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
说起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保护,我想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我们天津的作家–冯骥才,他一直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奔波着,向他致敬。
我们当代中国受全球化以及商品化的冲击,文化正在向粗鄙化发展。那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民间文化中的古村落,脉系中华民族的类似于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又比如城市的胡同和街道都在慢慢消失或者异化。
冯骥才先生说我们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原始文化,一个是民间文化。现在原始文化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还仅存的是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化相对应的是城市中存在的精英文化,但精英文化本质上也是来源于民间文化的,所以保护民间文化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当你到那些古村落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村落虽然还是村落,但是它内在的一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第二个是传统节日,其中以春节举例来说,现在的春节年味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禁炮的措施一实行,春节变成了自己家庭的春节,你听不到象征着举国同庆的烟花鞭炮声,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断绝我们沿袭久远的民族传统,这样真的值得吗?保护环境,限制排放,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是,请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允许我们奢侈一把,让我们再看看漫天的烟火吧。冯骥才先生说了一句话,他说:“ 文化情节还在,但文化存在的形式已经消失,所以心里总觉得空虚。”我们多多少少还是有经历过以前过年是什么样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怀念。
第三个是城市,大街和胡同。现在的城市几乎已经是千篇一律了,改革开放初,由于缺少规划和设计,工程师们照搬国外的建筑,宫廷式巴洛特式应有尽有,这是社会急剧改革而缺少规划带来的弊病,如果粗略的看,你会发现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样的,高耸的摩天大楼,繁华的商业街,五光十色的娱乐场所 ,透露了商品时代带来的奢华,但也透露出了文化的粗鄙化。再来十大街和胡同,冯骥才先生是这样描写这二者的:“胡同是这个城市生活的脉络,而大街是这个城市深远的根。”而现在的胡同和大家,就如城市一样,仿佛是完全克隆形成的,有各式各样的商铺和娱乐场所,缺少了它们内在的东西。
冯骥才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文化空巢”,城市,古村落,大街,胡同,现在都只沦为只剩建筑形态的文化符号,代表它们真正有文化意义的东西去哪儿了呢?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董细软,在贩卖市场上,那些代表着文化的活物——本地人,因为阻碍建设新城市新乡镇而被驱赶。那些本来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建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不由得让人悲哀。
中国人的遗产关总是迟来的,人们最先看到的是它的商品价值,很少有人能先看到它的文化价值,于是人们因为利益拆毁了许许多多的古建筑,却又因为利益仿造了许许多多的古建筑,或许你看见了现在古建筑在慢慢被修缮和保护,但是很多人眼中,它们还都只是用来牟利的工具,真正爱惜它们的又有几个呢?
我们在号召着建设文化强国,我们在宣扬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是这不能是口头上的喊喊便罢了,去了解我们的文化,不带任何复杂的目的去尊重它!
Hash:92825a78549580eca76a378037afe130626072d1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