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考试的景点导游词 导游考试13篇导游词
导读:导游考试的景点导游词 导游考试13篇导游词 1. 导游考试13篇导游词 2. 导游词试卷 3. 导游词14篇 4. 考导游证十二篇导游词 5. 考导游证的十二篇导游词 6. 导游考试12篇导游词 7.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 8.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包括哪些方面 9. 导游词内容包括 10. 导游证考试13篇导游词
1. 导游考试13篇导游词
乐山大佛,峨眉山,三星堆,剑门关,阆中古城,邓小平故里,海螺沟,黄龙,九寨,熊猫基地,都江堰,武侯祠,碧峰峡,稻城亚丁,光雾山,一共15个景区,15篇导游词。
2. 导游词试卷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黄鹤楼公园,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黄鹤楼公园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黄鹤楼,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第一楼”的美名。它位于武汉市境内,在它的旁边流淌着的是母亲河长江的水。黄鹤楼楼式奇特,有很多关于黄鹤楼的美丽传说。现在一提到湖北,我想大家都会想到这里的黄鹤楼吧。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吉祥钟”这里,这个大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只要相爱的两个人一起撞钟,并能读出钟面上刻的诗句,他们就能一生平安,相爱永远。
黄鹤楼的出名,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文人骚客来过这里,当然就免不了要题诗。大家看那面墙,我们叫它题诗墙。传说当年崔灏就是在这堵墙上题下了他著名的《黄鹤楼》诗。那两只黄鹤就是黄鹤楼中的黄鹤了。也是在这里,当年的“诗仙”李白与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分别的。
大家看那座亭子,它可是黄鹤楼公园非常有名的景点,它就是“搁笔亭”。据说是为李白而建的。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眼前的美景,心中汹涌澎湃,很想题诗一首。但是他看到了题诗墙上崔灏的诗,感觉这首诗就是最好的黄鹤楼诗,再也不可能有人能写出更好的诗来赞美这一美景,于是题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就搁笔不再写黄鹤楼的诗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黄鹤楼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的楼下,大家仔细看看这座令多少文人名人为之倾倒的建筑,据说有许多鸟都撞死在这里,大概他也和人类一样被眼前的这座独特的楼吸引了,而忘记看路了吧。
还有人说黄鹤楼是因为曾经有先人乘鹤从这里飞走,所以这座楼叫黄鹤楼,大家想了解会更多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就进入黄鹤楼内部,自己亲身了解一下吧。
一天的旅行就要结束了,我衷心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更希望大家因为我的讲解更喜欢和了解黄鹤楼。今天的浏览就到这里,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3. 导游词14篇
说一下自己背导游词的过程吧,准备时间20天,背诵12篇导游词。背导游词是个十分枯燥的过程,最好把自己准备好的导游词整理一遍,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背诵。背诵就是个不断循环刺激记忆的过程,那时候每天背诵的过程,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每天雷打不动。白天把一篇背诵完,晚上复习巩固,如此背诵,十二篇背诵完,这时候还剩下一周左右的时间,每天保证每篇导游词要背诵三遍,不要默背,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模拟说出来。准备的导游词不用过长,保证面试的时候能至少陈述三分钟就行了,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面试老师会听的很烦。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就行了,祝顺利通过考试。
4. 考导游证十二篇导游词
考导游证,是要背很多导游词,这是要做导游的基本功,难背与否要看个人的基础。我考过了导游证,现在想想,只要认真对待,并不难背。一开始备考的时候,确实心里没底。后来报了培训班,老师给我们模拟考试了几次,很见成效,慢慢就记住了,真正考试就是那些讲过的景点。用心备考,导游词是可以背下来的。
5. 考导游证的十二篇导游词
30篇。
规定的景点导游词必须全会,因为考试不 会叫你讲整个景点的,只是讲一小段,大概4-5分钟。景点导游词细分开30几个点,考试就抽其中一段,所以必须全部会。好好准备吧。
6. 导游考试12篇导游词
导游资格证考试由笔试与现场考试两部分组成,笔试采取机考方式进行,笔试科目为:政策法规、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科目一、二、三、四)。现场考试科目为:导游服务能力(科目五)。
科目一、二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科目三、四合并为1张试卷进行测试,总分100分(其中科目四占比不少于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笔试每个科目65题(30题单选,35题多选)因为都是选择题,完全可以买本教材自学。
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景点导游词讲解和考生基本技能及应变知识的掌握。导游词讲解范围一般会在考试大纲中给出具体要讲解的景点名称;导游词讲解完之后,考官会问你几个问题,你要根据所学的进行解答,问题是在所考的5个科目中的内容。面试的导游词部分会有难度。
成绩是要以总分,笔试,面试分别划定分数线,都过线了才通过。
7. 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游览观光的讲解词。其作用有三:一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二是宣传旅游景点。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 只有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导游词。 导游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习惯用语。即游览前的“欢迎词”、游览结束时的“欢送词”等。 二、整体介绍。用概述法介绍旅游目的地,帮助游客宏观了解,引发游客兴趣。 三、重点讲解。即对主要游览内容的详细讲述,因而是导游词最重要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导游词的写作要求是: 一、强调知识性。 一篇优秀的导游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引人人胜。 导游词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导游词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介绍,还要注重深层次的内容,如:同类事物的鉴赏、有关诗词的点缀、名家的评论等。这样,会提高导游词的档次水准。 二、讲究口语化。 导游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表达力、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这就是说,在导游创作中要注意多用日语词汇和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词汇。要避免难懂的书面语词汇和音节拗口的词汇。多用短句,以便讲起来顺口,听起来轻松。 强调导游口语化,不意味着忽视语言的规范化。编写导游词必须注意语言的品味。 三、突出趣味性。 为了突出导游调的趣味性,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编织故事情节。讲解一个景点,要不失时机的穿插趣味盎然访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激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理。但是,选用的传说故事必须是健康的,并与景观密切相连。(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多变。主动形象的语言能将游客导入意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3)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手法,可使静止的景观深化为生动鲜活的画面,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美,使游客沉浸陶醉。(4)幽默风趣的蕴味。幽默风趣是导游词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可使其锦上添花,气氛轻松。(5)情感亲切。导游词语言应是文明、友好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应言之有情,让游客赏心悦耳、倍感亲切温暖。(6)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导游词创作成功与否,不仅表现其知识渊博,也反映出导游技能技巧。 回、 点突出。 每个景点都有代表性的景观,每个景观又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它的特色内容。导游词必须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导游词是不成功的。 五、要有针对性。 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以发,因人、因时而异,要有的放矢,即根据不同的游客以及当时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导游讲解之用。切忌不顾游客千差万别,导游词仅一篇的现象。编写导游词一般应有假设对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六、重视品位 创作导游词必须注意提高品位,一要强调思想品位,因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导游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二要讲究文学品位,导游词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文字是准确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层次是符合逻辑的,这是对一片导游词的基本要求。如果再在关键之外适当的引经据典,得体地运用写诗词名句和名人警句,就会是导游词的文学品位更为提高。
8.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包括哪些方面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1.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告别语包括感谢语、惜别语、征求意见语、致歉语和祝愿语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后面
2.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3.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是对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景观从景点成因、历史传说、文化背景、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
9. 导游词内容包括
例如:
亲爱的旅客们,本次的长城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开头:
先向“游客”作自我介绍,再介绍旅游的地点。
例子: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我叫李明,你们可以叫我李导游,也可以叫我小李。本次的长城一游,就又我来带领大家。
中间:
一般分1~2个自然段写完,第一个自然段介绍旅游地点的地理位置,建好的时间,以及距今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就写一写当初建这个物体的作用。(这些都是上网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写一个自然段就好了。)
不用例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就行了。
结尾:
简单的收一下尾就好了。最后一句本人觉得这一句不错:本次的xx一游在这里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大家以后再去哪里游玩,一定要记得找我哦!
10. 导游证考试13篇导游词
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三峡大坝,古隆中,清江画廊,等
Hash:f9599ca5aed2c5073119af3c50c0158d4a90ee7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