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分析 饥饿的苏丹

这幅作品中,一个头大如斗、皮包骨头的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而跪倒在地,而秃鹫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张照片的构图是普通的三分法(“井”字构图法),猛禽与小女孩分别位于“井”字四个交叉点的左上点和右下点;空旷的环境使两个主体更加显得突出,而本不该处在一起的一个虎视眈眈的强势猛禽与一个倒伏在地奄奄一息的弱势孩子,出现在一个画面上。
禽类的强势与孩子的弱小与人们的正常思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冲击。色彩是普通彩色胶卷成像效果,基本没有进行后期处理;在中午强烈的太阳光下,加上空旷荒芜的环境突出显示了当时非洲大地的干旱。
摄影构图与光线、色彩,画面中的线条等因素相关,需要它们的配合。然而,它们也只能扮演一种辅助者的角色。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构图中最重要的是利用以上因素,在画面上,构造出最重要的姿态或形态,从而使观者能一眼感知到画面的重心与主题思想。
但技术归根到底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构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照片的主题,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张震惊世界的图片《饥饿的苏丹》,从技术上来说,属于均衡式的构图,主体形态突出,清晰,小女孩与秃鹰在视觉上互为呼应。
如果仅从总体构图上来讲,作者只是抓住了这个场面,他碰到了好的内容,拍下来了,构图、机位都不是很好。这是新闻摄影,只是记录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艺术方面很一般。
所以,这张照片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是一些基本手法(但基本功扎实),是抓拍来的照片。它之所以获奖,关键并不是照片的拍摄水平,而是它所包含的信息,给人以触目心惊的感觉,突出了苏丹的大饥荒。
扩展资料:
一九九三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
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
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饥饿的苏丹

Hash:36d9964e9d3ff6eb1251261a431533454f3fb464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