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景点传说故事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

导读:南京景点传说故事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 1.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 2. 南京古代故事 3. 南京人的故事 4. 南京的神话故事 5.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6.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作文 7. 南京民间故事有哪些 8. 南京十大民间传说 9. 关于南京的传说 10. 南京有哪些传说故事 11.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是什么

1.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

为什么说南京是一个依壁雕凿的城巿。

南京的地貌特征是半城半山,南京的古城墙很多地方都是依山而建。特别是人称“鬼脸城”的地方,城墙依山而建中遇一巨石悬于半空,于是干脆就围着突出的巨石彻城墙,结果在城墙半中腰可见一突出石头,巧的是远远观去,恰似一张鬼脸嵌在城墙中间,因此而得名如此。而开头说法,亦是因此。

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牵强付会,都成为美好的传说故事。


2. 南京古代故事

雨花石的故事

雨花石得名,源于一则神话传说:公元5世纪,梁天监年间,云光法师在金陵城南石子岗高台讲经,感动上苍,天雨赐花,天花化作五色晶莹的石子。这一则神话故事经历代传播,于是台名为雨花台,石名为雨花石。

现在说南京雨花台红红的雨花石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3. 南京人的故事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 .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4. 南京的神话故事

吴冶城铸剑舍身祭炉

朝天宫古时称冶城。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和他的儿子夫差都曾在此设置冶铸兵器之所,故世称冶城。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 中记载,在这座冶城,曾发生过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

吴王阖闾访得吴中铸剑名手干将与莫邪夫妇俩,令其冶铸宝剑,以为护身之用。干将与莫邪来到冶城,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为吴王铸剑。运来的薪柴煤炭堆积如山,遣使童男童女装炭、鼓橐。

这样夜以继日冶炼了三个多月,仍不见炉中升起青黄之气,金英既不销,铁精也不熔。

莫邪对干将说:“你擅铸剑,在吴中很有点名气,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剑还没有铸成,怎么向吴王交代呢?”干将不明白莫邪的意思。

莫邪接着说:“听说利剑是神物所化,须得人气而后才成,看来要舍生祭炉才能成功啊!”

干将恍然大悟,想起自己的师傅欧冶子为冶炼金银不化,后来师娘投身熔炉,金银才熔化成器的事。

莫邪慨然说道:“师娘能舍身炼成神器,吾何尝不能效学呢?”

于是莫邪沐浴净身,断发剪爪,呼唤童男童女300人,再鼓橐,使烈风,待炉火方炽,便跃身入炉,金铁顷刻销铄,炼成阴阳双剑。阳剑即雄剑,名为“干将”,有龟甲状纹饰;阴剑即雌剑,名为“莫邪”,有波浪形纹饰。

干将把“干将”剑藏匿起来,以“莫邪”剑献给吴王。吴王以石试剑,应手而开。一分为二,裂面如削,心中大喜,视为至宝。后来他听说干将炼成的是雌雄双剑,匿其雄而献其雌,大怒,责令干将献出雄剑,否则“即当杀之不赦”。于是干将持剑入朝,其剑自匣中跃出化为青龙,干将乘龙直上云霄,成为“剑仙”。


5.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有哪些

相传方山是凤凰宝地。凤凰泉出于凤凰之嘴,泉水甘甜淳澈,古寺方丈用此泉水煮茶沏茗,招待贵客。现存一井,乃后人为饮用泉水而凿。


6.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作文

说个南京的真实案件(100%真实,当年轰动整个南京甚至周边地区)

大约在198X年(也可能是197X年),南京出现一起毒杀未遂案。

相传一个父亲带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原配妻子因年早逝,丈夫又娶了个老婆,孩子太多,不忍生活压力想把小孩毒死。

于是,父亲做了一锅红烧肉,在里面下了砒霜。5个小孩都闻到香味很馋,争着去揭锅盖。(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还是很少能吃到肉的)最大的那个揭不开,其它三个兄弟就去帮他,结果怎么也没法打开锅盖。这时,最小的那个说:“妈妈坐在锅上!”


7. 南京民间故事有哪些

这22个红色故事地名包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八路军驻京办事旧址,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溧水红色李巷,云台山烈士陵园,刘伯承广场,六合桂子山一一抗日阻击战战场,江宁云台山一一抗日反袭击战战场,溧水回峰山一一抗日根据地保卫战战场,浦口烈士陵园,六合桂子山烈士陵园,恽代英烈士监禁处,溧水回峰山烈士陵园,高淳游子山烈士陵园,华东海军烈士墓区,


8. 南京十大民间传说

老南京民俗冬至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 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位老南京也给记者讲述了南京“冬至”的不少民俗。旧时,老南京就有“贺冬”的风俗。“贺冬”也称“拜冬”,实际上就是指“冬至”节的各类庆贺活动。每逢“冬至”节,南京百姓都会更换新衣,往来庆贺,相互馈赠,商铺、手工作坊、学堂都放假一天,风俗一如过年。民谚曰:“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年,东家不放不肯歇”。由此可见,“冬至大似年”之谚也是一点不虚了。南京于“冬至”所准备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团、小葱烧豆腐的习俗,以取团圆,一清二白之意。 老南京称“冬至”为“大冬”,这一天,民间百姓要开展祭祖活动,做媳妇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袜。媳妇为老人送上新鞋新袜,叫做“履长节”,这种敬老的风俗在过去穿着传统布鞋布袜的年代,特别是郊区县农村尤其盛行。据说这样做是希望长者健康长寿。在六合一些地区,每逢“冬至”节,凡有女儿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物到女婿家,即所谓的“送冬”之俗。有的还在送给女儿女婿取暖用的木炭中放进手炉、火盆等,意为希望女儿女婿日子美满红火。 春节 【爆竹之声始于送“灶神”】传说,“灶神”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为祈求平安,腊月廿四晚,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而“送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祈求吉祥降临。春节爆竹声,也由此开始。 【“扫陈”之后好过年】送走“灶神”,街头巷尾到处炸“炒米”、做“欢喜团”,一天比一天热闹。 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搞卫生。因为“灰”与“毁”、“晦”,“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改称“扫陈”。 【除夕之夜爆竹声声】南京人称春联为“对子”。除夕,家家户户换新画,贴春联。 年夜饭必有一条红烧鲢鱼,一盘“素什锦”。鱼当天不吃,留到年初五,取“连年有余”之意。 年夜饭前,放爆竹进入高潮。饭前燃一通,称“闭门炮仗”;新年首次开门放,称“开门炮仗”。放3枚,叫“连中三元”;放4枚,叫“福禄寿禧”;放6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叫“百子爆”。炸碎的鞭炮屑覆盖在门前的地上,寓意“满地金钱”。另外,吃的果壳及碎红纸屑要扫至屋角,叫“聚财”,大人通宵达旦“守岁”不眠,叫“接年”,小辈向长辈行别岁礼,称“辞岁”,长辈给孩子红纸包的钱,称“压岁钱”。除夕子夜时,全家都要喝莲子、红枣、荸荠、野菱煮成的“洪福齐天汤”。 【初一最是隆重日】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大早,换上新衣的晚辈要向长辈祝福。市内、郊县多食汤团、面条,寓意全年“圆满、顺利、长寿”。随后是亲友互拜新年,客至以糖、瓜子、花生、糖茶、松子茶、炒米团、元宝蛋招待。 【欢欢喜喜迎“财神”】初五大清早,家家户户放爆竹迎“财神”。一班人装扮成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手捧大元宝的“财神”,敲锣打鼓来到每户人家门前去“跳财神”,房主要笑脸相迎。 【万人空巷去赏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南京的元宵节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正月初五,市面上就有彩灯出售。正月初八,家家户户挂春灯。灯的品种有花果灯、百族灯、人物灯等名目繁多。灯节开始,老少观灯,万人空巷,非常热闹。“上灯元宵落灯面”,正月十八落灯,家家户户要用吃面条表述灯节结束。 【“爬城头”祛百病】正月十六日,只要天气晴朗,从水西门到中华门这一段城墙上,游人 不约而同地往城上跑,眺望远景,呼吸清新空气,谓之“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 【“腊月“掸尘”】“腊月二十五,扫屋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清理门院落;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这是过去南京地区流传的一首“掸尘”谚语。 老南京每逢春节前,家家都有掸尘的习俗。那时居住条件差,都是砖木结构老式房,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门窗墙壁、旮旮旯旯彻底打扫一遍。衣物家什、坛坛罐罐也要洗刷得干干净净,喜迎传统佳节的到来。这一是为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时显得光亮整洁;二是春节过后,天气回暖,也借此消灭一下越冬的蚊蝇害虫,清理家庭卫生。如今,虽然人们居住条件改善了,但这一良好的卫生习俗一直相沿了下来。 【送财神】旧时,老南京正月初五清晨要敬财神,希望财神保佑自己获得财富。还有送财神的,一人装扮成财神爷模样:头戴乌纱、嘴挂假须、身穿红袍、足蹬官靴,手拿一根树枝,上挂数枚铜钱,后面紧跟敲锣打鼓的,挨门挨户散发红纸印的财神像。每到一家,一人唱,众人应:摇钱树,嗨!进门来,到!前门滚珍珠,好!后门滚玛瑙,要!金银财宝滚进来,恭喜老板大发财!这时屋主人笑嘻嘻接过财神像,送上赏钱。这种风俗,时至今日,仍在城郊流行。


9. 关于南京的传说

文史专家苏洪泉在《江宁县志》中找到了关于花神庙的记载,县志说花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约5亩,庙内有一间大殿和10多间配殿,供奉着花神百余尊,主供三头六臂的善事菩萨。在庙门外的广场上建有城南最气派的“凤凰大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那天,要在这里唱戏三天。戏台后有两口水井,每当唱戏时水面反射和井口共鸣使得演员的声音特别好听,当时被称为“双井衬音”。花神庙还有二月十二目的百花生日和九月十六日的菊花生日。这两天,花农们都纷纷前来敬香拜佛,祈祷花神保佑人花两旺。

从朱元璋为他们的先辈指定种花的任务起,花神庙村的村民们就世代以养花为生。花神庙向以培植白兰、茉莉、珠兰、栀子、代代五种传统香花为著名,还出了芮、徐、毛、翟、尹、夏、王、李八大花农世家。

后来虽然种出的花不能供应到皇宫去了,花神庙村的花农们却在南京城打响了品牌,清朝时期南京城兴起用香花熏制茶叶,城里面的姑娘也以在发辫上插一朵花神庙的香花为时尚。民国时期花神庙的鲜花依然很有名气。后来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花神庙的花农还捐款购买了一架飞机支援前线。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南京老字号“清真马祥兴菜馆”就是发迹于花神庙。

“马祥兴菜馆”的创始人是马思发,清咸丰年间马思发从河南孟县逃荒来到南京,初来南京无以为生于是在花神庙的路旁摆了一个地摊,地摊专卖一些粥之类食品,他的顾客多是清晨进城卖花的花农。当时太平军的士兵也常到他的摊点吃粥,马思发的粥摊被称为“马回回饭摊”。

马思发去世后,他的儿子马盛祥继承父业,经营多年有了积蓄后就开了一家菜馆,取名马祥兴。辛亥革命后,马祥兴菜馆迁到中华门外米市大街,后来迁到鼓楼,2003年又迁到云南路现址。

从成为皇家御花园那天起,花神庙就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鲜花除了为花农们换来收入,也使得这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虽然花神庙村没有了,花神庙村种植鲜花的传统还是被一些人保留了下来,而且有些人开始公司化运作,一家家园艺公司、花 苗木公司在继续着600多年的祖业。这里很多人是世代种植鲜花的,如今不少人都有自己的花卉基地,还在安德门等花卉市场有自己的店面,“一说是花神庙的花,好多人都买,花神庙也是一个牌子。”他们的鲜花除了供应南京市场外,周边一些省市也来批发。


10. 南京有哪些传说故事

“迁三山填燕雀”。

传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决定填了燕雀湖盖皇宫。

“三山就是现在的三山街那一带,当时那个地方有三座山头,要把它迁了,挖掉的泥土用来填燕雀湖,然后在上面建皇宫,结果引起一个千年鱼精的恐慌。它逃跑到了秦淮河里面去,准备再跑到长江。如果到长江里面,对于明朝的整个统治就大为不利了。所以朱元璋说那不行啊,一定要把这个千年鱼精给我追到!”

于是大家顺着秦淮河往下追,追出了一系列的地名来,上浮桥、下浮桥、船板巷、钓鱼台、堵门桥、赶鱼巷……一系列有趣的地名就追出来了。


11. 南京的民间传说或故事是什么

关于梧桐树与凤凰鸟,民间有好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梧桐树可招来金凤凰,有“栽得梧桐树,专等凤凰来”之说。人们把凤凰与梧桐联系在一起,可见梧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雅。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称为 “凤”,雌的称为“凰”,两者统称为“凤凰”。“凤凰”模样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梧桐是吉祥树,凤凰是吉祥鸟。这个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民间还传说,梧桐树具有“天物合一”的灵性,她可以感应天道轮回一年四季的更替与变化。梧桐树能“知秋”,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谚语。

历史上有一则传为美谈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有一次到江南游览,见到一平民在河滩上烧水,突然听到柴火中传出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他迅即把发出此妙音的木料抢救出来,一看乃是一块梧桐木,于是便用它制作成七弦琴。果然,用此琴弹奏出来的乐音清丽悠扬,非同凡响。由于该琴尾部尚有焦痕,时人名之曰“焦尾琴”。后来人们也就沿用“焦桐”作为琴的雅称。古书上记载,梧桐生于山石间者,其木质更加紧密细腻,制为乐器更加鸣响动听,可弹奏出更加美妙的乐章。


Hash:87f3bcd8cd6ca4763a966a5d9e9754979aab94fb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