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亡秦三叹”的典故看,秦朝为何在最强大的

导读:从“亡秦三叹”的典故看,秦朝为何在最强大的 秦朝14年,隋朝38年,大一统后为何快速灭亡?

鉴往知来,千年依旧!

秦朝前身是秦国,奋六世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用法家严刑峻法管制六国遗民。但是因为法制太苛刻,导致民心不附!这也是其快速崩溃的根本原因!

和后来的隋朝差不多,一方面有农民起义,一方面 有之前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再加上工程浩大,短时间筑起了千秋基业,长城、阿房宫、骊山皇陵、六国驰道全部都是,以当时全国不过两千万人口来看,根本承受不了!

始皇帝雄才大略当然没问题,甚至扶苏 也有很大概率使得秦朝长治久安。

但是偏偏遇上了秦二世这种缺根筋儿的 二世祖!加上秦始皇遗留下来的滥用民力、宠信赵高、尽杀兄弟和能臣李斯、逼反章邯,加上千古名将项羽,所有因素 加起来 ,秦朝难不灭!

秦二世元年秋,大泽乡起义只是打响反抗的第一枪,破釜沉舟 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滥用民力导致 农民起义,既得利益者反扑,朝中缺乏忠臣良将几乎导致亡国例子有很多:比如汉武帝晚年如果不“轮台罪己”很大概率也会让汉朝重蹈秦朝覆辙。

我们前面提到的隋炀帝也是如此!

信仰君和你多角度侃历史。

“亡秦三叹”第一叹是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的车队感叹道:“彼可取而代之”。第二叹是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始皇的威武排场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第三叹是陈胜吴广起义前夕感叹道:“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这几个发出叹息的人在覆灭大秦的道路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项羽和刘邦的叹息反映出秦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没有做好。秦朝虽然在疆域上统一了全国,但大众经过600年的春秋战国洗礼,意识形态更加认同各自的诸侯国,长期的战乱导致“礼乐崩坏”,个人的私欲、野心膨胀,这进一步加大了秦朝做统一思想工作的难度。始皇帝通过敬天法祖来确立政权的合法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让大众对秦朝产生认同,但用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导致了第三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没有给大众认同大秦的时间,就激起了民变,各地没被同化的野心家趁势而起,导致了大秦的崩溃。

这三叹表明了大秦在建国初期巩固统治的一系列措施互相矛盾,在没有取得全民认同的时候又激起了民变,是导致大秦崩溃的重要因素。

秦朝14年,隋朝38年,大一统后为何快速灭亡?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貌视道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对照秦朝和隋朝,发现这规律不符合现实。因为秦朝、隋朝“合”的时间太短,一个14年,一个38年,根本不能称为“合久”。秦朝和隋朝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但也都是二世而亡,个中教训非常深刻。

那么,秦朝、隋朝为什么会快速灭亡呢?原因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长时间大分裂的惯性作祟秦朝和隋朝统一前,都是大分裂的时代,并且是处于长时间的大分裂。

秦统一前是春秋战国大分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诸侯国基本不再尊王,诸侯国对周王室开始离心离德,礼乐征伐由天子出演变为由诸侯出。诸侯们开始互相征伐,并通过征伐争夺霸主之位。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的秦朝开启统一天下步伐,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一段时间的大分裂持续了500多年。

东汉末年,由于朝政腐败,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是在平定起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纷纷拥兵自重,东汉朝廷对地方军阀的节制力下降。董卓乱政后,军阀们各自为政,中国历 进入三国时代,各路军阀通过兼并和征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公元280年三分归晋,但统一的西晋只平稳了11年,自公元291年爆发“八王之乱”开始,中国重新进入大分裂状态,先是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后东晋建立,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并逐渐统一全国。从汉末天下大乱开始计算,这一次的大分裂、大乱世持续了近400年。

任何事情都有惯性,乱世分裂也是如此。

秦隋统一前,一个是持续了500多年的大分裂、一个是持续了近400年的大乱世,咋一统一,分裂的惯性还在作祟,具体表现为:

首先,乱世各国的贵族总想复辟。

秦隋统一前,乱世的大大小小国家的一些贵族集团或既得利益者,并没有随着统一被消灭干净。享受惯了贵族特权的他们在统一后,对统一前的贵族生活非常怀念,总想着找机会光复旧国,找回已经失去的特权,因此,他们总会利用统一后的政府执政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复辟。

秦朝是消灭六国而统一的,但秦统一后,六国贵族心不死,总是不甘心曾经的辉煌就此失去,秦始皇也考虑到这一点,统一后,就把六国贵族全迁到咸阳周边看起来。但总有一些贵族散落在民间。比如,韩国贵族后裔张良,就组织了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活动。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六国贵族乘机起事,像楚国的项梁,赵国的赵歇,韩国的韩成,魏国的魏咎魏豹等,他们共同汇成强大的洪流,一举冲跨秦朝统一不久还没夯实的堤坝。

隋朝也一样,隋统一前是南北朝,北朝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演化为北周,东魏演化为北齐,北周灭了北齐,杨坚代周建隋。

南朝自刘裕灭了东晋,按宋、齐、梁、陈顺序演绎,杨广灭了陈国后全国初步一统。

但由于南北朝各个朝代存续时间比较短,各国的贵族都还活跃在各地,复辟之心一天也没停过。

隋末天下大乱后,南北朝的各贵族也是蠢蠢欲动。梁朝的贵族萧铣就是反王之一,在江南一带竖起反旗,称梁王。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后代李渊太原起兵,攻陷长安,建国大唐。

因此,项羽反秦和李渊反隋,归根到底都是乱世旧贵族复辟的结果,而这种复辟就是历史的惯性。

其次,乱世各国的民众对新的统一政权不适应。

乱世由于长期分裂,民众对刚统一的王朝各方面不适应,缺乏归属感。

秦朝统一以前,天下民众分属魏、韩、赵、楚、燕、齐、秦七国,魏国民众叫魏人、燕国民众叫燕人、齐国民众叫齐人、楚国民众叫楚人……秦朝统一后,并没有统称秦人,而是除了老秦人外,其余六国之人继续称楚人、齐人、赵人等。这种不统一的称呼一直到汉朝建立,才逐步称为汉人,“汉人”这个统称基本到汉武帝时才形成。

南北朝时,由于朝代变化快,民众对每一个新朝代都缺乏认同感,更没有归属感,基本上处于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中,因此,隋朝统一后,民众的思想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对新王朝观望比归附多。

民众除了对统一王朝缺乏认同感外,对新统一的王朝各种管理也不适应。

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统一实行秦国严厉的法律制度,民众很不适应。度量衡还好说,慢慢适应。但秦法严苛,特别是《连坐法》让民众战战兢兢,生怕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天下苦秦久矣”,最终引发天下大乱。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也对前朝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制订开皇律…… 且实行均田制、府兵制,这些措施从长远看也是好的,但刚实行时,从官员到民众都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其实也是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被人利用,往往就会成为造反的动力。

其三,乱世太近为野心家提供了看得见的榜样。

秦隋都是大乱世后的大统一,由于乱世距离太近,对许多中年人来说,恍如昨天一般,因此,当秦隋二世而乱时,一些野心家就看到了榜样。

秦末天下大乱,除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民众以外,一些主动起兵的义军领袖除了旧贵族以外,有不少就是野心家。比如张耳、陈余、藏荼,刘邦也是野心家,只不过野心是一步一步激发出来的。刘邦可是说过“大丈夫当如此也”话哟。

隋末天下大乱时,各路反王烽烟并起,除了一些旧贵族以外,也有不少野心家也想乘乱分一杯羹。像窦建德、王世充、李子通、杜伏威、李密等。

这些野心家还真有实现野心的,典型的就是刘邦,开创了400年刘氏基业。有的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野心,比张耳、陈余、藏荼、窦建德、李密、王世充等,都当了一段时间的草头王。

历史发展的惯性在旧贵族、野心家和对新统一王朝缺乏归属感的民众合力作用下,形成了强大的共振力量,最终导致秦隋统一新王朝猝死。

二、世族对寒族上位的抵抗秦隋天下大乱,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实农民起义只是导火索,真正对起义产生决定影响的是旧贵族和老世族。推翻秦朝的决定力量是项羽为代表的楚国贵族,埋葬隋朝的是李渊为代表的关陇勋贵集团。

如果把项羽、李渊比作一台大戏主角的话,那些农民身份的领袖们不过是敲边鼓的。

而产生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世族”对“寒族”上位的抵抗。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人才选拔基本上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族很难上位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老世族被打压。秦国依靠军功爵制度培养和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这些人才有的是没落贵族后代,有的就是寒族,像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丞相李斯就是地地道道的寒族。

秦国变法彻底,寒族上位老秦人也习惯了。但是六国没有变法或变法不彻底,把持高位的都是各国的世家大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对世家大族进行打压,而且还通过军功爵制提拔寒族上位,让六国的老世族们很不满,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对寒族上位进行抵抗。项羽反秦就是得到了老世族们的支持,项羽用人也是重用老世族、旧贵族,对寒族出生的人才不屑一顾。韩信、陈平就是受不了在项羽手下的窝囊才出走的。

南北朝时期普遍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但是世族垄断了上品,寒族只能在下品分点残羹剩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推出“科举制”,开始逐步从寒族中选拔人才,这相当于动了世族的“奶酪”,遭到世族的抵制也是理所当然的。

秦隋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那些老贵族、老世族也加入造反的大军中,其实就是用实际行动对寒族崛起进行抵制,这也是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

老贵族、老世族对寒族的抵制虽然短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起用寒族对统治者巩固家天下统治、削弱世族传统力量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他们的抵制只是起到惯性作用。当新的统治者利用动乱消灭老世族、老贵族以后,对寒门的上位还是大开方便之门的。

刘邦手下本身就聚集了一帮寒族人士,汉武帝又大量任用寒族。唐朝继续完善科举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末,也是这个道理。

三、基建狂魔耗尽民力乱世结束是伴随着剧烈的战争的,大战之后,人口锐减,百业凋弊,亟待休养生息。

同样由于惯性,大统一后,战争并不是马上就能停下的,统一的战争结束,还有开疆拓土的战争要发动。

秦朝统一后,北逐匈奴、南拓百越,兵锋真指塞北岭南。隋朝统一后,短暂的休养生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三次,兵员损失上百万。

大规模战争不仅加重民众的负担,也促使了人口的进一步减少,于休养生息更不利。隋末王二起义就是因为征伐高句丽引起的。

除了大规模的战争让百姓不能休养生息外,基建狂魔又耗尽民力,淘空了这两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执政基础,导致双双猝死。

秦朝在秦始皇时代,就大兴基建工程,统一六国后,修驰道、修水利,后来又大修三大工程,分别是长城、骊山陵墓、阿房宫,这三大工程役使的总人力有多少,历史没有记载,但肯定超过百万了。除了大量的人力被捆绑在工程外,大工程还耗费大量的物资,导致民力枯竭。

更严重的是,在工程上服徭役的大多是青壮年,而青壮年又是耕作的主力军,这反过来又拖累农业,使得农业产出降低。当民力被耗尽,带来的必然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隋文帝在位时,基建工程不多,主要是兴建大兴城和开通广济渠。但隋炀帝继位后,基建狂魔的本性流露,刚建好的长安不愿意呆,非得大兴土木营建洛阳并迁都。除此之外,又大修长城、驰道,最后就是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些大工程平均每月役使民工200万人左右,并消耗大量物力财力,最终也是力竭而亡,只留下一条利在千秋的大运河默默流淌至今。

四、“二世祖”太能作了纵观历史,二世而亡的朝代,不管大小,大都是出了“二世祖”。

这些二世祖们不是扶不上墙,就是太能作了!

蜀汉的“二世祖”是刘禅,因为耽于玩乐,导致刘备辛苦创业打下的一州之地二世而亡,还留下了“乐不思蜀”或“扶不起的阿斗”的笑谈。

西晋的“二世祖”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这货除了被悍妇皇后贾南风戴了绿帽外,还引发了“八王之乱”,并留下“何不食肉糜”的笑谈。

相比这两位扶不上墙的,秦朝和隋朝的二世祖是太能作了。

秦二世胡亥本来就是矫诏上位,继位后宠信赵高,大肆屠杀忠臣良将,除了扶苏被逼自尽外,还杀了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等股肱之臣,导致自己被赵高架空。并继续大兴土木,大修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同时,悉以国事委赵高,自己整天吃喝玩乐,终于把自己玩死了,把大秦帝国也玩完了。

隋炀帝杨广上位和胡亥差不多,都是踩着兄弟姐妹的尸体坐上皇位的。

隋文帝毕竟开创了“开皇之治”,杨广如果能像李世民那样,好好体恤民情并励精图治,也许历史又是另一番走向。但是杨广这位“二世祖”偏偏特能作,三征高句丽,西征吐谷浑,役使200万人修建东都,大修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造龙舟、楼船数万艘,役丁死亡近半。杨广巡幸江都时,所带随从20多万人,船队长达200多里,沿途500里内都要进贡食物,穷奢极欲、骄奢浪费无以复计。

当天下民变被激起后,杨广也在扬州快乐“死”了!

综上,大秦和大隋两个统一王朝,尽管都结束了长达四五百年的乱世,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开创和完善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由于历史的惯性,以及当政者没有体恤民力,二世祖又太能作,最终导致两个大一统王朝猝死,只留下 巍巍长城和悠悠运河见证历史,泽被后人!

这是中国一个历史上很常见的事情,几乎是一个大循环。

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政权和纷乱的过程

例如秦,隋,大顺,民国,五胡南北朝,五代十国。

每一个王朝被灭了以后,新的王朝就要经过一个很乱的时期,要整合原来的各种势力,毕竟人心不稳

整合的稍微好点了,能够统一一下。整合不好只有乱七八糟互相杀伐。

而在整合的过程之中,肯定跟原来势力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就会引起国家不稳,本来新生的基础就不稳定。

这样容易被另外一股势力给消灭。

而这个新势力上台以后。第一捡到了前政权整合的成果。第二也看到前一个王朝所留下来的毛病,所以到了第二就比较稳定了。

Hash:ad94801d483f86caae121d898b20d128be93fc28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