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大鼓国家级文化遗产?

导读:澧州大鼓国家级文化遗产? 一、澧州大鼓国家级文化遗产? 二、澧州大鼓中的东腔是什么 三、大鼓是什么地方的曲艺 四、澧州大鼓邵丹搞笑版? 五、b-boxbass大鼓 六、常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介绍?

一、澧州大鼓国家级文化遗产?

澧州大鼓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边境一带。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二、澧州大鼓中的东腔是什么

澧州大鼓中没有什么东腔 南板 西调 北路 西调的

三、大鼓是什么地方的曲艺

西河--河北、京津

京韵--京津

梅花--京津

京东--天津

乐亭--天津河北

东北--东北

琴书--北京

四、澧州大鼓邵丹搞笑版?

一只大鼓,两根木槌,台上说书的人,扯开嗓子唱起来。方圆几里的乡亲们,赶趟儿来到这里度过悠悠时光,岁月变得温润静好。由合口镇人民政府、临澧县县文联主办、华声在线承办的首届临澧县农商行杯“美丽合口”古镇摄影大赛启动。省内外十几家媒体齐聚合口,感受这种生发于田野乡间的原生态艺术。

6月12日,常德合口文化广场。鼓王邵丹,带着徒弟二人孙路与刘芬,击鼓说书,诙谐幽默的道白、略带沧桑的唱腔、配以铿锵有力的鼓声,一首《澧水明珠合口镇》在广场上空飘开,变成各种有质感的音符,飘到大家的耳里、心里,可摸可触可感,即便不懂方言词儿,一样乐得跟着哼、跟着唱。

从合口这个“被美丽多情的澧水女人眷恋的心仪男神”唱起,师徒三人,用地道的乡音乡韵,婉转的唱腔,唱到大码头的早餐、张姑娘的绿豆糕、李经儒的豆腐、裕丰斋的酥萝卜,还有水煮肠子炖酸菜、麻老壳的豆腐块,在我们的眼前,呼啦啦地呈上了一道又一道独属合口的精致菜肴,各种不同滋味在舌尖和味蕾跳跃、缠绕。

在合口镇,说起鼓王邵丹的名字,没有人不熟悉。若哪个不识,还会被人取笑一番。70、80岁的老爹爹老娭毑,喜欢追着他的鼓书跑。

52岁的邵丹,现在是常德临澧县合口的湘北大鼓传承人。他的成名与家庭有很大关系。父亲邵朝质,是澧水流域远近闻名的打鼓艺人,从小听着父亲的鼓书长大。小时候,邵丹就会咿咿呀呀敲几下鼓,唱几曲儿。上世纪八十年代,邵丹接过父亲的“打鼓棒”,在合口古镇慢慢小有名气。2006年,邵丹参加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获得“金鼓王”称号。

这几天听说古镇要举办摄影大赛,为了呈现古镇千年历史古韵,邵丹提前花了两个晚上,写了这首《澧水明珠合口镇》鼓词。“生活在这个小镇,几乎吃遍了这里的美食,看过了这里的美景,写起来信手拈来。”邵丹乐呵呵地笑,忍不住拿起手上的鼓槌敲起来。

今天两位“金童玉女”徒弟的表现,邵丹十分满意,直夸恐怕还学习一年,就快赶上他的“范儿”。徒弟孙路腼腆地摸摸脑袋,笑着说自己还差师父的水平很远。

传承,是邵丹心里挂牵的事儿。以前“鼓匠”地位低,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入这行。不过,现在他根本不用担心,收了30多位徒弟外,还有不少澧县、石门等地的人,登门前来拜师学艺。

29岁的孙路,就是石门县人。2006年,他偶然间听了一场湘北大鼓,立马被那种带着方言的唱腔吸引住,到处找师父学,早听闻邵丹的名声,他下决心到合口镇学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赶到合口镇向邵丹拜师学艺。

面试方式很特别。在邵丹的家中,瘦弱稚嫩的孙路唱了一首《我只在乎你》,因为声音不是特别洪亮,孙路暗暗捏了一把汗。没想到邵丹老师却说 “唱歌只要不跑调,长得有亲和力,就可以学大鼓。”

跟着师父学了10年,如今,孙路可以单独登台表演,镇压全场。可以想见,这种在田野乡间生发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手中,正蓬勃生长。

在合口,走出一个鼓王邵丹并不奇怪。我更诧异的是,这种民间艺术在合口的街头巷尾热闹闹地开场和受人追捧。

在合口的很多时候,几近正午,合口大新街社区,三香小吃茶社。一栋古迹斑驳的老房子前,搭个木棚子,一只大鼓,两根木槌,台上说书的人,扯开嗓子唱起来。方圆几里的乡里乡亲,挤满台前,听得入神。

地方太小,有的索性提着凳子,坐到街巷对面,一字排开,掏上一元钱买一杯清茶,偶尔啜几口,待到精彩处,或小声跟着哼几句,或合着鼓点轻拍手掌。悠长的下午时光,瞬间变得模糊,沾上了更浓的烟火味儿。一种历经千百年风雨的草根民间艺术,突然铺陈了一幅富有意味的人文生活图景,变得生动可触。

这是闲天阁,一个藏在看似不起眼的楼栋里的鼓书天地。走进去一看,一块近200平米的地儿,台上,谭威、谭大银两兄弟正击鼓说书唱得欢畅,唱段正是鼓书里有名的《郭子仪闹花灯》。台下,坐满了70、80岁的老人,两脚并拢双手放置腿上,面带笑容,盯着前方,眼神亮亮的。

鼓书开场的时间很特别,上午11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结束,中午嗦一碗四块钱的粉,休息半小时可继续听。今天,83岁的老人王凤仙因来得晚,只得坐在末排。最喜欢听啥?现在听的是啥?老人摆摆手说,耳朵不好,听不蛮清。只是天天都往这赶,听鼓书“连续剧”。

是来赶场子凑热闹,或重温幼时听鼓书的场景?不管如何,因为这种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印记的湘北大鼓,因为这些听书的老人,不经意间,架起了一座时间的桥梁。也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刚忙完农活的祖辈们,会赶趟儿到这里度过悠悠时光吧。

五、b-boxbass大鼓

先找清嗓子的感觉 然后震声带 冲得越狠 声音越大 然后靠嘴型控制声调 就行了 不过这个音最好18岁以后再练 而且一天别练超过半个小时

六、常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介绍?

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太多,具体的介绍请分别百度搜索)

(共23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1- 国1 常德丝弦

2- 国2 常德高腔

3- 国3 澧水船工号子

4- 国4 澧州荆河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

5- 省1 刘海砍樵的传说

6- 省2 津市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7- 省3 桃花源传说

8- 省4 澧州夯歌

9- 省5 安乡硪歌

10- 省6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11- 省7 石门土家族跳丧舞

12- 省8 常德花鼓戏

13- 省9 临澧九澧渔鼓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

14- 市1 临澧宋玉的传说

15- 市2 石门桩巴龙的传说

16- 市3 汉寿杨幺的民间故事

17- 市4 安乡蚌舞

18- 市5 桃源虾灯舞

19- 市6 澧州皮影戏

20- 市7 澧州大鼓

21- 市8 临澧民间纸扎

22- 市9 桃花源擂茶

23- 市10 鼎城龙灯

常德丝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

目录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 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简介

历史溯源

艺术特色 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音乐形式

传承意义

传承人 杨建娥

朱晓玲

谌晓辉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 常德丝弦演唱

,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1]。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艺巨匠们的影响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曾在这里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为常德文化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本地歌舞习俗升到更高的档次。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宋元时期,常德城市的经济进一步繁荣,各地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传播。元末战乱,大量外地人涌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王府的娱乐活动,对民间歌舞曲艺的发展无疑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丝弦这一独特的地方曲种。她上承唐代诗文,有说有唱的形式,借鉴诸宫调、元杂剧、昆曲的音乐格局,从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吸取营养,兼容并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叶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常德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常德丝弦的演唱活动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习惯,于是,常德丝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盘。商贾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热闹门面,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示祝贺。随着丝弦艺术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间,已有以演唱小曲为业的歌妓。丝弦班社在各地纷纷出现,并涌现出一批有建树的丝弦艺人,他们与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编写丝弦唱本。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贺小昆,经他整改并流传至今的传统曲目有《双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个。

Hash:8d84524e9be38182b4f19ec034b8c6010689126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