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导读: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和含义是什么?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干嘛了?

凿壁偷光是西汉匡衡少年时热爱学习的励志故事,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今读书的环境同古人相比,真的非常优越,但勤奋好学的精神同古人相比确实不如。

读这个故事,总会给人一些启迪,凿了谁的壁,是否对别人有影响,偷光这在古代一点点昏暗的光,是否能看得清书。不要以为这点光有多亮,能看多久。这个故事在人的臆想中是很美好的,现实很骨干!

当然由于匡衡好学,人生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功,汉元帝时,匡衡官至丞相,位列百官之首,封为安乐侯,食封地31万亩,在丈量分封土地时,利用职务之便,多圈了三万亩,弹劾,被撒职查办,贬为平民。

有一个好的开端和过程,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晚节不保,龙头蛇尾。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干嘛了?

匡衡后来拜一位博士为师研读《诗经》,慢慢对此理解独特、透彻,因而民间儒学之士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平民聆听匡解说《诗》,不感《毛诗序》之晦涩寒峭,只感一派的心旷神怡。

汉宣帝远闻匡衡之名,派人多次前往匡衡住所观察其德行。每次观察匡衡的人回朝,向汉宣帝将匡衡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详细述说,并形容匡衡的名声有多么好的时候,汉宣帝长叹一口气:“吁,衡之德,鄙哉!”

汉宣帝否定了匡衡的德行,丞相们也对其嗤之以鼻,因而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敷衍地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专处民间杂事。人们迷惑不解,匡衡满腹诗书,为何落至如此境地?

后来,才华横溢、满腹风骚、对政治一窍不通的汉元帝即位。从此,匡衡逐渐受到重用。他还不满意,为讨好皇帝,在日食、地震频发的时候(古时迷信灾害频发是帝王之罪恶招来的横祸),向帝王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匡衡建议汉元帝横征暴敛、压榨文人、剥削百姓,以巩固自己的威严。汉元帝非常高兴,把汉宣帝对他的警告抛之脑后,让匡衡一蹴而就,踏上了“总理”的位置。

此间,匡衡对奸佞石显的种种恶行视而不见,反养虺成蛇,甚至和石显沆瀣一气,使贤相尽受其二之迫害。汉元帝明知二人作恶多端,已经接近“罄竹难书”的地步,却任其作恶。

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众臣以为终于能逃脱水深火热之境,惩恶扬善,便向其一一列举匡衡的罪行。汉成帝一开始不为所动——妒衡,小人之行也!匡衡为了讨好没有那么愚钝的汉成帝,把石显的罪行直言不讳地一一述说,汉成帝将石显罢官,更加看重匡衡。

另外,司隶校尉骏等向汉成帝禀告:汉元帝封地时,给了匡衡三十一万亩地。手下的人搞错郡图,匡衡一看,好啊!索性装傻充愣,将错就错,将自己的田地就这样顺势扩大了四万多亩。汉元帝纵其肆占田地,众臣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最后,匡衡被汉成帝免为庶人,不久后便病故。

Hash:a081db43a39327931f509aa6dd4a6c33a09915d2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