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怎样评价姜维的?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国的重要将领。从魏国降蜀后一直跟在诸葛亮前后5年时间,诸葛亮将自己平生所学教给了姜维,希望自已死后,姜维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兴复汉室。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策略和道德观,加上自身的武力,成为了三国后期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先后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胜多败少。
下面谈谈历史上对姜维的评价。
第一,肯定姜维能力和品质的:
1.蜀汉丞相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2.蜀国旧臣、和姜维同朝为官的郤正评价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摘,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3.姜维老对手魏国大将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4.魏国皇帝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5.西晋史学家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第二,否定批评姜维的:
6.蜀汉旧臣、《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
7.西晋名臣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8.东晋史学家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其中东晋孙盛把姜维说的一无是处:“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于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通臣,亡国之乱相”。
但是南宋史学家胡三省对孙盛和陈寿的说法进行了批驳:“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
对姜维否定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姜维北伐十一次,无大进展和收获,反使蜀国疲敝这一点上。故而“好立功名才非亮匹,民嫌其劳,家国亦丧”,“实有魏之速臣,亡国之乱相”。的确姜维北伐次数多,进展不大,但是无论分析评价什么人,都不能离开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姜维作为一名魏国降将,在蜀汉复杂派系斗争中,不属于任何派系,和马超一样身份是无比尴尬的。姜维27岁入蜀,五年后诸葛亮去世。虽然诸葛亮对姜维评价很高,别忘了,有时候本领高名声好不都是加分项,马超的武力威望低吗?入蜀后不也郁郁而终?
蜀汉国家不大,但是关系极为复杂,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派系:
元老派,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糜氏兄弟等,这些人都是从刘备最开始创业时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物,也是蜀国势力最大的一派,但是在关羽走麦城被杀、张飞阆中遇刺、刘备夷陵慘败托孤白帝城等重大事件之后,这一派系在蜀汉中后期渐渐淡出了蜀国派系斗争的舞台。
荆州派: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马良、马谡、蒋琬,费祎。荆州派以诸葛亮为核心,这些人主要是赤壁战后,刘备在荆州招纳的一批贤才良士,在 备为首的元老派淡出后,荆州派逐渐掌握了蜀国政权,成为蜀国中后期中坚力量。
益州派:主要人物有黄权、李恢、谯周、陈寿,对就是陈寿,蜀国灭亡写《三国志》得陈寿。益州派是益州本土的名门望族,也是四大派系中地位最低的一派,因为益州一直处于外来派系的统治中,外来派系一直担心本地派系造反,于是对益州派是表面团结、暗地则是打压,不论是前期的刘焉、刘璋、还是中期的刘备、后期的诸葛亮,皆是如此。
东州派:主要人物有许靖、吴懿、法正、李严、孟达、董允,这一派形成于刘焉执掌益州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宗亲刘焉主动要求前往偏远的益州当州牧,刘焉为牌压益州地方势力,带早已物色好的心腹入蜀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州派,同时收编招募进入益州的南阳、三辅一带流民,编练成数万人的“东州兵,东州派不断打压益州本土派势力,双方势如水火。刘焉活着尚能调和两派矛盾,但刘焉一死,刘璋昏庸暗弱,引发了两派矛盾,对刘璋离心离德,因此刘想利用刘备这个外来势力压制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想东州派早就投靠刘备,刘备入川,益州派苦谏不从,只有冷眼旁观,刘璋最后只有出降一条路可走。刘备入蜀拉拢东州派,李严、法正、孟达等一大批东州将领得到重用,刘备死前,白帝城托孤,荆州派掌权,前期诸葛亮六出歧山,诸葛亮死后,当时蜀国经济状况非常槽糕,蒋琬、费玮相继执政,就改变了诸葛亮连年北伐的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治方面,基本没进行过过大的进攻性军事活动,但姜维与费祎不同,他坚持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多次要求费祎北伐。费祎只派一万人马给姜维。姜维的北伐其实也就是对曹魏边境的不断骚扰罢了,直到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才正式掌军权,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交战,互有胜负,而此时支持伐魏的元老派、荆州派人才凋零,益州派大臣大多反对姜维北伐,宦官黄皓操权柄,姜维杀黄皓不成,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公元263年,司马昭让邓艾和钟会讨伐蜀国,钟会攻占汉中后,被姜维挡在剑阁,然而,邓艾偷渡阴平,战败诸葛繼,杀到成都城下,刘禅出城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并给刘禅一封密信:“陛下忍辱数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然而,姜维的计策最终并没有成功,虽然他成功说服了钟会和他一起起事,但最后事机败露,两人被乱兵所杀。
从古人对姜维姜伯约的评价当中,可以看出来,与之同时代的人对姜维评价大多数都是非常高的,晋朝时所写的正史《三国志》,并不敢对一个谋反之臣有过分褒奖的描写,也仅仅只是和蒋琬费祎一同列传,末了题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但是对姜维的忠义没有一个人反对,这也是姜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关键原因吧!在诸多评论中也有说他才不逮诸葛而穷兵黩武的,我认为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的吕思勉先生《三国史话》说的很公道:…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前十二年,总理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祎时期,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祎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己国里,反因此而有疲弊。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此外,民国蔡东藩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姜维才不逮诸葛,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
姜维终其一生,为兴复汉室奋斗不止,直到刘禅投降,尚欲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不 失败则一死谢国。疾风知劲草,国难见英雄。他和抗元英雄文天样、抗清英雄史可法、抗日将军张自忠一样,虽然是悲剧英雄,但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
你对姜维怎么评价呢?
Hash:117739e569298224643d7ced5d10e8a8042dddf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