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帆船群岛观景点 双桅船艺术特色

导读:双桅帆船群岛观景点 双桅船艺术特色 1. 双桅船艺术特色 2. 双桅船象征手法的运用 3. 双桅船艺术特色有哪些 4. 双桅船艺术特色是什么 5. 双栀船的艺术特色 6. 鉴赏双桅船 7. 乌篷船艺术特色 8. 双桅船朦胧诗艺术特点 9. 鉴赏《双桅船》

1. 双桅船艺术特色

1、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

代表作:《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双桅船》。

3、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一代人》、《弧线》。

4、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

5、杨炼,当代著名诗人。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

代表作:《诺日朗》。

2. 双桅船象征手法的运用

舒婷《致橡树》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

诗歌

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 双桅船艺术特色有哪些

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意在言外,余意无穷。又称“曲笔”。含蓄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把深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自己思而得之。象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短短四句,却发人不尽联想,绵绵深思。

含蓄常借用暗示、影射、借喻、象征、对比、跳跃、烘托、虚实显隐、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具体形象,启发性地暗示出其背后所隐藏的艺术内容。运用含蓄手法,可以使文章意境隽永,蕴涵深厚,表述简洁,语言精练。如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双桅船》,总共百十字,却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了对人世间悲欢离合这个古老主题的新的诠释。

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对含蓄做过精辟论述。刘知己《史通·叙事》中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含蓄与直露是对立的,忌平铺直叙,没有含隐。但含蓄不是含混,不是晦涩,不能意思混沌,模棱两可,使人难以琢磨。

4. 双桅船艺术特色是什么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和《呵,母亲》,杜运燮的《秋》,顾城的《在夕光里》、《感觉》、《一代人》和《弧线》,王小妮的《假日 湖畔 随想》,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食指的《相信未来》等。

5. 双栀船的艺术特色

中国当代诗人有哪些呢?自1949年以来我国有很多著名诗人,其作品对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当代十大诗人排行榜

1、洛夫

  洛夫被《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被诗坛誉为“诗魔”,是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其创作的长诗《漂木》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卞之琳

  卞之琳是“汉园三诗人”之一,是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诗篇《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是北京十大诗人之一。

3、余光中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代表作《乡愁》、《听听那冷雨》等,是中国当代十大诗人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4、厉声教

  厉声教被称为“诗人外交家”,是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参与起草定稿《联合国海洋法 公约》,其主要诗歌代表作有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等。

5、席慕蓉

  席慕蓉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主要代表作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

6、食指

  食指原名郭路生,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被称为“朦胧诗鼻祖”、新诗潮诗歌第一人,1999年《食指近作12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最高奖,是中国当代十大诗人排行榜中的第六位。

7、舒婷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等。

8、北岛

  北岛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诗人之一,著名诗歌有《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等奖项。

9、顾城

  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家喻户晓的,顾城是中国当代十大诗人排行榜中的第九位。

10、海子

  海子是当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去世时年仅25岁,短暂是一生中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论文等,先后于1986年、1988年获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6. 鉴赏双桅船

  一、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1、原诗如下:  舒婷:《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只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1978.5.23  2、关于这首诗的分节解释:  第一节写实,由于“月光下石路的浮动”一句,使这种写实看起来显得不真实,第二节写幻觉,但又是很冷静的叙述,使产生这种幻觉的主体----隐于背后的诗人自己显得真实。  到第三节时,诗人的自我才渐渐凸现,仿佛由远而近,回到眼前:书本、烛光、衔在口中的手指。以上的幻觉只发生在短短的走神一般的回忆里,寂静是脆薄的,做的只是半明半昧的梦,易醒、短暂,因而也更为美好,反照了现实中自己的无奈与孤独。  3、关于这首诗的整体赏析:  可以闭起眼来,在脑海里过电影一样想象一下这首诗的场景。往事,只在诗人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些细枝末节,故事与情节隐蔽在这些枝节的背后,断断续续的,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有用很多话也说不完的事,也可能有比这些枝节更为重要的,但诗人要表现的却是这些:打翻的酒盅、压倒的青草、遗落的映山红,应当说它们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可是“石路在月光下浮动”、“桉树林旋转起来”、“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太象一次目击,这些幻视更强有力地使这一切置入梦境之中,无非是太过遥远或者不堪回首,亲切中有着诸多的清丽、轻柔美好的人与事,恰恰也应证了“往事如梦”这样一个如今已成陈词的经验。  这首诗写得浅淡、轻盈、明亮,有很好的透光性和电影画面快速切换一般的跳跃感,整首诗质地单纯,少女的落寞与无聊,沉浸于回忆中的可人形象在纸上跃跃然。 二、补充解释:  舒 ,当代著名女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晋江,著有诗集《双桅船》(1982)、《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始祖鸟》(1992)、《舒婷的诗》(1994)等。

7. 乌篷船艺术特色

原诗:

两只水鸟浮动在水边

乌篷船里发出了槍声

一只在惊怖中逃逸了

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它的翅翼无力地拍着水面

又迷乱地飞了几圈

才慢慢地向上举起

终于朝江岸的岩石

与丛林间飞去……

此刻

它在岩石的隙缝间

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

在寂寞的哀鸣里

期待着伴侣的来临

1940年 夫夷江

赏析:

槍声与哀鸣

在槍声里,一只水鸟“在惊怖中逃逸了”,“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如何把它写成一首好诗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考,也就可能有不同的处置,诗成之后的效果也就会不同。

我们来看艾青是如何来写这首诗的。

前两句是写两只水鸟所处的环境,以及惊飞、受伤的原因。

“两只水鸟浮动在水边/乌篷船里发出了槍声”。

两句诗,干净利落地交待清楚了。而后,写两只水鸟的不同遭遇:

“一只在惊怖中逃逸了/另一只挣扎在受伤的痛苦里”。

两句诗,点明了两种结果。可以说,这前四句诗是一种铺垫,是为后面的重点刻划作准备。下面是诗人刻划的重点。诗人集中笔墨刻划那只受伤的水鸟是如何在痛苦里挣扎的。

“它的翅翼无力地拍着水面/又迷乱地飞了几圈/才慢慢地向上举起/终于朝江岸的岩石/与丛林间飞去……//此刻/它在岩石的隙缝间/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在寂寞的哀鸣里/期待着伴侣的来临”。

写到这里,诗结束了。在诗中,诗人没有对槍打水鸟事件作出评论,也没有对那只受伤的水鸟表示什么态度,当然,对那只“在惊怖中逃逸了”的水鸟,更没有说什么。诗人只是写了这么一件事,着重刻划了那只受伤水鸟的痛苦情景。

整首诗,写得非常简明、凝炼,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凝炼,是诗的一项重要要求。当然,像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都要求凝炼,但诗的凝炼要求则更高。从这一点讲,诗是最高的文学样式,可以说,诗是文学中的明珠。

艾青在自己的创作中,对凝炼的要求是很严的。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增一字或减一字,都会伤害原作。因为艾青对诗的凝炼有深切的理解,可以说,凝炼关系着诗的生命。

我们来听听艾青的见解:

“尽可能地紧密与简缩,——像炸弹用无比坚硬的外壳包住暴躁的炸药。”(《诗论》)

“不要故意铺张,——像那些没有道德的商人,在一磅牛奶里冲进一磅开水。”(《诗论》)

这些见解可以说都是至理名言。

《水鸟》这首诗,诗人的重点是刻划那只受伤水鸟痛苦的情景,但诗人也并没有铺张,而只是用很凝炼的笔墨,写了受伤水鸟的几个动作,整个诗的艺术感染力便豁然而出了。诗人写那只受伤的水鸟先是在水面挣扎着飞,目的之一是写水鸟要用全身力气,不使自己沉入水中,保护自己的生命。目的之二是想寻找另一只水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岸边飞去。飞到岸边的岩石隙缝里,诗人只写这只鸟“用自己的嘴抚自己的创伤”,并等待伴侣来临。通过这简明的刻划,这只水鸟的痛 写出来了。一是这只水鸟受伤的身体痛苦,二是失去伴侣的痛苦。

诗人没有直接出来议论,但通过这些描写,那只鸟的痛苦已使读者感觉到了。

另外,这首诗想告诉读者什么?要引起读者什么思索?诗人在诗中没有说,全都舍弃了。只是让读者从诗的描绘中去体会。这样,一是文字精炼了,另一方面,使这首诗更含蓄了,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凝炼不仅是个文字功夫的问题,更在于直接影响着诗的魅力。

那么,在《水鸟》这首诗中,诗人要引起读者什么思考呢?

通过联想,读者可能会想到许多,但总的说来,可能会有以下想法:

一、通过诗的描绘,使人感到诗人对受伤的鸟是极为同情的。对鸟的痛苦极为关注。

二、对那只乌篷船上的放槍者,诗人表示了愤慨。是放槍者和这槍声,造成了水鸟的痛苦。

三、两只在水边生活的水鸟,突然间遭到了不幸,它们之间的思念是感人的,诗人对这种感情表示赞叹。

四、通过这一切,表明诗人对生命的爱护,也表明,诗人对那些威胁生命的行为的憎恨。水鸟,是弱小的生命,它们应该有自己的安静生活,不应遭到伤害。

由此,我们还 可以联想得更深广一些。这首诗写于1940年夫夷江上。当时,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中国,无数生灵遭到涂炭。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和对于残遭伤害的民众的同情。《水鸟》这首诗,虽然只是写了两只鸟的遭遇,没有涉及民族存亡之事,但我们是可以这样联想的。至于诗人写这首诗时,有没有有意地暗示民族存亡的大背景,我们不知道。不过,对这首诗作这样深广的联想,并不是没有道理。

《水鸟》这首诗写得如此凝炼,但含意还 是明确的,当然,又不是直白的。其含意的丰富,需要读者去认真思索。诗味也就在这里了。

8. 双桅船朦胧诗艺术特点

作者是舒婷。

《双桅船》是现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是一首朦胧诗,共两节:第一节蕴藉着诗人无限的人生辛酸与感慨,象征爱的短暂和飘零;第二节写诗人对爱的短暂和飘零感伤情绪的超越。全诗借用一艘双桅船的口气,向连绵的海岸倾诉思慕,呈现出对爱的飘零感伤,以及对此超越的内在真实而矛盾的情感,表现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和人道主义复归的呼喊。

9. 鉴赏《双桅船》

爱情的礼赞——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 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Hash:0683bac564182f5ffcfb5027c8a5efed2fe4aa24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