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街道历史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

导读:沙井街道历史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 1.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 2. 沙井街道面积 3. 沙井的历史 4.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图 5. 沙井街道总人口 6. 沙井街道规划 7.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简介 8. 沙井老街具体位置 9. 沙井街道划分 10. 沙井村历史

1.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

一、红谷滩新区大部分属于东湖区,北部一小块属于青山湖区,西南一小块属于新建区。

红谷滩新区,古称“鸿鹄滩”,隶属江西省南昌市,地处南昌赣江之北。红谷滩新区由沙井、凤凰洲、红角洲、九龙湖、生米镇五大片区组成,区域面积176平方公里。辖沙井街道办事处、红角洲管理处和凤凰洲管理处、九龙湖管理处以及生米镇。红谷滩有着由朝阳洲和东湖区组成的世界最大的灯光秀,2015年10月2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定南昌一江两岸灯光秀为目前世界上最多建筑参与的固定性声光秀。

二、行政区划

红谷滩新区管委会下辖“一镇一街办三个管理处”,即沙井街道办、凤凰洲管理处、九龙湖管理处、红角洲管理处、生米镇片区。

三、气候

南昌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南昌市是“夏炎冬寒”的典型城市,夏天炎热,有火炉之称;冬天较寒冷。年平均气温17℃-17.7℃,极端历史最高气温,40.9℃,极端历史最低气温-15.2℃。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降雪冷害和暴雨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年降雨量1600-1700㎜,降水日为147-157天,年平均暴雨日5.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5%。

四、地形地貌

红谷滩原本为赣江的冲积平原,全区常态地貌类型以冲积平原、滨湖为主。

2. 沙井街道面积

景点:

1、海上田园旅游区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 西临珠江入海口,南接宝安国际机场,北与东莞市相邻,占地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海上田园幽静、秀逸。是深圳迄今为止最大、最典型的生态文化主题旅游景区,是西部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田园绿洲。

2、江氏大宗祠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俗语用在江氏大宗祠身上最适合不过。江氏大宗祠尽管身处沙井腹地,建筑面积与规模也不及相邻街道新桥社区的曾氏大宗祠,但这并不影响它闻名遐迩。

3、西海堤自然景区

位于深圳宝安区的西海堤是珠江口边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这条路上不乏有骑行爱好者,因为这里有一条水泥路,沿路是一片红树林,树上结满了果实,还有不少小鸟,一片郁郁葱葱。红树林边还有很多的芦苇荡,很少有鸟儿在这里,但在湿地周围还能见到一些小螃蟹,这些水生的两栖动物给这里添加了一些活力。

4、沙井蚝业景观

蚝壳质地坚硬,最初能够修葺蚝壳墙的多为大户人家或寺庙宗祠,日渐大众化成为习俗,蚝民利用大量的自有蚝壳资源垒墙盖房,数万个蚝壳整齐划一砌起的墙面,在泥土混制的古村落建筑群里显得别树一帜,独有风味。

5、洪田火山公园

洪田火山郊野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山脉中段北侧,该公园处原为火山,属火山岩地貌。公园内森林茂密,奇石岩洞众多,溪流潺潺,步行路径四通八达,古迹众多。

3. 沙井的历史

沙井有大多工业区了,不过现在一般好厂都是在海上田园附近,招工比较多的有,长兴工业园,安托山工业园,这两个工业园很大,坐653路车都会经过。沙井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东岸,东邻光明 新区公明办事处,南靠福永街道,西濒珠江口,并隔茅洲河与东莞市长安镇交界,北与松岗街道相连,是“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广东省教育强镇”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素有“蚝乡”之称。沙井是侨乡,沙井籍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有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8月,沙井街道下辖29个社区居委,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其中户籍人口3.3万),2010年,沙井街道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57.81亿元,加工贸易出口65.56亿美元,两税收入39.97亿元。沙井街道有历史风貌较为完整的古村落4个,有永兴桥、沙井曾氏大宗祠等古建筑100余处。

4.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图

准确的说是九门四阁十四关

  对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我们早晚都在与它打交道,所以我们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场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说出。但是,对于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它有多少城门,有几座楼阁,周围有哪些关隘,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并不一定都清楚。尽管有些名称至今还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实亡”,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实”,也仅是些残垣断壁,败楼朽阁,碎砖旧石而已。

  “贵阳”一名,人们习惯地以为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建置的贵阳府。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贵阳一名早在贵阳府之前就已经存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曾有两处就提到“贵阳”二字,曾有“贵阳八景”记载。为什么叫“贵阳”,有“贵山之阳”之说,也有贵阳是贵州的别称之说,至于哪种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旧时的城,由于防御的需要,都筑有围墙,有墙就有门,有门一般就有楼。城内是官府办公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因此就有衙门、民房和楼阁。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驿道上都设有关卡,用于防止敌人入侵、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货物进出等。旧时的贵阳城,就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

  贵阳城垣,修建的确切年代因历史久远,资料缺乏无从稽考。可查的最早关于贵阳城的记载,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宣慰史范汇写的《八番顺元宣慰使题名碑记》,“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文中虽提及“城”,但过粗略只能想象。明郭子璋《黔记》说:“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清《贵阳府志》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南、西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由此可见,贵阳在元代就有城,只不过是土城而已。

  明清两代,先后曾两次对贵阳城进行了扩建。随历史的推移,明朝在贵州的行政机构曾几次易名,时间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来城池当然拥挤,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础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马烨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甃以石,门五:东曰武胜,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远,西曰圣泉。清《贵州通志》对贵阳城的记载,除了马烨建将北门由钟楼拓展至今喷水池外,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与明朝大体相同。此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比之以前更加规模和完整,俗称贵阳老城或旧城。

  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起事,多次扬言渡乌江逼贵阳。天启初,贵州发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彦)事变,贵阳城被困十月余,城内粮道断绝,居民饿死无数。于是明中央政府决定修筑贵阳外城。天启六年(16 26年),贵州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经过多次维修和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贵阳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内城(老城)和外城(新城)两大部分,中间以北门连接,共九个城门,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狭。它的范围,包括了今贵阳市环城路以内的地区。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玉皇阁 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鸦关:俗名小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所说的梯岭,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贵阳通中遭遇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云岩区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设北关,为征收杂税之所。

  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医院处)设南关,亦为征收杂税之所。

  老贵阳的九门四阁十四关,有的由于保护得当,遗迹可寻,尚存当年之风貌。而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失 却踪影。但至今还延用着过去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许只是某种符号,人们一般也不会去考究它的历史和内容,只有那些怀古思旧、刨根问底的人才会去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 沙井街道总人口

深圳市光明新区不止有一个邮政编码,分几个社区都有不同邮编,例如:公明街道518106、田寥片区518132、光明街道518107等。 光明新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成立于2007年8月19日,位于深圳市西北部,东至龙华新区福城街道,西接宝安区沙井街道、松岗街道,南抵龙华新区大浪街道及宝安区石岩街道、西乡街道,北与东莞市大朗镇、黄江镇及塘厦镇接壤,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2°46′34.20″,东经113°54′44.22″。 2016年9月,光明新区下辖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六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42万人(2014年)。2014年,光明新区地区生产总值632.77亿元。 光明新区有深圳光明农场、麦氏古墓群、公明陈仙姑祠等景点。 光明新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6. 沙井街道规划

从设计构架上看沙井是一个多功能区域:北面主要以围绕滨江商业中心为中心形成生活区;中段部分主要以围绕华南城商业中心形成贸易、加工等商业群;南面区域主要是以物流为主。

7. 沙井街道历史变迁简介

准确的说是九门四阁十四关

对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我们早晚都在与它打交道,所以我们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场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说出。但是,对于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它有多少城门,有几座楼阁,周围有哪些关隘,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并不一定都清楚。尽管有些名称至今还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实亡”,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实”,也仅是些残垣断壁,败楼朽阁,碎砖旧石而已。

“贵阳”一名,人们习惯地以为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建置的贵阳府。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贵阳一名早在贵阳府之前就已经存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曾有两处就提到“贵阳”二字,曾有“贵阳八景”记载。为什么叫“贵阳”,有“贵山之阳”之说,也有贵阳是贵州的别称之说,至于哪种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旧时的城,由于防御的需要,都筑有围墙,有墙就有门,有门一般就有楼。城内是官府办公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因此就有衙门、民房和楼阁。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驿道上都设有关卡,用于防止敌人入侵、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货物进出等。旧时的贵阳城,就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

贵阳城垣,修建的确切年代因历史久远,资料缺乏无从稽考。可查的最早关于贵阳城的记载,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宣慰史范汇写的《八番顺元宣慰使题名碑记》,“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文中虽提及“城”,但过粗略只能想象。明郭子璋《黔记》说:“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清《贵阳府志》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南、西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由此可见,贵阳在元代就有城,只不过是土城而已。

明清两代,先后曾两次对贵阳城进行了扩建。随历史的推移,明朝在贵州的行政机构曾几次易名,时间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来城池当然拥挤,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础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马烨 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甃以石,门五:东曰武胜,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远,西曰圣泉。清《贵州通志》对贵阳城的记载,除了马烨建将北门由钟楼拓展至今喷水池外,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与明朝大体相同。此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比之以前更加规模和完整,俗称贵阳老城或旧城。

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起事,多次扬言渡乌江逼贵阳。天启初,贵州发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彦)事变,贵阳城被困十月余,城内粮道断绝,居民饿死无数。于是明中央政府决定修筑贵阳外城。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经过多次维修和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贵阳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内城(老城)和外城(新城)两大部分,中间以北门连接,共九个城门,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狭。它的范围,包括了今贵阳市环城路以内的地区。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 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鸦关:俗名小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所说的梯岭,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 贵阳通中遭遇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云岩区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设北关,为征收杂税之所。

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医院处)设南关,亦为征收杂税之所。

老贵阳的九门四阁十四关,有的由于保护得当,遗迹可寻,尚存当年之风貌。而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失却踪影。但至今还延用着过去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许只是某种符号,人们一般也不会去考究它的历史和内容,只有那些怀古思旧、刨根问底的人才会去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8. 沙井老街具体位置

目前,观澜古墟正在进行封闭式保护性开放工程,等待重生。观澜古墟碉楼群,南门街公益酒家,深圳观澜古墟商埠游径属于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主题。古墟位于龙华区六大重点片区之一的观澜文化小镇,与东门老街,沙井清平墟沙头角老街并称为深圳历史上"四大名墟,″有着400多年历史,被称为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9. 沙井街道划分

宝安区有6个镇,分别是西乡镇、沙井镇、福永镇、松岗镇、公明镇、石岩镇,而宝安区为深圳市下辖区,地处广东省深圳市西部,西临珠江口,东接龙华区,南连南山区、西临伶仃洋。且其土地面积397平方千米,占全市19.9%;境内有海岸线45千米,占全市17.3%,海域220平方千米,占全市10.9%,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22°C,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26毫米。

10. 沙井村历史

大王山位于沙井南部,与马安山、茭塘、福永塘尾相邻,因村后的大王公山而得名大王山村。大王公,始建于明朝,重建于2012年,内供奉大王公山自己长出来的一块神石。

Hash:3041f4230ac19dc79f49ed594dd47b7796e4c626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