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的景点分几个 佗城属于哪个市

导读:佗城的景点分几个 佗城属于哪个市 1. 佗城属于哪个市 2. 佗城属于哪个市区 3. 佗城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4. 佗城古镇为什么叫佗城 5. 佗城的历史 6. 佗城是哪个城市 7. 佗城有多少年历史 8. 佗城是哪里 9. 佗城是什么意思 10. 佗城镇人口 11. 佗城的由来

1. 佗城属于哪个市

河源市的


2. 佗城属于哪个市区

截至2020年10月,河源市辖1个区、5个县,分别为源城区和平县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东源县。另设河源国家高新区、河源江东新区两个功能区。

1.源城区

源城区,广东省河源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南部,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源城区是河源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水陆交通发达,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

2.紫金

紫金县,隶属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全县总面积3627平方公里。紫金县有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孙中山先祖入粤祖籍地、南母寺、紫金观旅游景点

3.龙川

龙川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县总面积3081.31平方公里。龙川县历史悠久,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之一,曾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之称。

4.连平

连平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连平县是大广高速公路南下入粤第一县,粤赣高速公路、粤湘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探明铁矿储量居全省第一、钨锡矿储量居华南地区首位,素有粤北“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5.和平

和平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辖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和平县是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京港高速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是粤港澳大湾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

5.和平县

和平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辖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和平县是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京港高速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是粤港澳大湾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窗口。


3. 佗城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佗城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现在是属于一个镇的区域单位吧。但是来头还是挺大的。在秦朝的时候,一个叫做赵佗的将军带兵来到这里,打开驻军并建城,才打开这里的历史。后来他又称王,好像是建立什么南越王国之类的,我还没考究过。

据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哦,还有一些古老的城墙段

早晨,我们六个人历经艰辛,坐着让我很想吐的汽车大巴,经过1小时,来到佗城的牌坊下。经过一小段时间的迷茫、调整和适应后,我们迈开脚步,开始一段寻找之类,因为我们之中根本没有人对佗城有一丝具体的认识。

走过一段完全迷茫的街道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路牌指示标志,终于不再盲目了。先在第一个找到的一小段古城墙下兴奋了好一会,然后开始拍照留念。接着是找到售票点进行咨询和买票,学生票是半价的哦。

怎么我感觉自己完全是在吐槽和凑字数呢?

直接在售票点附件进入大成殿,直白点说,就是孔庙。第一个大殿就是拜孔子。不过这一次我没有下去拜,因为我不知道该跟他诉说点什么好,而且我买不起祭拜的香烟,只是跪下去感觉有点空手不好意思来的。只好是当作一次好久未见的探望吧。

这里也就是所谓的学宫,在大成殿后面还有尊经阁等两个出落的格局。里面有一些出土的石头、石碑、和琉璃等历史证据。

在百姓街,看到很多姓氏的宗祠,其中张氏的最漂亮、大气。还有的具有古典气息。不过都没有开门,在门口贴有宗亲来访打电话联系谁谁的纸条。

之后我们找到越王庙的所在,除了进门摆放着四大经过,进到大殿天井两旁还铸造拜访着一些历史上在龙川在佗城留下过痕迹的名人,有文人也有将军。进到大殿看望南越王,正中四个大字是“恩施岭表”。

据简介说,是清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前栋祀越王,后栋祀苏辙。吴潜等十贤。

这里我也没有下去跪拜什么的,感觉我跟他之间太陌生了。也真的对他没有什么了解的概念。

这里我们来到第三站,越往井,传说中的岭南第一井哦。

墙上是越王的功德,带兵平定南越,然后为本地百姓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并且筑城屯兵,播撒文明。等等。也算是一个传奇吧。

不得不说的是第一井。越往井。是一个很大的井,但应该不是最大的,但可能是最老的。现在还基本能用哦,不过由于没有导游,所以我们不能够知道这里的井水有什么奇特的功效,这个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也没有喝一口或者带点回来收藏。

在所谓的越王井茶座的走廊下空荡荡的没有任何东西,我们席地而坐,然后拿出面包和矿泉水,开始在十二点半的十分选择适当填饱肚子。

饭后,我们来到考棚,这是本地兴衰的一个见证。考生科举考试的地方,十分广阔,出落格局设计建造很有讲究。不过都只是旅游展览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大概了解到古代科举的程序。誉录、对读、学子考试、考官评卷,等步骤。现在的我们看了大概是十分无聊的无趣的,但是在古代,这个却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除了文举还有武举。在这里,我们还看到很多龙川考出来的中榜名人。科举的发展等等。之后就开始无趣了,找了很久才找到南门古码头,但是天后宫门前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就过没有进去。没有机会拜会一下天后感觉十分可惜。

之后是找到龙川县商会旧址,还爬上 栋老楼二楼。不过感觉没什么好看的,就下来了。紧接着我们中有人发现了明代的古城墙哦。虽然很隐秘,但还是在指示牌下出现了,但是这也太让我们无法接受了吧。

不过在这里。我们已经第二次错过了黄屋,所以到现在还是不知道黄屋是什么。

接下来我们终于找到了西门古码头,还有苏堤,还有正相寺的正相塔,听说是唐代建的哦。西门古码头已经不算码头了,因为附近基本都没什么水了,而苏堤更是隐秘,原来是那一片田园中间的长满杂草的小径。还是询问了一个小朋友之后才得到的答案。而下面的才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煎熬啊。

漫漫长堤,长满杂草,崎岖不平,九转十八弯的,还有穿过火车桥的下边,再爬一段坡,才能到达。这一段来回把我们都给累坏了。尤其是六人的小队中有5个女生。让我倍感压力大。

正相塔看起来非常坚固的样子,但是很脏,现场很乱,垃圾杂草什么的。还有就是爬上去才发现上面其实挺危险的。没有围栏,但是也是很有挑战性的,虽然我腿软的提早下来了。正相寺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看看。然后就是赶着路赶着汽车赶着火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达到火车站,拿到了票。居然还遇到火车晚点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次的旅行还是很有收获的


4. 佗城古镇为什么叫佗城

佗城位于广东省

佗城,原称龙川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定南越后,设县治所在地。为纪念首任县令后为“南越王”的赵佗,故称为佗城。佗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属“岭南第一古镇”,至今已有2225年历史,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称,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5. 佗城的历史

海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海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战国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丰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政府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海丰何时置县,史存二说。一说汉置,一说东晋咸和六年,析博罗置。据[唐]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皆记海丰为“汉旧县”①。晋成帝六年析南海之东为东官郡,海丰县改隶东官。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在汉代,海丰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云霄县)、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海丰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并梁化郡、东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丰改属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循州改为龙川郡,海丰属龙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为循州,海丰划东部置安陆县(今陆丰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安陆县复归海丰县,隶属岭南道循州。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为雷乡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雷乡州为海丰郡(郡治在归善)。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循州,属循州。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为南汉所辖。大宝元年(958),改循州为祯州,属祯州。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海丰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

明代海丰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嘉靖三年(1524)海丰划出龙溪都合置惠来县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海丰划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陆丰县。海丰存兴贤、石塘、杨安、金锡4都。旧志称:纵横不过270里,即东40里至白沙,东北50里至伯公凹,东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陆丰;西130里至鹅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栅仔岭,皆抵归善(今惠阳)。

民国2年(1913)属广东潮循道;民国9年撤潮循道,改属东江绥靖委员公署;民国19年属第十区行政视察专员公署(包括6县),后改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此两部书均为较早文献典籍。明嘉靖《海丰县志》据《通典》持汉建邑说。括海丰、惠阳、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8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属东江专区,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东地区,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属汕头专区,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属惠阳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域废都约,实行乡镇建制。

1952年春,原属惠阳县的小漠、元澳2个建制乡,划为海丰县属。1958年冬原惠阳县的高潭区又划为海丰县属,至1962年7月高潭区复归惠阳县(今惠东县)。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海丰县划出鮜门、赤石、鹅埠、小漠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功能区。

2013年底,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梅陇农场、鲘门镇四地组合成汕尾红海湾新区。


6. 佗城是哪个城市

龙川主要是看人文古迹,景点有越王井、考棚、城隍庙、学宫(孔庙)、越王庙、正相塔(佗城人称之老塔)。


7. 佗城有多少年历史

兴宁至今已有1690年历史了,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境广跨古兴宁江(今五华河)、右别溪(今五华琴江)、左别溪(今宁江)流域,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地区,县名由兴宁江而得,县治所在地设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是南汉国附都城,岭东地区最早设府的地区(当时的齐昌府,地位相当于南 国第二首都),辖境多次变迁。兴宁与广州(兴王府)是华南首批设府的地区,是岭东地区最早设府之地,当之不愧是“岭东首府”。

483年,分设兴宁、齐昌两县。齐昌县以今兴宁地为其辖境,县治设在古宁昌乡旧址,即今城北1公里处的洪塘坪(又称枫林坪)。

503年,齐昌并入兴宁,县治迁至佗城(古龙川城)。

622年,析兴宁复置齐昌县。

627年,撤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县。691年,兴宁县治由佗城迁至今龙川县境天羊山麓吖下圩。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又析兴宁县,并在原齐昌县境设齐昌府,府治设在洪塘坪。兴宁为其属县。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广东兴宁县城北五里的枫林坪)。其地位为南汉国陪都,相当于南汉国附都城,南汉王刘遣其子洪弼镇守,并封为齐王。

宋天宝四年(971年),降齐昌府为县。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销齐昌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吖下圩迁回雷公墩。

宋熙宁四年(1071年),从兴宁划出西南部地区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治由雷公墩迁至洪塘坪。此后,兴宁县境相对稳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宁县治由洪塘坪迁至今兴城地。

1958年11月,平远县并入兴宁。1961年1月,兴、平分县。

1994年6月8日,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8. 佗城是哪里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3088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2003年)。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9. 佗城是什么意思

粤语里称垃圾是“乐瑟”源于广东龙川(佗城)客家话“拉飒”。

“垃圾”对普通话(国语)来说属于外来词,因为普通话音系没有塞音韵尾,这个读入声的词进入普通话系统必须经过改造,勒瑟是lepsep改造的产物。


10. 佗城镇人口

40年巨变!河源高楼拔地起,蜕变“五县三区”城市格局!

时光倒退至40年前的1978年,当时的河源隶属惠阳地区,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河源大地,从城市到乡村,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河源从山区县城到地级市,从老城区发展到新城区,特别是2014年5月20日,江东新区成立,河源向东扩张了434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从五县一区变成五县三区格局。

河源从一个山区县城

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河源的城市建设发展硕果累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一盏盏灯火点亮河源大地

一朵朵幸福之花开在河源百姓心田……

河源部分国家级名片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双拥模 范城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

中国十大休闲旅游特色城市

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

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

中华恐龙之乡

从艰辛探索到工业立市

实现经济大跨越

河源建市恰逢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春风,由于地缘优势、资源禀赋等有利条件,建市后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自1998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后,各项主要指标普遍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建市30年来,河源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市逐步发展成为初步建立工业化的新城市。

记者从市统计局综合科了解到,建市初期,全市经济总量(GDP)仅10亿元出头,到2002年突破100亿元历经15年,突破第二个100亿元仅用了3年,其后基本上保持每两年再突破100亿元新台阶的快速扩张步伐,其中2006年经济总量一举超越汕尾、云浮,从此改变了“后无追兵”的落后局面。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46.16亿元,经济总量为建市初期(1987年)的80.3倍,增量达934.37亿元,比1987年增长39.14倍,30年年均增长13.0%。

河源的今天,是从谋篇布局起步阶段的艰辛探索开始的,建市后,受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河源仍以农业为主,市委市政府提出“山上再造一个新河源”,积极探索工业发展之路,制定了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市区建设的战略决策。

说起河源市区的高楼建筑,少不了河源市商业中心、万隆城等商贸中心,他们在增加城市现代元素的同时,更促进了地区商业繁荣昌盛,为河源人民打造购物天堂,让大家尽享都市闲情。吴群的父亲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他记得,昔日的河源城,最热闹的街只有太平古街,买件衣服只能去那里。而如今,老人家觉得热闹的地方,比过去多了许多,最近,他被孙子们簇拥着去万隆城吃了个饭,惊叹吃饭还要叫号排队。


11. 佗城的由来

  多为朝鲜族姓氏,中国百家姓中无此姓氏。  具姓,是一个姓氏,也是一种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 作为姓氏,具姓从人数上属于罕见姓氏,但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作为署名方式或称呼方式,具姓指署有姓氏或带有姓氏,如提到“和珅”是一般并不加他的姓氏“钮祜禄”,就是一种不具姓的称呼方式。  读音  具姓,又作“俱姓”。读音作jù(ㄐㄩˋ)。  姓氏起源  具姓的姓氏起源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Ⅰ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Ⅱ 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Ⅲ 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Ⅳ 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Ⅴ 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家族,源属待考。  相关文献  一、《元和姓纂》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 系春秋时郑公子具的后代。”郑公子食采于开封,也称封具,其后亦有具姓。   二、《郑通志•氏族略》云:“晋大夫具丙之后。”   具姓望出东郡(今山东境内)。东汉具瑗,元城人,汉桓帝时为中堂侍,与单超等五人起兵杀梁冀,五人皆封侯,时称“五虎”。  姓氏渊源Ⅰ源于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将军具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记载:“具,姓,有右具丙。”   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   “秋,齐侯伐我北鄙。   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   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   晋侯伐齐,将济河。   献子以朱丝系玉二榖,而祷曰:‘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其官臣偃实先后之。苟捷有功,无作神羞,官臣偃无敢复济。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   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鲁济同围齐。寻湨梁之言,同伐齐。   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   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自其乡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   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   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旗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旗先,舆曳柴而従之。   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   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阴,遂従齐师。夙沙卫连大车以塞隧而殿。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   卫杀马于隘以塞道。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顾曰:‘为私誓。’州绰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缚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这其中当时在右军的具丙,就是鲁国的一位将军。在齐国军队入侵鲁国时,鲁国军队与晋国军队联手抵抗齐国军队,具丙在战斗中活捉了齐军将领郭最。   具丙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具氏。  姓氏渊源Ⅱ源于朝鲜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古高丽国宫廷侍从具氏,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具,古字是俱,出甲骨文字形,一个人的旁边上面是一只“鼎”,下面是一双手,表示这个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本义就是准备饭食或酒席,就是古高丽国宫廷中专门侍奉帝王国君用膳的大长今。   朝鲜民族的祖先主要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提到的“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即弁韩),大致分布在今韩国以及朝鲜南部地区, 实际上三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还只是三个较大的部族,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形成新罗和百济两国。“三韩”,就是今韩国名字的由来。   公元四世纪,在朝鲜半岛上有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后收复辽东故土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同时,百济国、新罗国因屡受高句丽国的攻掠,也多次向隋王朝求援,表示愿意从征高句丽国。此时的高句丽国亦一改前世诸王的修好政策,竞以兵戎相见,发兵进攻隋王朝的辽西之地,于是爆发了隋王朝与高句丽国的辽东战争。   历史上的辽东战争,计有四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598年,因高句丽军犯辽西,隋文帝发水陆大军三十万前往征讨,双方未及交锋,高句丽王高元就遣使谢罪,隋文帝即下诏班师。   第二次是在公元611年,隋炀帝兵发辽东,先胜而后败,损失惨重。   第三次是在公元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辽东城一战,持续二十余昼夜,双方死伤甚众,后因隋朝内乱,隋军无功而返。   第四次是在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隋军先取得卑奢城大捷,准备进军平壤。高句丽王审时度势,“上表请降”,炀帝允准,率军而归。   隋朝灭亡后,大唐帝国建立。公元645年,因高句丽、百济两国不遵唐朝诏命,联合进攻新罗国,唐太宗李世民应新罗国王的请求,遂发兵二十万,亲征高句丽国。在连获胜利后,因天寒粮尽,只好班师。   公元666年,高句丽国内发生了内哄,国相泉男生被推翻,便向唐王朝求兵救援。唐高宗李治乘机再发大兵征讨高句丽国。各路唐军捷报频传。到公元668年,唐王朝和新罗国联军围攻平壤,高句丽国王王藏投降。至此,高句丽所属的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皆分别归唐王朝和新罗国所有。唐王朝将高句丽故地划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大将军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两万以镇之。   高句丽政权灭亡后,高句丽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大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民族也解体了,分别融入了周边各民族之中,此后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国号高丽,并于公元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五百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为高丽。王建是高句丽国的遗臣,他自立为高丽王,并最终统一了朝鲜半岛。此后,高丽国和高句丽国没有血缘上的任何联系了。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国人为主。新罗国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民族主源。此后的高丽国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了。   公元1392年,高丽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在明朝的协助下取代高丽王朝,建都于汉阳(今韩国汉城),将国号定为朝鲜,历史上称为李氏朝鲜。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史籍《东国舆地胜览》一书中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由于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的,从此采 亲明政策,并且向明称臣,自此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庸国。   在高丽国,侍奉长上用膳的侍从就叫做“俱”,多为世代相传,后简写为“具”,其后裔子孙以职业为姓氏,称具氏。   到元朝时期,贵由汗元年(公元1246年),高丽国停止岁贡,引起蒙古贵族的不满,蒙古大军征伐高丽,从蒙哥汗八年(公元1247~1258年)之间,蒙古军队曾四次进攻高丽国,迫使高丽国派太子来朝贡,并被扣押在蒙古为人质。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春,高丽国王逝世,忽必烈派兵护送高内实行大赦,送还高丽俘虏及逃入辽东的民户,禁止蒙古边将侵扰高丽,以抚民心。忽必烈视高丽国为元朝的属国和进攻日本的跳板。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夏,忽必烈责令高丽新国制造船艘,以备元军攻打日本或南宋之需。   元朝对高丽的控制和榨取,使高丽朝野极为不满。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农历8月,高丽国大臣林衍废其王。同年农历10月,忽必烈派头辇哥率大兵压境;封在京朝觐之高丽王世子为特进、上柱国,并郎里德一行出使高丽,限期高丽林衍等来京陈情,听候决断。在元朝的再三威慑之下,高丽国都统领崔坦、李延龄等以西京(今朝鲜平壤)五十余城归降。高丽国王复其位,并亲自朝见忽必烈。   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农历1月,忽必烈将高丽西京改为为东宁府(后升东宁路),划归元朝辽阳行省。后送高丽国王父子回国,委任脱脱朵儿、焦天翼为高丽达鲁花赤(督官)。同年春季,元军兵临王京(今韩国开城)城下,此时林衍已死,其党三别杪军首领裴仲孙等拥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温,退守珍岛(今韩国南金罗道)坚持抗元。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农历5月,元军将领忻都率兵攻占珍岛,王温等被杀。金通精退往耽罗(今济州都攻占耽罗,捉拿了金通精等人。元朝遂设耽罗国诏讨司,屯兵驻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忽都鲁洁丽米斯嫁给高丽王子。农历6月,高丽老王逝世,王子即位。第二年,应忽必烈的要求,高丽新国王改变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职名称,并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忽必烈。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夏,元朝在高丽创设驿站,加封高丽王储为开府仪同三司和行省左丞相手两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参加侵日战争。高丽民众不堪其扰。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日本侵扰高丽,高丽国王请求元政府驻防金州。第二年,元朝正式在高丽设置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王与元军将领阿塔海共领行省事。   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忽必烈将耽罗划归高丽国。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帝命阔里吉思为高丽征东行省平章事,因阔里吉思对高丽国内政横加干涉,引起高丽国内的极大愤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元成宗被迫撤销行省建置。然而,直至元朝末期,高丽国的内政与外交均受到元王朝的严厉控制。   在高丽国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至元朝“入侍”之时,具氏族人亦随入中原,后留在中国大陆,在明朝时期融入汉族,成为汉族具氏一族。  姓氏渊源Ⅲ源于鲜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凉镇北将军俱延,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俱延,是古河西鲜卑族秃发部车盖 族人,为著名南凉镇北将军。   十六国时期,南凉建和三年(公元402年),南凉国君秃发·利鹿孤逝世,其弟秃发·傉檀即凉王位后,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嘉平”,重置百官。   秃发·傉檀立夫人折掘氏为五后,立世子秃发·武台为太子、录尚书事,任命左长史赵晁、右长史郭幸为尚书左右仆射,任命镇北将军俱延为太尉,任命镇军敬归为司隶校尉,自余封署各有差。   然后,秃发·傉檀遣其左将军枯木、驸马都尉胡康率军讨伐北凉政权沮渠·蒙逊,掠临松(今甘肃张掖南古镇)千余户而还。   沮渠·蒙逊大怒,率骑五千至于显美(今甘肃永昌),击破破车盖鲜卑而还。秃发·傉檀不甘,又命俱延出兵伐沮渠·蒙逊,结果俱延不敌北凉军,大败而归。   秃发·傉檀屡次败于北凉沮渠·蒙逊,公元410年沮渠·蒙逊夺取姑臧(今甘肃武威)后,一再南进包围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南凉国连年不收,上下饥弊,沮渠·傉檀为了解决困难,于公元414年率兵向西进攻吐谷浑乙弗部,获得牛、马、羊四十余万头。但他以为沮渠·蒙逊退兵不久,西秦国的乞伏·炽磐“名微众寡”,又是自己的女婿,因而放松了后方的防御。乞伏·炽磐乘虚进攻,十天即攻下乐都,秃发·傉檀投降,年余后被女婿乞伏·炽磐毒死。南凉国灭亡。   南凉国灭亡后,俱延偕族人后裔迁逃至中原安阳一带,以族酋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俱延氏,后省改为俱氏、具氏,融入汉族。  姓氏渊源Ⅳ源于芈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唐朝时期大宦官俱文珍,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俱文珍,本名刘贞亮,后从义父姓,改名俱文珍,是唐朝德宗李适后期重用的大宦官。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后,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唐顺宗不甘心受制于宦官,他内靠嫔妃,外靠翰林学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试图通过改革来克服唐德宗朝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弊政。   改革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当朝权阉俱文珍联合其他宦官坚决反对。俱文珍先是设法让唐顺宗取消了王叔文进宫议事的权利,然后密谋把支持王叔文的唐顺宗逼下台。   当时,太子李淳有意早登帝位,俱文珍等宦官便与李纯合谋,日夜聚集在唐顺宗周围,气势汹汹地逼其让位。身体本来很差的唐顺宗惧于俱文珍等人的逼迫,只得把军国大政交给太子。   俱文珍还不满足,他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逼迫他们起草诏书,由太子即位,尊唐顺宗为太上皇。只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唐顺宗就这样被俱文珍逼宫退位了。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农历8月24日,俱文珍同刘光锜、薛盈珍等挟立顺宗长子广陵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太子李纯即位后,称唐宪宗,俱文珍因有拥戴大功而备受重用。   俱文珍当年权重熏天,连名重一时的文豪韩愈都来拍俱文珍的马屁。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韩愈曾作了《送汴州监军俱文珍》一诗以媚之:“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 。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韩愈对俱文珍歌颂备至,说:“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   因俱文珍是前朝旧臣,又拥立了唐宪宗,功高震主,宪宗也逐渐不满他的居功擅权。   不久,正值担任汴州监军的俱文珍因不请示朝廷而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而引起整个朝廷的众怒。朝野上下竞相指责俱文珍专横独断、目无君主,宫中的宦官也群起攻击。俱文珍渐渐失宠于唐宪宗,在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凄凉死去。   刘氏宗族因俱文珍为宦官(太监),不算完人,又得罪了天下,因此愤去其“亻”为“具”,改其族支为具氏,斥之刘氏族外。   本书按:此述为揭私,甚歉!但为明了具氏姓氏一支渊源历史,不得不尔。  姓氏渊源Ⅴ源于河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河源,出自东江流域客家具氏家族,源属待考。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越民族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王朝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客家文明。   汉族具氏即出自河源客家人,目前有近两千余人。  二.迁徙分布  今甘肃省的镇原县三岔镇榆杨湾俱沟畔,陕西省的宝鸡陈仓区千河镇冯家嘴村、俱刘村、乾县长留乡孙段村、梁村镇,河北省的石家庄无极县郝庄乡西陈村、北远村,广东省的惠州市,福建省的龙岩市等地,均有具氏、俱氏族人分布。在重庆发现汉族具氏有100来人,经各种渠道的确认,为河源具氏的一个分支。  三.郡望  河源郡:上古时期属扬州南境,战国时期楚国,秦朝时期在龙川置县。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属梁化郡,隋、唐时期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朝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河源地区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


Hash:1a386057db80e70935ba1c5508dae9e16a8cfbc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