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成为广西唯一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
导读:南宁成为广西唯一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 南宁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了不起的城市#南宁
当然骄傲了!!而且南宁还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承办权。所以说南宁能够被评选上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是南宁的环境:南宁被称为绿城,风景优美,四季常绿,空气清新。在这生活绝对是幸福的,她有成千上百种植物
其次是南宁有丰富的资源,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南宁有许多著名景点,如:青秀山、大明山、花花大世界、南湖公园、扬美古镇等,南宁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
最后,南宁的好吃的实在是太多了:老友面(也叫老友粉,老友粉已成为去南宁旅游的客人的一道必吃的小吃)、 八仙粉 、干捞粉、卷筒粉、八宝饭(以其香溢软滑,甜而不腻著称)、柠檬鸭(是武鸣县一带的特色菜肴。其味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酸品(南宁方言叫“酸嘢”。南宁有句俗话称“英雄难过美人关,好女难过酸嘢摊”,脆爽可口,生津开胃)。这南宁简直是吃货的天堂啊!
所以说南宁绝对是中国的一个小骄傲啊!
南宁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了不起的城市#邕州古城墙
南宁古称邕州,自唐代开始筑城,城墙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内外砌青砖,中填黄土。城区方圆4.5公里。南宁从晋代大兴元年建晋光郡算起,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南宁规模较大的古城墙有两处,一处是唐朝时期修筑的,一处是宋代建置的。唐城墙简陋,城基均为泥墙慈竹,因之现南宁还遗留有“古城路”的地名。宋城墙为砖石结构,城墙高9.6米,宽为7米,明代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又增高1米,所以高度足有十米多。从20世纪初开始,城墙被逐步拆除,到1956年,古城墙被全部拆除。直至2004年,在邕江大桥北岸东侧发现一段仅存的古城墙基112米,并加于保护,成为南宁一景。
2
伏波庙
位于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公里的郁江乌蛮滩北岸,距县城28公里,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乱、定疆界、在乌蛮滩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详。但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 年)知州任粹重修已有记载。现存的伏波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有钟鼓楼、牌坊、前殿、回廊、中殿,基本保存完整
3
金狮巷
从当阳街一直通到民生路,长约300多米。屋宅却多为四合院式的老屋,宽深古雅,静谧幽深,颇具特色。金狮巷里还有一段北宋古护墙,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苏忠勇祠”、“府城隍庙”的遗迹,原为北宋时邕州署衙门所在地,被誉为“邕州守护神”的北宋邕州知州苏缄在此英勇献身。
4
滕村北府庙
位于柳沙园艺场三分场内,南宁市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确立为明朝建筑,但庙内文字记载为“狄青征南蛮”后建此庙。也就是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已有959年的历史,抗战时村民多次配合国民党军队以滕村为据点击落日寇飞机,阻击日军在柳沙滩的登岸入侵,所以北府庙既是文物古迹,亦是记载着南宁人民抗击外侮之圣地。
5
望仙岩古岩洞庙
始建于元初的文物古迹——望仙岩古岩洞庙,距今730多年,望仙岩是武鸣古八景之一,是武缘县与起凤山、黄道山等齐名的古代名胜之一。望仙岩位于武鸣县太平镇琳琅村,古庙建在自然形成的岩洞中,洞庭宽广,自成寺庙,正中立塑玉 帝、释迦牟尼佛、孔子三教圣像,其下平台是由雕刻有龙、凤、虎、象、龟蛇、鸟兽、莲花等图像的100多块料石围砌而成的半圆形平台。据说过去100多尊神像立于台上,旧县志中也有关于仙岩的记载:“仙岩山山半有岩,宽阔轩爽,岩中神像百余,相传前明时夜半自来,村人祀之甚有灵应。”
6
海棠桥
位于横县海棠公园内,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桥长30米,高9米,桥面宽1.8米,土石结构。海棠桥横跨香稻溪,犹如“长虹饮涧,灵鳌架空”,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词人秦观遭贬谪编管横州,曾于桥畔留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词句,海棠桥因此得名。秦观离世后,横州人民陆续为他重修了浮槎馆 、海棠桥,修建了淮海书院、海棠亭、浮槎馆等,只可惜大部分古迹荡然无存,惟有海棠桥至今依然保护完好。1988年在海棠公园内的原址上仿古重建怀古亭、海棠亭、秦观像等景观,使得这里古韵犹存。
7
宾州南桥
位于宾州古城南街与三联街交接处,是宾阳县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南桥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部用料石砌成。桥面铺垫石块,桥栏每边有13根石柱,14块石板,各雕刻有一幅精美图案,桥墩上嵌有一对雌雄螭兽石雕,图案逼真。桥墩上嵌有雌雄螭兽的古桥,在国内唯独宾阳南桥。
8
蔡氏书香古宅
古辣蔡氏书香古宅位于宾阳县古辣镇蔡村。明朝正德年间蔡家在这里购置地产建起了古宅,由于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古宅被毁,蔡凌宵于清咸丰九年重修。古宅是典型的清代砖瓦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有房189间。主体建筑为三进式格局,正厅最高二厅三厅渐次递减,各厅之间左右均有首廊连接,中间有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墙体为双层砖结构,外墙为清砖内墙为泥砖。主要由蔡氏书院、蔡氏书香古宅群、小金洋楼、洋房及其附属建筑所组成。古宅建筑风格庄重典雅,保留有岭南的传统特色,是研究明清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亦具备开发旅游业的价值。目前是AAA级景区,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
9
宗圣源祠
位于七星路一巷25号,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曾于清雍正、乾隆、咸丰年间数次修葺。该祠是原古城村曾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的宗祠,该祠按旧品官制中级官员的家庙三进三开间,三阶台阶格式规定建造。该建筑的柁墩、斗拱雕刻精细,据说是南宁市保存年代较早的古建筑之一。2004年南宁市文化局公布为南宁市文物点。
10
罗文村韦氏祖屋
位于南宁市罗文大道罗文村内的韦氏祖屋。据调查和族谱记载,该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韦氏的第九代曾任云南曲靖知府韦学修,仿云南地方的建筑特色和知府官署格式所建;祖屋曾于乾隆四十二年、道光一十七年和1981年重修;该祖屋的三进二井均为明代所建;此外在第三进后面现存的二进为清代加建。
11
镇宁炮台
为时任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于1917年9月兴筑,次年(1918)七月建成,占地面积约860平方米。炮台为城堡式建筑,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径39米,周长120余米,占地面积860多平方米。设南、北两门。城堡中间为炮台,高 4 .9米,直径 13.4米,周长 42米;炮位直径5.6米,周长17. 5米。解放后,望仙坡辟为公园 炮台经过修整,成为人们游览及俯瞰南宁市区的最佳场所。198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保护文物。
12
新会书院
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坐北朝南,为广东新会县人士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现址长55米,宽20米,原有三殿两廊一阁,现存三殿两廊,为南宁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会书院作为南宁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代会馆,见证了前清时期南宁商业的兴旺,以及解放路作为老南宁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
13
李萼楼庄园
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将近200年的历史。其创始人是李萼楼的曾祖父李自超。“李萼楼”并非庄园楼名,而是庄园的末代主人,原为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大地主。再者李萼楼又是当地名人,后代对他较为熟悉,加上他对庄园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几座宅屋、花园和碉楼,使庄园更趋恢宏,故后人将庄园称为李萼楼庄园。
14
龙母庙
武鸣县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大明山“佬仆”庙(即龙母庙、骆越祖母王庙)。“佬仆”庙是环大明山地区历史上最大、最古老的壮族龙母庙,也是广西有文物遗存的最古老的龙母庙之一。所供奉的龙母神,壮语叫“佬仆”。神像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被毁,庙宇建筑在1950年被拆,遗址上只剩下4个唐代的石柱础和散落遍地的唐砖和唐瓦。该庙位于风光奇异的罗波潭边,现存的主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现在的神像是1999年群众自发捐资重塑的。
15
魁星楼
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重建,已有300年历史。该楼坐落在扬美古镇东北面,在一株百年木兰树的绿阴映衬和浓郁的兰花香味的熏染中,魁星楼矗然而立,令人注目。有着悠久岁月的扬美古镇魁星楼,体现出了南宁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南宁保存较好的文化遗产珍藏,1996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16
黄家老宅
始建于乾隆年间的黄家老宅,位于南宁市上尧乡永和村,是南宁市至今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这座占地3300 平方米的老房子,养育过黄氏家族14代人。黄氏先祖原籍山东,宋时随狄青征讨侬志高而定居南宁。康熙年间,黄氏先人黄明通流落至永和村,在当时南宁望族梁氏府中以放牛为生。明通公养牛时发现放养在永和村的牛生长得特别快,便意识到永和村是块风水宝地,萌生了在此购地置房的念头。于是请来风水先生择吉地盖牛棚养牛,后来通过帮人烧石烧砖自己留下三窑经营,家境始有起色。黄氏二三代则种菜务农,闲来做点小生意为生。至黄氏第四、第五代,开始利用接近上尧码头(清时南宁陆路不便,水运发达,上尧码头为清代南宁三大码头之一)之地理便利,从事运输木材、油和布匹等商贸生意,很快成为“暴发户”,遂开始在永和村购地置田,在吉地上营造新宅———福田堂(现黄家老宅神厅)。
17
邕宁顶螺山遗址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顶狮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类别为古遗址,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隶属邕宁区文体局。遗址位于距蒲庙镇西南三公里的顶蛳山,东面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个遗址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60米,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横断面可 见40—50cm厚螺壳堆积,采集标本有蚌刀、石斧、夹砂粗陶片及多种兽骨。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2000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专家论证,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把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一类遗址统一命名为“顶蛳山文化”,这是中国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区第一个被冠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
18
明德街
位于南宁市中心的江北大道上,修建于清朝前。这里曾经热闹非凡,整条街都是青瓦青砖的楼房。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喧嚣早已不再,老建筑大多已被拆除,如今还剩余一两座别致的小楼湮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成为摄影爱好者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沿着邕江宾馆前行百米,就是明德街的一头,两栋法式风格的小楼便呈现眼前。一处名为旭园,一处为邕宁电报局的旧址。两栋百年建筑物孤零零地矗立于老街之中,在繁华的都市中略显格格不入。
作为旭园的邻居,邕宁电报局旧址更有复古文艺气息:一套五进四井的庭院,黄色的外墙、红色的木门、苍天的古榕,非常典型的法式风格的建筑,将中西结合演绎得恰到好处,兼具南宁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邕宁电报局虽然没有旭园的石拱门,但却有一堵十分文艺的墙。在靠街的一面斑驳土墙上,挂着一块写着“百年电信”、“1884”的木质立体标牌,如果不仔细观察,路过电报局旧址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家文艺书屋,或是小资格调的咖啡厅呢!
19
邓颖超纪念馆里的红色岁月
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和朝阳路交叉路口处,虽处市中心,却显得非常低调。纪念馆里的陈列,不仅回顾了一段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生平,更再现了老南宁的社会景象。因此,邓颖超纪念馆不仅是南宁人缅怀邓颖超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之选,也是许多老南宁追忆者最爱去的地方。
整个纪念馆共三层,屋内布局对称,大厅左右各为展厅。展厅由序厅、南宁女儿、求知任教、革命征程、建设时期、相濡以沫和走进永远7个部分组成。
怀着崇敬的心情跨进纪念馆大门,走进展厅,便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打动。一楼的主题是“南宁女儿”,是关于邓颖超儿时家中摆设的陈列。展厅中,邓颖超曾用过的木质梳妆台、木桌、床铺等,都安静的摆放在那里,简单而随意,似乎主人只是出门办事未归……
年轻的情侣们还喜欢逛“相濡以沫”展厅,这里展出了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位伟人的忠贞爱情,以及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情谊,有着历史书中所没有的小温暖。在这里,记录了两个人爱情的酸甜苦辣,玻璃后的每一件信物,似乎都在宣告这段爱情的永恒。
20
粤东会馆:南宁的粤客驿站
粤东会馆位于南宁市壮志路22号,是民国初年南宁最雄伟的会馆建筑。如今,粤东会馆这座历经了上百年风雨的古建筑已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妥善的管理,成为南宁古建筑中的一座老地标建筑。
粤东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活动场所。因为当时旅居南宁的广东商人集资兴建,所以建筑所用的材料极为讲究,多从广东直接运来,施工也十分严格,也多亏了他们当初不辞辛苦的千挑万选,才得以在南宁古建筑史上刻下珍贵的一笔。
粤东会馆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前、中、后三大堂为主轴,两侧对称地配以厢房和走廊,在两侧厢房与中间主堂之间,隔有一条一 多宽的小巷,一般称为“火巷”,总体看起来像个“日”字。中国古建筑群中轴线布局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平面布局的集中表现,一踏入会馆,会给人一种严谨、理性、庄重、和规则的建筑风格特征。
Hash:67977316a3ea26b5ba734023e46a2dc1e94c91c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