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饭店一个月大约用水量

导读:一个饭店一个月大约用水量 时移前后油藏差异分析

936-936×12÷13=72吨 答:每月节约72吨水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一个饭店每天大约需要用水500(千克),一个月大约需要用水5(吨)

节水窍门

1、清洗炊具、餐具时,如果油污过重,可以先用纸擦去油污,然后进行冲洗。

2、用洗米水、煮面汤、过夜茶清洗碗筷,可以去油,节省用水量和洗洁精的污染。

3、洗污垢或油垢多的地方,可以先用用过的茶叶包(冲过并烤干)沾点熟油涂抹脏处,然后再用带洗涤剂的抹布擦拭,轻松去污。

4、清洗蔬菜时,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进行清洗,尽量放入到盛水容器中,并调整清洗顺序,如:可以先对有皮的蔬菜进行去皮、去泥,然后再进外的水管进行防替代大面积的草坪

5、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乱扔废旧电池,防止对自然水资源造成污染。

更多5条

时移前后油藏差异分析

用于油藏监测的时移地震技术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合理地解释地震数据的差异变化,弄清地下油 藏的变化及其剩余油的分布。合理的差异变化是地下流体驱替,地层温度、压力变化以及岩石物理特征 变化的综合反映。时移地震属性差异分析是在进一步压制地震匹配数据噪声的基础上,分析储层物性参 数的变化趋势,从而指示油田开发后区域上油藏参数发生的变化;指导油藏动态模拟的模型建立,以使 数模反映的结果能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地下储层开采的情况。

9.3.4.1 地震匹配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如图9.43所示,通过匹配数据剖面及其差异剖面对比分析看,标志层(T0层)匹配的较好,为差异 分析创造了条件。对于求差剖面,在标志层处虽然存在一定的信息,但差异远远小于目的层段。因此,匹配地震数据基本可用于目的层段的属性求差分析。

图9.43 时移前后匹配数据以及求差数据的地震剖面对比

另外,匹配数据尽管主要针对时移前后标志层的振幅、频率、相位进行匹配处理,但对于下伏目的 层的地震参数也有一定的损伤。如图9.44所示,Ⅰ油组上储层时移前后地震数据的频率和相位属性基本 不存在差异特征。因此,时移属性差异分析主要针对振幅类地震属性开展研究工作。

图9.44 时移前后匹配数据的振幅、频率、相位属性及其差异属性的对比

9.3.4.2 属性差异分析的基本思路

常规属性差异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1)直接在差异数据体上沿层提取属性;(2)从匹配数据体上提取 属性再求差分析。如图9.45和图9.46所示,直接在差异数据体上沿层提取的平面属性和直接在差异数据 体上提取的剖面属性,总是存在较多的随机干扰和无任何地质意义的差异异常。

因此,通过实际应用分析认为:在匹配数据上分别沿层提取属性或分别计算体属性,再进行求差分析,能够有效减少数据直接点对点求差的误差,同时能够有效压制噪音,放大差异特征。

图9.45 两种方式提取的差异属性的对比

图9.46 两种方式提取的差异属性剖面的对比(上为体属性数据求差的剖面,下为地震数据求差后属性剖面)

图9.47 A26井测井曲线及沉积相图

图9.48 A26井所在处的差异剖面

图9.49 试验区累注水量的等值线图

9.3.4.3 属性差异特征的分析解释

为了对时移地震差异特征有更好的认识,这里 将按照“点-线-面”的形式来分 析时移地震差异。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属性差异和体属性求差可更好的 分析时移差异,下面将依据体属性求差数据基础上 来分析时移地震差异。

(1)典型井分析

在进行典型井的分析时,对时移前后匹配后的 地震属性提取反射强度体属性,然后让一次反射强 度体属性减去二次反射强度体属性得到反射强度差 异数据体,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典型井及典型 剖面的差异特征分析。

1)开采造成含水饱和度变化最大的井――A26 井:该井是目前开采井中含水变化最大的井,该井 1993年9月投产,目前其累产及含水程度都较高,且生产气油比值在后期较稳定,显示井区地层压力保 持较好、含气饱和度变化有限,故选择该井区做含 水变化的典型井区。从A26井的沉积相、测井曲线 分析(图9.47)可以看出,1~2及4~6小层储层 发育,物性好。因此,在A26井位置处时移地震差 异应主要集中在Ⅰ油组上段或下段的顶部。从图9.48 中可以看出A26井处的差异主要集中在Ⅰ油组上段 和Ⅰ油组下段的顶部,可以看出由于单纯的水替油 造成的差异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见的。

2)注入水量最多的井――A21:在S油田所有 注水井中,A21井是累注量最高的井(图9.49),因 此选择该井做注入量多的典型井。从图9.50的单井 沉积相及测井图中可以看出,1~3小层的厚度、流 体单元指数有相似之处。而4,6小层厚度较大,但 流动单元指数较小,可以确定1~3小层是主要的注 水流入层,即Ⅰ油组上段是主要注入水流入层,如 果存在差异,则差异应该主要集中在Ⅰ油组上段,从 图9.51可见,A21井处的差异主要集中在Ⅰ油组上段,Ⅰ油组下段差异几乎很小,在Ⅰ油组下段也存在大量 的异常,这可能与Ⅱ油组储层厚度相对较厚且流动 单元指数较好有关。

3)最早注水的井――A08井:该井在1995年2 月转为注水井,是注水最早的井。目前该井注水量一 直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说明该井附近吸水性较好,在该井及其附近应该产生明显的差异,从图9.52的 差异剖面上可以看出A08井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中上 部,且4小层附近差异比较明显,沿4小层顶界面 提取沿层切片平面差异图(图9.53),图中红圆圈 是A08井所在位置,黄线是图9.52中剖面所在的位置,A08井附近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区域,这很大程度 上说明了A08井吸水较好的原因,这是因为该井附近连通性相对较好。

图9.50 A21井测井曲线及沉积相图

图9.51 A21井所在处的差异剖面

从上面典型井的分析可知,时移差异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时移差异与储层厚度、储层流动指数等有 很大的关系,典型井的分析说明,只要对测井数据、动态数据、地震数据进行详细综合分析,将能够得 到很好的差异并能够进行较好的解释,从而为数模提供高质量的时移差异。

图9.52 A08井所在处的差异剖面

图9.53 A08井沿4小层顶界面提取的沿层差异平面图

(2)典型剖面分析

1)A20井―C4井剖面:此剖面以A20―A21―A22―A23―A24―C2―C3―C4井连成一线,其中 A21井为注水时间较长的注水井,在A22―A23井之间被南北向断层隔断,A23井东部以边水推进为主(图9.54)。根据小层对比和流动单元划分,A20―A21―A22井段的注入水主要通过Ⅰ油组上段往A22 井、A20井推进,而A22井方向连通性更好,因而可以认为注入水在A21―A22井之间较多。而A23― A24―C2―C3―C4井之间,由于是以边水驱替为主,水体在C3―C4井底部,而A23生产时间较长,因 而,此段边水从Ⅱ油组下段推进进入A23井,A24井。因此断层左侧(也就是A20井,A21井,A22井 所 在的位置处)的Ⅰ油组上段差异比较明显,由图9.55可见在Ⅰ油组上段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图 9.55中的红色区域),而在Ⅰ油组下段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在断层右侧由于以边水驱替为主,且水体来自 于C3―C4井,因此断层右侧在Ⅰ油组底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图9.55中在Ⅰ油组底部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 异常(图9.55中的紫色区域),而在Ⅰ油组中上部虽然局部也存在异常,但异常主要集中在井旁附近,不像底部异常区域性很强。

图9.54 A20―C4连井剖面

图9.55 A20―C4井连井剖面差异图

2)A03―A30井剖面:此剖面(图9.56)为南北向,其中A08井、A21井、A30井为注水井。根据 小层对比和流动单元划分,A08井的注入水在Ⅰ油组上段中部、Ⅰ油组下段底部流入,小层对比发现A08 井与A03井之间的差异应以Ⅰ油组上段的底部为主,图9.57中的白色区域的左边确实显示了A08井与 A03井之间的差异集中在Ⅰ油组上段的底部,A08井与A14井之间的差异应该集中在Ⅰ油组上段、Ⅰ油组 下段的中底部,图9.57中的白色区域的右边表明了A08井与A14井之间的差异确实如分析的那样。A21 井主要在Ⅰ油组上部往A26井、A14井流入为主,其差异应该主要集中在Ⅰ上油组的上部,图9.57中的 蓝色区域显示的差异集中在Ⅰ油组的上部,说明分析是合理的。

图9.56 A03―A30井连井剖面

图9.57 A03―A30井连井剖面差异图

(3)平面差异分析

在前面的典型井及典型剖面中,直接从时移前后反射强度体属性求差来分析差异,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下面仍将从体属性数据出发提取沿层属性来进行差异分析。具体做法是在匹配数据上分别提取平均反射 强度体属性,再在一次(1987)和二次(2004)平均反射强度体属性上提取沿层平均能量属性,然后用 二次(2004)平均能量属性减去一次(1987)平均能量属性得到平均能量属性差异。平均能量属性差异 上的差异有正、负,正的说明二次地震的振幅强于一次地震的振幅,负的说明二次地震的振幅弱于一次 地震的振幅。

图9.58为四个目的层段的平均能量属性差异的平面分布特征,平面上正负异常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它们以研究区内的一条二级断层和A平台为界,即J区、C―E之间和B―D之间的区域。

图9.58(a)为整个Ⅰ油组的时移地震差异,J区主要为正异常分布,C―E之间和B―D之间则有局 部正异常和负异常的分布。

图9.58(b)为Ⅰ油组上段储层的时移地震差异,在J区,C―E,B―D之间的区域以正异常分布为主,C―E之间只有零星的负异常分布。

图9.58(c)为Ⅰ油组下段储层的时移地震差异,J区为正异常分布区,B区和C区主要为负异常分布区。

图9.58(d)为4小层局部地震可分开的区域的时移地震差异,在B―D之间的区域以正异常分布为主,C―E之间只有零星的正负异常分布。

上述属性差异中的正异常,说明二次地震振幅变强了,即砂层波速降低,阻抗差异增大。原因主要有:(1)开发过程中,流体替换,储层物性变好;(2)流体替换过程中压力下降,有“脱气”现象存在。

而对于属性差异中的负异常,说明二次地震振幅变弱了,即砂层波速增加,阻抗差异减小。原因主要有:储层中注水和边水推进使得含水饱和度有大的变化。

总体来说,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属性差异主要为正,说明随着油藏的开发,砂层波速降低,阻抗差增大,反射振幅在增强。

图9.58 四个目的层位的属性差异特征

Hash:77614b39444ab4897ef3433d9c97faa111e7362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