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旅游概述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导读:长三角旅游概述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2. 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主要有 3. 长三角旅游业 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5. 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6. 长三角地区旅游现状分析 7.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景点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吗 9.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

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第一,长三角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黄山距离上海有350多公里,早就超出了其腹地范围。

第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发展制造业为主,这些地区陆路交通,水上交通都十分发达,而且人口众多,而黄山属于山区,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不适合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第三。黄山加入长三角意义不大,黄山市的目标是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城市,要的是青山绿水,与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模式格格不入,而且加不加入长三角都不会影响长三角地区来黄山的客源。

2. 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主要有

应为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它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及综合经济效益等都居全国领先地位;这里海陆空交通发达,发展经济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技术力量雄厚.

3. 长三角旅游业

长三角区域很大,长三角城市群在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包括上海及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国知名的热闹旅游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拥有世界遗产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达30个以上。那么长三角著名景点有哪些?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普陀山、天台山、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乌镇、周庄。名胜古迹推荐去九华山和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白堤、苏堤、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等)此外应该去岳飞庙、虎跑泉、六和塔(著名历史文化遗迹,且可观钱塘江大桥和江景)、灵隐寺,这几个是杭州的著名景点,然后到苏州看园林,最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虎丘等

想欣赏城市风光、购物消遣无疑要选择上海喽,上海南京路、豫园、徐家汇、黄浦江外滩、东方明珠、外白渡桥都是一流的购物消遣之地,上海的夜景也是非常漂亮,值得停留一晚到外滩看一下夜景。长三角旅游业十分发达,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本地区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本地区交通便利,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好;本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5. 长三角旅游目的地

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坐落于湘湖旅游度假区湘湖路92号,占地3700亩,由宋城集团独家建设,一期二期总投资70亿元,是集“休闲王国、游乐世界、购物天堂、创意天地、会展中心、人居乐园”为一体的杭州首个RBD休闲商务中心。頭條萊垍

杭州正在形成三大功能区,分别是以承载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功能的西湖、杭州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CBD)、中国首个游憩商业社区休博园(RBD)。这三大功能区将构成功能互补、交相辉映的“金三角”,促进杭州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品转型,推动杭州的城市化进程。

未来的休博园将完善各种业态,成为杭州与武林商圈、钱江新城三足鼎立的城市休闲商业中心,长三角旅游休闲目的地。垍頭條萊

6. 长三角地区旅游现状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包括的江浙沪两省一市,共拥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拥有中国总量20%左右的旅行社,在中国百强国内旅行社中占有一半的席位。而且这三个省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主要原因有: 1、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 样。旅游资源丰富,园林、水乡、古镇等景点众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丰富,游览价值高。

2、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著名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江苏的秦淮河,浙江的曹娥江等水系。

3、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本地区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交通便利,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好;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环境容量不断扩大。

7.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景点

湖州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周边景点众多,周边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及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国知名的热闹旅游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拥有世界遗产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达30个以上。那么湖州周边长三角著名景点有哪些?

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普陀山、天台山、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乌镇、周庄……本文为大家盘点长三角十大著名旅游景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吗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三地尤其是河北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是区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实现的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扮演着桥头堡和排头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点和共赢点,又是切入点和突破口。

  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富集。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种类全、品位高。该地区集中了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明清皇家陵寝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总数的近1/5;拥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200余处,占全国总数的1/10,深化区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资源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三地旅游既有同宗同脉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近代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以近代文化、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海滨、海岛、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乡村风光等都是发展环京津休闲产业的特色资源。

  京津冀区域客源市场广阔。京津冀处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有4亿人口,三地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京津冀GDP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10.9%。经济基础优势明显。2013年,京津冀旅游总收入超过8000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6.6亿人次,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京津冀区域合作基础坚实。多年来,河北把实施“环京津战略”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与京津签署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天津等高铁沿线6省市联合发起成立“京港澳高铁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与京津等长城沿线8省市发起成立“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 ,并积极参与组织和推动北方交易会等活动。三地初步建立了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旅游市场,加强了旅游监管合作,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三地旅游经济圈的逐步形成,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难以突破传统行政区域思想束缚、欠缺一体化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旅游资源集约开发利用不够、整体形象品牌不鲜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产业链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共同努力推动实现协同发展。

  一、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

  协调联动的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三地旅游合作起步较早,进展很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全面统筹、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三地应主动作为,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京津冀政府间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及相关市县参加的定期旅游协调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与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重大问题。同时,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合作发展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与交流。

  二、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三地旅游资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统一整合、规划对接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资源普查基础上,三地可共同编制《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资源特色,统筹策划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明确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目标,通过有效整合,构建多元化旅游板块,实现互补协同发展。同时,尽快编制河北省对接京津市场的专项规划,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加速河北旅游发展。

  三、建设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

  构建一体化旅游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目前,三省市间和重点景区间道路建设均有滞后现象,断头路多,部分路段堵车严重、道路等级较低,不能适应快速、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需求,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应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着力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开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在旅游旺季加开三地之间的旅游列车或增加旅游坐席。争取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共同推动三地旅游集散中心等相互开行通往异地的旅游直通车,构建城市间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公交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形象鲜明的区域旅游整体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地应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推广,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宣传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以及共赴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形成一体化宣传格局。河北将着力对节庆活动进行整合,与京津合作把张北草原音乐节、衡水湖马拉松等区域性节庆活动,打造成具备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京津冀旅游宣传营销平台,推动在三地媒体开设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专栏,在三地旅游网共设京津冀旅游板块,支持区域内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 合建立旅游营销合作联盟,鼓励在策划包装产品、省际联合推广、互送旅游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一体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制定符合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咨询服务、标识标牌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自助旅游公共服务规范化、一体化。探索推出区域内旅游惠民便民政策,加快推进省际间旅游网络平台相互链接,开通远程网络化预售票系统,积极推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全面发行使用,推行统一旅游套票,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

  对河北旅游来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一次重大的、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借势发展,力求更大作为。只要三地加大统筹整合、强化紧密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特别是河北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9.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

一、 浙北大峡谷。原名大汉七十二峰景区。整个景区依山而建,登山过程中可以欣赏到重峦叠嶂的山峰、竹海、瀑布、溪水,山顶有佛寺观音庙等宗教景点,还开发了惊险刺激的山间溜索等娱乐项目。

二、 藏龙百瀑。这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叠,落差为60多米的“长龙飞瀑”,有彩虹横卧的“虹贯龙门”(人称小黄果树),更有神形皆备的“神龟听瀑”——真可谓瀑瀑相连,一步一景。

三、安吉中南百草原(中南百草园)。这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新型旅游休闲观光园之一,距县城3.7公里,占地3800余亩。园内林深花奇、鹿奔雁翔,景色极其秀美,植被覆盖率达95%,是天然的绿色大氧吧,是安吉生态的缩影,是国内外名人频繁来访的知名景点。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

我国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调结构、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正逐渐从差异化向均衡化方向转变。

一、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客观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把握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式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一)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阶段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建立分布均匀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上。就全国来讲,要平衡发展;就内地来讲,要重点发展。平衡是大局,平衡中又有重点。中央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内地为投资重点,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为重点。同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战略部署,决定在全国建立七个新的大型工业经济中心,使之成为七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内陆地区。

(二)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区域经济战略的重点就是 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点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三)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阶段

1995年9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开发的步伐。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和合作进一步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合作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一步拓展。

(四)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阶段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提出了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在“十五”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一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二是实施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三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四是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二、区域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活跃时期,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正在并将长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重大战略不仅直接影响沿带、沿路、沿廊的省区市,包括陕西、甘肃、新疆、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遍布全国的省份,而且间接影响广大的其他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全国各地都在围绕上述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纷纷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极大地开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大幅度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水平。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空间尺度扩大化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包括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涉及长江上中下游、覆盖东中西部地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编制的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空间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7个省区市。这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力图从更大空间范围内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战略导向,改变原来各省竞相通过出台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带来的区域规划碎片化和盲目攀比现象。

(三)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辐射作用

自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在金融、贸易、投资、通关等领域先行先试,已经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率先在长江沿线城市推广。另外,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级新区,分布在东、西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目的是通过集中政策资源和项目资金投入,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强调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环境保护、产业转移、通关便利化、 通路网连接等领域三省市已经启动实质性合作,国务院也成立了专门领导协调机构推进三省市协同发展,这将为全国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很多省份积极探索省内跨地市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如广东省的深圳东莞惠州区域协调发展、山东省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甘肃省的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等等,这些不同层面跨行政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或者协同发展,将会打破由于行政分割长期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促进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区经济。

(五)注重对问题区域和弱势地区的扶持

国务院专门出台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等方面的规划、意见和试点,继续加大对这些问题区域的财政投入,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区域存在的产业结构老化、下岗失业人员多、生态环境欠账大等突出问题。同时,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弱势地区的扶持,相继出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规划或者指导意见,致力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重点经济带发展趋势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经济增长增加新引擎。应该说,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而“一带一路”则是国际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战略。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我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新常态”下,中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战略资源更多、战略空间更广、战略影响更大,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各国比较优势,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形成互利共赢的全球和区域经济布局。

“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落实,将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

随着沿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的要素成本在不断提高,产业向内陆转移的趋势正在加快,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经济版图的核心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城市规划与布局一体化。京津冀区域除了具备一般城市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地域集中和流动性点状布局的特征 ,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该区域是集全国行政力量与经济强度于一身的经济中心与科技中心,这就决定了京津冀区域具备了一体化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即它的等级性与多层次性。

二是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一体化。三省市要围绕该区域已具备的先导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强大优势,借助北京科技开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强、天津科研成果转化条件好以及河北基础研究有一定特长等优势,建立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主机生产与零部件配套的区域协作。

三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京津冀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航空、海运、铁路、公路和管道网络的枢纽地带。京津冀地区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必须建立一个以联合运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输网络。

四是产业结构与生产力配置、基地建设一体化。应以能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为准则,扬长避短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和调整自己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强同国内外、区域间的相互联合、协作和配套,逐步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自身产业特点,又能同周围区域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

五是旅游网络建设与综合开发一体化。京津冀区域除了具有区位优势大、交通通讯便捷、景点相对集中的条件外,还具备发展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区的巨大潜力。然而,从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素质看,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状态,旅游服务滞后、旅游产品单一、缺乏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是三省市旅游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资源富集、经济集聚、城市密集的区域,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是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重要的市场腹地,具有非常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连锁推进能力。

一是利用产业转移形成区域接力。产业转移是区域发展接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东部沿海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综合比较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联动发展。

二是带动中部节点城市发展。在长江中游,通过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在上游,要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发挥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三是劳动力回流带动人口红利回归趋势。目前在长江经济带,贵州和四川目前的人口还是在往外输出,但重庆、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已经出现了人口回流。可以预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劳动力的回流,这些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上升,而人口抚养比则会有更大的下降潜力,再加上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将会有所增强。

四是江海航运一体化趋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海运业发展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海航运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将深入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引领作用,更将建设向西开放的国际大通道,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将为海运业从当前低迷中冲出重围、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带来新商机。

五是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 的科研能力,而且国家已经布局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新机遇。依托长江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动力。在增量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同时还要依托科教资源和创新丰富的优势来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Hash:26783b9ee5638a69b4273a086e14d3527f81aa4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