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群在哪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亦或者是其他片区?
导读: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群在哪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亦或者是其他片区? 良渚文化遗址文化的丰富有哪些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群,应该是河南,山东,陕西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江浙,吴越,巴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其余的,根本不行。
应该在我客家地方,客家地方还源源不断地流着古代风俗!
良渚文化遗址文化的丰富有哪些具体体现?
良渚文化遗址文化的丰富有哪些具体体现?良渚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文明。它和北美的卡霍基亚文明一样,都是以巨大的人工山建筑、庞大的都市中心以及广阔的政治疆土为特色。但是,良渚人独步天下的,是他们发达的木构技术、水利技术、犁耕技术、漆器技术、黑陶神技和制玉技术。在良渚繁文陶艺和漆器技术被发现之前,苏浙地区数千年间,一直只有大量的良渚玉器得到出土并且为世人所眷顾,因此使人们觉得良渚人好像只能制作玉器。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良渚玉器的喜好由来已久。考古显示,不论是商周贵族还是三星堆贵族,都曾经热心地收集良渚玉器。不过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可能已经搞不清楚是什么人制造了这些玉器。以至上世纪八十年之前,人们一直以为那些高大、精致的玉琮都是“周汉古玉”。良渚人的玉器好像不是继承于他们的先辈崧泽人,而是继承于凌家滩人。公元前3600年,凌家滩人在淮河流域崛起,他们建立了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包括陶砖广场、石柱群、王族大墓和环城运河的凌家滩遗址。他们的玉器更是惊世骇俗,其中以玉铲、玉人、玉龙等为特色,形成了中国南方最早的玉敛葬传统。凌家滩人的财富吸引着四方的目光。其中就有良渚人的祖先崧泽人。公元前3400年,崧泽人向淮河流域发动进攻,占领了凌家滩。随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攻入中原,与仰韶人在黄河以南对峙。不过很快,崧泽人就从中原撤出,崧泽文化也被良渚文化取代。
公元前3400年凌家滩古城毁灭,到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兴起,两个年代距离非常之近。良渚玉器技术也横空出世一般繁荣昌盛,令人怀疑是大批的凌家滩玉匠被俘虏到了太湖流域所致(此可为你论文题目的一个研究方向,即论证两者关系)。不久,山东地区的大汶口人向西猛烈扩张,摧毁仰韶文化;良渚人则向北扩张,打败大汶口人,据苏北地区为己有。中国东部遂形成大汶口和良渚南北鼎立的局面。良渚人打败大汶口人之后,又向南扩展至钱塘江中游,将河姆渡人的后裔驱逐到浙东南。这样,良渚人就解决了南北的威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条件。由于采取了稻作犁耕农业,并且继承了崧泽人的大规模灌溉技术,良渚地区遂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达、疆域的广阔以及和平的发展条件,促使良渚社会的复杂化过程急速跃进。公元前3000年,在天目山余脉南部,一个小型的聚落在瑶山附近崛起,建立了瑶山祭坛和贵族墓葬。100年后,他们又把天目山南部的沼泽地带填平,然后夯筑起一个长方形的巨型建筑台基——莫角山遗址。该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高8-10米,动用土方量达200万立方米。这个建筑台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在其上,又修建了三个二层台基——分别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这三个二层台基上面有什么建筑,已经不甚明确。然而,在三个台基的中央,挖掘出了一个大型的建筑地基,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周围有立柱设施。它可能是一个体量媲美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巨大宫殿。 在莫角山遗址的边缘,则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红烧土坯房,这个房址的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可能也不是一般的设施。莫角山遗址的建立,标志的良渚古城的形成。不 莫角山遗址刚开始只是一个台城,之后,可能由于人口扩张,莫角山遗址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又垒筑起了三个较低的大型台基,使得莫角山以及周边形成了面积达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筑基址。不过现在尚未搞清上面到底建造过什么样的建筑。此后,在莫角山遗址北部修建起了反山墓葬,莫角山遗址南部修建起了皇坟山建筑基址,形成了一个辐辏而聚的超大建筑群。公元前2800年,良渚人在建筑群的西侧修建了长6.5公里的防水大堤——塘山土垣;紧接着,又在西面7公里处修建了第二道防水大堤——奇坞山大堤和彭公堤防,两个堤防总长度达到11.5公里。构成了莫角山西面的防洪工事。之后,良渚人又在莫角山南侧的良渚港沿河修建了一个巨型长堤。这样,良渚人通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防洪工程。
到了公元前2500年,良渚古城趋于鼎盛。塘山土垣和瑶山之间,各种人工山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形成了银河一般星罗棋布的带状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中部向南延伸,和莫角山相连接,其中心的纽带就是金地和黄泥口两地的土墩建筑。而在它们的东边,是这一代的亚中心建筑群——姚家墩遗址,这是由几个并列的土墩形成的聚落群,其中发现了贵族墓葬,为了便于交通,良渚人还在姚家墩遗址两边开凿了两条平行的运河。这条带状遗址群的两端,分别是瑶山和汇观山遗址,两个遗址都是祭坛和墓葬合一的综合性土墩建筑。它们上面各有一个特意建造的中心方形区域,对角线朝分别指向洗个不同节气太阳的入射角度——两个祭坛的方形区域的对角线指向完全相同。它们体现了良渚时期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著名的良渚古城墙也修建起来,它把莫角山和皇坟山围在中央,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封闭的、圆角长方形的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外围,还有密集分布着的外部社区,比如美人地、卞家山等。这些外部社区主要功能是生产玉器和黑皮繁文陶工艺品,并且进行工业产品的出动。他们很可能还从事漆器和丝绸的制作。这些外围社区都配有庞大的运河和规整的人工水街,以美人地为例,在土台遗址的表面,建有庞大的木构护岸,上侧镶筑着厚重的、加工精细的木板,木板下面是硕大的、成排的横木,横木下面还殿有枕木。这些木构件重量都在一吨左右,整个建筑延绵数百米。在护岸上,还建有停泊船只的设施。而另一个经过完整发掘的卞家山遗址,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漆器、黑皮繁文陶和小巧的玉器。还发现了十几米长的木构码头。在陶片上,还发现了大量具有记事功能的字符。说明了这些遗址的商业性质。
到了公元前2400年,良渚古城已经发展为延绵30多平方公里的庞大都市,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要庞大——比如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城只有4-6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的莫恒佐达罗只有2.5-5平方公里。良渚古城的统辖或者影响地域也非常广阔,北至苏北,南到浙中,没有任何一个良渚城市可以和它相比肩(比如寺敦和福泉山,前者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后者为1平方公里,只算中小城市)。而据研究,良渚地区几乎所有的高档玉器都出自良渚古城的分配——这其中必然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实际上,良渚各地所发现的繁文陶工艺品很可能也是良渚古城提供的。良渚古城即便不是绝对的政治中心,也一定是整个良渚地区的商业中心。事实上,良渚人的影响还北渐山东,这些影响可能是商业交换所致。不过良渚古城的繁荣也遭到了中原民族的垂涎,公元前2400年,河南东南部造律台人向 浙地区大举扩张,先是从东夷人手里夺取了藤花落古城,继而南下,入侵良渚古国。公元前2300年,良渚文化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响,转变成了钱山漾文化。不过此时,良渚古城仍在使用,在古城西南部出土的鱼鳍足鼎证实了这一事实。不过,随着造律台人入侵的加剧,良渚地区的政治形势急剧变化,钱山漾文化转变成了广富林文化。也就在此时,良渚古城宣告废弃。良渚古国也宣告覆灭。或许“禹诛防风”的传说与这一事件有关联。不过良渚古国比尧舜时代的中原腹地先进很多(中原北部的陶寺古城除外)。在反山墓葬中,发现了拥有大量玉器和漆器的“王族墓葬”,即已说明良渚古国已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发达的阶级社会。而中原腹地直到商代早期才出现了这么剧烈的阶级分化。
良渚古城陷落后,太湖流域又屡遭洪水、海侵的困扰。中原的征服者们无法像良渚人一样成功地抵御洪水的威胁,使得该地区的城市文化一蹶不振。紧接着100年后,浙南一带的河姆渡人后裔——昙石山人大举进攻太湖流域,攻占了原先良渚人统辖的地区,形成了马桥文化。此后,太湖流域人口骤减、城市不复存在,珍贵的玉器和漆器不再制作,良渚文明没落了。然而,良渚人的犁耕技术流传了下来,良渚人的制陶技术也被后来的马桥文化发扬光大。商末周初,太湖地区的先民将青铜技术和犁耕技术结合起来,发明的青铜犁,并且将它们传播到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国本。而良渚时期的黑皮陶技术也被马桥人改造为原始瓷技术,之后两汉“越窑”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工艺的成熟。凭借着原始瓷的出口贸易和农业的逐渐恢复,太湖地区再度繁盛起来。到了春秋时期,木渎古城在太湖流域北部兴起,成为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该古城的兴起也标志着吴国的兴起;此后,越王勾践仿照吴都,建会稽城,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大幕。至此,太湖古的老文明迎来了它的新纪元。
良渚遗址文化的丰富体现在多样,它充分反映了上古时期东亚大陆同世界其它地方的文化相似性及其自身特点,由于其他人关于自身方面的论述较多,我主要从世界的角度进行论述。良渚应该是少部分外来族群加上大部本地族群。良渚是夏朝的东方开拓地,如果埃夏论得到确认的话,按埃夏论夏为古埃及,正统论述不鼓励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民间收藏中揭示了许多古埃及同良渚的联系。因囿于资料的有限或没有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大部分人想当然的认为是胡说八道和脑洞大开。请大家不要有僵化的思想。
中国最早的红山文明,发现了很多带有良渚文明神徽的良渚文明,说明中国南方的良渚文明源于中国北方的红山文明。
年份检测,良渚文明距今应该有7千年的历史,他的遗存丰富,很多大的玉石组合件,包括非常成熟的文字,我们今人不了的河图洛书还有星图,也见于良渚文明。
说明良渚文明时期,古人具备了什么样的高级智慧,让我们今人望尘莫及。
良渚墓葬同古埃及早期玛斯塔巴式类似。
古埃及文化同良渚文化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主要有下面几点:
1.鸟站祭坛————法老荷鲁斯名表现形式
2.神徽———————狮身人面像
3.土筑金字塔———金字塔
同处北纬30度附近。
带良渚文明神徽的红山文明玉斧
观点一: 开拓地。
按埃夏论的观点,夏为古埃及,古埃及华夏黄种人好探索世界,历史上向外派出多支探险队,依靠帆船技术,苏美尔和古埃及的水手们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各地,包括美洲和澳洲。(怀疑山海图 为一系列陆海探险的成果记述,后姬周从海外昆仑出走东方前准备的地图资料,经后人写成山海经,山海经有扶桑美洲、非洲的地理记述,不周负子为莫桑比克的古音,操蛇女神本土找不到,希腊克里特岛却出土了经上描述的人塑像,其它诸如众帝之台、北极之类,你我皆无此等探索未知世界之精神,山海经来源可能在此,扯远了。)夏人崇拜太阳,向往太阳升起的东方,同纬度的杭州湾是开拓地,见下图。贸易谈不上,太远了。巴厘岛的金字塔同墨西哥玛雅金字塔高度相似,复活节岛石人雕像背后的伊希斯之结说明这些地方他们去过或受之影响,同纬度的大陆最东端,到过或受之影响也很正常。
以下部分摘自微信公众号《鹰蛇之夏》,记住请尊重他们的观点,尽管你或许不赞同。
格拉夫顿·史密斯扩散图清楚地表明了:巨石文化是通过海路迁徙传播的,箭头表示文化携带者的迁移方向。这种远距离海路传播模式只可能属于迁徙传播,而不可能属于接触式扩张传播。依靠帆船技术,进行文化迁移传播,在工业革命之前时期,又重新发生过一回,那就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迁移殖民。而这种模式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发生过了。甚至迁移路线和占领海路要道的模式都非常相似。沿海要道各处的“石棚”等巨石墓葬和金字塔的这种传播模式,可以充分证明早期新石器文明传播并非是不同族群之间通过接触然后学习接力传播的,而是文明族群的人口直接迁徙到世界各地,把文明和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在世界各地与土著居民融合后完成本地化文明的起源。现代的一些考古学家们,或囿于某种观念,或局限于视野束缚,更喜欢强调巨石文化差异和区域文化的存在,对显而易见全球性的巨石文化同源传播现象要么拒绝承认,要么冷漠以对。
中国东海岸的良渚和红山遗址金字塔和美洲地区金字塔都是古埃及夏朝华夏人传播的结果。
公元前3300-前2000年之间,早期古埃及水手们乘坐帆船沿着海路向东方…探险,其中部分人在中国东部定居下来,中国东部的大汶口文化、红山后期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与这些定居者文化传播有关。龙山文化定居者主要是古埃及第二王朝炎帝姜姓后裔,良渚文化定居者主要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祝融八姓诸稽等后裔。
主要证据和线索:
古埃及拥有远洋大帆船(大量考古证据),考古发现的古埃及船模型大多超过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帆船尺寸。
良渚文化大量玉器的所谓“鸟站祭坛”符号正是古埃及法老的荷鲁斯名字形式,其中出现最多的是古王国第四王朝雷吉德夫的名字。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就有一批学者发现早在几千前的苏美尔和古埃及时代,应该就存在一个全球性的超级文明。然而这种研究不符合西方种族主义口味,被封杀。包括在美洲和澳洲发现的古埃及黄种人遗物证据等。
维基百科认为前3200年古埃及人已经发明了航海(3200 BC: Sailing in ancient Egypt),之前博文推断此时良渚正是早期古埃及夏人的开拓地。
少康庶子于越或无余封于会稽。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张守节“正义”引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面对中东民族(东夷)的入侵,古埃及夏人已经深深体会到亡国的惨痛,此时重新重视良渚地区并封少康儿子于此显然也有多准备一条退路的选择。
古越国 文字王字的写法同法老额头蛇头鹰头类似,越字似也能从古埃及找到原型。
甲骨文里无“夏”字,但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这就可能与无余越国与商朝接触有关。
【兵策儒剑】:古埃及文化影响全球,但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与古埃及人太阳神崇拜有关)。南方少数民族一些文化传统和传说确实也是深受古埃及文化传播影响结果,比如盘古大神传说。甚至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也同样受到古埃及文化影响。司马迁关于匈奴和拓跋部落来源的记载也是与黄帝(蝎子王)有关。
盘点中国金字塔:(西藏天然金字塔形山峰不算)
1.红山牛河梁遗址金字塔(新石器石器,5000-4000年前)
2.良渚金字塔(100多座,土筑,坍塌。
图一:印加帝国太阳门上的日神维拉科查浮雕
图二:良渚反山七号墓出土的玉梳背
图四:红山文明出土,法老手捧玉琮。
其余部分藏品为民间收藏,上面有诸多古埃及元素
Hash:33cb7d82832f9e800238a5194c0c64c36d61ca0e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