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有什么基础?

公元600多年的唐代,音乐文化迎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不仅名家辈出,且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作为其巅峰的代表作《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影响力甚至遍及东亚和中亚地区。相传玄奘大师西游到达印度后,印度戒日王拜见他时曾问:“师从东土来,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由此而知,唐代音乐的鼎盛到何种程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统治阶级对文化的态度。因为上层建筑能直接给予文化迅速发展的机会,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另外,文化的兴衰和传承离不开教育,所以无论何种文化,教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些都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因素,具体到唐朝的音乐文化,个人认为其繁荣的基础取决于几点:统治阶层的态度,音乐教育,继承和创新,广泛的交流。

统治阶层的态度《乐记·乐本篇》中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对音乐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用音乐把礼制、刑罚、 政策融合在一起,用来教化民众,让人们与统治阶级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

1,李世民和《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公元620年,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将士们以旧曲填入新词: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这个时候的《秦王破阵乐》是用来作为唐军的军歌。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加编成舞曲,成为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型乐舞。其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使其婉转而动听,高昂且极富号召力。每当举行祭祀或者大型宴会的时候都会表演这首舞曲。彼时,在大型宫廷乐队伴奏下,大鼓震天响,气势雄浑,感天动地。

这首舞曲也成为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象征,让天下归心。在整个封建社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2,专门且庞大的管理机构

唐代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还表现在对音乐管理机构的重视。

唐代音乐机构主要有太常寺两署:太乐署和鼓吹署, 以及宫廷直属的教坊和梨园等,最多的时候有三万余人各司其职,是整个封建社会人员设置最多最完备的。

宫廷乐师在太乐署这样的综合类场所进行歌舞人才的管 理和教习;鼓吹署执掌卤簿,着重培养乐人的仪式音乐,负责宫廷统治者的一切 “私人”活动;教坊主要传习的是歌舞和百戏,也包括宫廷燕乐;梨园的主要教 习内容就是法曲。这样,宫廷乐人 虽多、杂,但是不乱,每个机构分工明确。

3,李隆基和《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皇帝”。他的音乐活动涉及创作、 演奏、 理论等领域。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 曲》、《雨霖铃》等,还擅长羯鼓、玉笛等器 乐的演奏, 是一位杰出的演出者、音乐指挥家。此外,他还亲自创设和指导新的音乐 机构——梨园,将教坊从太常寺中独立出 来并加以改组、扩充等,进行一系列利于 音乐发展的举措。

其代表作《霓裳羽衣曲》讲述了唐玄宗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写下《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

从唐初的太宗到后期的玄宗,他们都曾亲自参与音乐的创作 甚至表演,并且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从这一点看,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无出其右。

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举措之一的教育在当时也备受重视。让大量的音乐人才接受了完善的音乐教育,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技能和素养,为唐代音乐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1,教育体系

唐代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音乐教育活动都是在音乐管理机构当中实施的。

在太常寺的四个机构中,每个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和管理者, 根据各个机构学习内容的差异制定不同的传习体系和训练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梨园弟子还能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自指导,这也是李隆基被尊称为梨园祖师的缘由。梨园法部特设了一个“少幼班”,也就是小部音声,里 面的学员都是小孩,是最早贯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音乐教育机构。

2,优秀人才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李范,唐玄宗的弟弟;崔九崔涤,官居殿中监,是玄宗眼中和高力士一样的宠臣;“君”,也就是李龟年。

李龟年,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优秀的梨园弟子代表,备受唐玄宗的恩宠赏识,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从诗圣的作品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对音乐家的追捧和尊重。

唐代细致的音乐分类管理和教育造就了许许多多专业人才。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当中,唐朝独占其二:李隆基和李龟年。不得不说,唐朝在音乐教育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继承与创新自周朝礼乐制度形成以来,历朝 帝王都将雅乐作为正统音乐。到隋代,燕乐走上历史舞台,雅乐的地位开始被燕乐取代。唐代则更进一步,燕乐被更名为“燕乐大曲”,在胡乐或 是坐立部伎中得到广泛运用。

另外,唐代频繁的对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原有的宫廷音乐建制得以进一步的完善。从隋朝的“七部乐”发展成为“九部乐”、“十部乐”。并且在继 承隋代法曲的同时又吸收了外来音乐与 道教音乐成分,极大的丰富了唐朝的音乐文化。

广泛的交流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也是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音 乐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在当时来说,都城长安作为世界文化中心, 其音乐综合了龟兹、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文化,同时也集合了西凉、江南等地国内各民族的音乐。

1,唐朝曾设乐工196人,专门表演龟兹音乐舞蹈。据《新唐书》记载,这196位乐工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我们都知道,龟兹一直都是能歌善舞的象征,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评价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从他们的乐器也可见一斑,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篦篥、毛员鼓、都眃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籹鼓、铜钹、贝、弹筝、候提鼓、齐鼓、檐鼓等二十种。

2,唐代不仅与邻国保持着密切 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 的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由 于 唐 代 经 济 繁 荣 、国 力 强 盛 ,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加之便利的交通,使我 国与亚、欧、非国家之间的往来空前密切,万邦来朝。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唐朝音乐文化繁荣的基础首先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这其中,唐太宗和唐玄宗是唐帝王的代表,他们两个代表了唐王朝不同时期对音乐文化相同的态度。在他们的大力推广和亲自参与下,唐朝的音乐文化具备了繁荣的政治条件。由于国力强盛, 自信的唐王朝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化。而经济实力的提升给音乐文化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至此,盛世华章得以传世。

凤冠霞衣抖落历史风尘,京腔京韵,梦绕紫禁。谁又临摹,贵妃一笑一颦,不经意

,唱醉了~天下黎民。

盛世华章韵,起舞踏歌行,中华盛世,四海瞩目,华夏厚土,普天同庆。愿我中华民族万世兴。

――李玉刚

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起点在于隋朝。

在隋朝的时候中央机构设立了教坊专门负责掌管音乐教育,确立了“燕乐”的宫廷地位、歌唱与舞蹈的表演形式。这标志着“乐”不再作为“礼”或“制”一部分,开始由端穆严肃向娱乐与观赏发展。在这一时期,教坊培育了诸多音乐人才,为唐后音乐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以后这种音乐机构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唐朝音乐文化发展的制度前提。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奏响了杨坚王朝的丧钟,但却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前奏。水陆交通的便利,使南北交流频繁,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二是文化交流的加深,其中包括南北音乐的交流。

经济发达、人民富足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享乐主义的盛行,歌舞成了一种风雅的消费。南北文化交流的加深使得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互相融合、借鉴。

唐朝最广为人知的标签就是包容。没错,盛唐气象,威服四海。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中。当时流行于长安城内的不只南北小调,还有异域之音。龟兹、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也纷纷涌入大唐。

国外音乐的传入与大唐广泛的国际交流密不可分。其时,长安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大唐贸易的身影近抵日本、高丽、天竺,远达中亚、波斯湾、阿拉伯、欧洲等地。现今中国人聚集之处都被称作“唐人街”,可见当时唐朝的经贸繁荣程度。

魏晋南北朝动乱390余年,隋朝大一统后二世而亡,相比之下唐朝289年的国运可谓是长久了。在这期间,唐朝的上层虽然多有政变,但都外松内紧,并未波及到民间百姓,这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充足的时间。

除此之外,音乐的繁荣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关。唐太宗亲自组建宫廷燕乐体制,唐玄宗喜爱作曲、演奏,并喜欢参演与指挥。名曲《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的作品。上行下效,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由此,人们对于歌舞之艺愈发推崇。

最后,总体来说只有国家繁盛,各类艺术才可以得到长足发展,此时的文艺之作才能被称作盛世强音。若是国家衰亡,百姓流离,任何的诗文乐曲都只能称之为亡国之叹,求存已是不易,又何敢谈其发展。

Hash:d0a15eabfb605ab6c13dcd3b1b4d4cd1ba30575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