲

“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曹魏时期正式入律,据《隋书·刑法志》记载,东晋成帝时,庐陵太守羊聘为非作歹,滥施刑杀,一次错杀无辜一百九十人,“有司奏聘罪当死” ,但因景献皇后是他祖姑,属“ 议亲 ”之列,竞免处死。

“八议”制度至唐朝趋于系统化和完备化,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一直到晚晴才予以废除(所以包公斩陈世美就是完全不符合程序的,为民间编撰)。但“功臣不杀”的思想在建国前依然存在,比如苏区时的“黄克功案”。

黄克功案黄克功是一名“老红军”,年少时期就跟随毛泽东,经历了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几次反“围剿”战役。特别是长征中,黄克功在四渡赤水和夺取娄山关等著名的战役中立过大功。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年仅26岁的黄克功已经是八路军的一名旅长了。

黄克功在延安与进步学生刘茜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由于黄克功的骄傲、自负和霸道,黄克功与刘茜的感情久而久之出现了裂痕,1937年刘茜调到陕北公学,给黄克功写了一封分手信,明确表示终止恋爱关系。控制欲极强的黄克功无法接受,约刘茜到延河一处僻静沙滩上谈话,但依然无法挽回二人的感情,最终激愤的黄克功枪杀了刘茜。

从沙滩归来的黄克功十分镇定与从容,他洗去了身上的斑斑血迹,并在住所把手枪认认真真地擦拭了一番,然后到校部向抗大副校长罗瑞卿自首投案。听了黄克功讲述自己的犯罪经过,罗瑞卿的心里异常痛苦——黄克功可是在激烈的革命战争中生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井冈”。他沉重地拿起了话筒,给毛泽东打电话,并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将黄克功送至监狱。

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在当时的延安绝无仅有的。—时间,人们都在议论纷纷。有的人说“黄克功自恃有功,无视法纪,残忍自私,杀人必须偿命。”但更多人出面为黄克功讲情,特别是一些“老井冈”,通过不同渠道向毛泽东说情,“黄克功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八路军的重要干部,民族解放战争需要这样的勇敢战士去冲锋陷阵,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吧!”

最终,黄克功案件交给了人民来公审。来自延安各学校、部队和机关的万余人,静静地坐在公审大会的会场。各个单位的代表发表了对这一事件的分析、看法以及结论性的群众意见,然后等着法庭审判。最终审判长还是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因为此时的苏区已经不是旧中国,不是可以凭功劳而肆意妄为的时代。

而在法官宣布判决后,毛泽东也让人捎来了一封信,并让人当着所有群众的面宣读。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

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

因此中央与军 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

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

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体恤。

毛泽东

1937年10月10日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Hash:cbc92499d2cedee4450b522f72b541d613e5002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