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穆姓的古代名人
穆氏来历
穆姓姓源有二:《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宋宣公的弟弟名和,和在位九年间施仁政,讲仁义,在临死前又把王位传给了侄儿夷,而让自己的儿子去别国居住。为了表彰他的贤德,封谥号为“穆”,其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为穆氏。另据其他史书的记载,穆姓还有一支源于在北魏王朝中有一定地位的代北丘目陵氏改姓而来的。
穆氏名望
穆姓在历史上不乏名人才子,拥有不少杰出人才,例如:北魏时穆寿的祖父穆崇、父亲穆观、儿子穆平国、孙子穆能,五代皆被封为宜都王,显赫一时。唐代侍御史穆宇及其四个儿子都品德高尚,誉满官场,使穆氏成为唐肃宗时的四大家族之一。此外,唐代画家穆修己,宋代散文家穆修,明代理学家穆子晖、大臣穆相等都是历史上的穆姓名人。
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人物是谁?
许多人看到“关羽败走麦城”,都会以为关羽是个外强中干的人,实则不然。关羽勇武双全,“诛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了解符姓的来源和符姓历史名人
符姓,出自姬姓,起源于琅琊,始祖符雅公。
根据《姓纂》所记载的:“鲁顷公 孙 公雅为秦 符玺令,因为氏,琅邪”,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最著名的符姓现在莆田和海南一带。莆田符氏入琼而籍居的海南符氏先祖符有辰、符渚、符大本公都迁自莆田县,为今海南省各支符姓始祖。
历史名人:东汉符乾人、学者符融。
后晋符蒙,官至礼部侍郎。
唐代符令奇,官吏,监察御史、诗人符载。
北宋初有大将符彦卿。
宋代有中奉大夫符授。
明代有广西按察司佥事符验。
清代有诗人符曾。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音pú)坚。苻姓和符姓是不同的。苻氏,依照《晋书苻洪载记》的记载,则是由蒲氏更改,算起来是夏禹姒姓后裔,始见于距今约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而符姓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急要!历史典故、名人故事、文字简洁的 名人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ei)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 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此典故为杨震拒贿,上半段为文言文,下半段为白话文,简洁而著名
泰山有哪些名人名地历史故事传说?
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色,确是美不胜收。
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
长寿桥,是一九二四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
据说张培荣怕老婆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兵士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道贴耳,百依百顺,对他来说,老婆的言语就是圣旨,就是军令。
张夫人驾驭着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便挥霍无度,肆意玩乐。一天,她听说泰山风景优美,许多人都在那里修炼神仙,她也心血来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于是就让丈夫到泰山来征地造庙。
张培荣“领旨”来到泰山,他见黑龙潭附近,青山四围,绿树成荫,翠竹亭亭,银杏参天,清流夹道,步移影换,上有傲徕、芙蓉两峰拔地通天之雄伟,下有龙潭飞瀑、细流淙淙之清幽,真乃绝胜佳处,正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
于是决定在此建庙,尊其夫人为“无极真人”,所修之庙便取名“无极庙”。
无极庙修成,张夫人便身穿袈裟,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中,张培荣率所属各县的大小官绅和附近的百姓,对“无极真人”叩首作揖,顶礼膜拜,并刊印无极真经,散布各县,开卷便是无极真人的道装神象。
张培荣尊其夫人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立于无极庙门外。
庙在溪西,出入下山都要过河涉涧,实在不方便,张培荣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长桥,为了取悦张夫人,让她道成仙,长生不老,便将此桥取名为“长寿桥”。
再说无极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莲花宝座上还觉得新鲜,时间长了那莲花宝座也感
不怎么好坐,实在受不了寺庙生活的清苦,便不声不响地“隐退”了。
抚州泰山背的传说
从古以来,南城流来的汝水和宜黄流来的宜河水,就像慈母的双臂一样,环抱着今天的抚州城。在这里,河水倒映着蓝天,闪耀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千年流淌不息,滋润灌溉着万亩土地。
在这里,泥土肥沃,树木葱郁,庄稼绿油,青草丛生,瓜果遍地。在这里,万物旺盛,百禽欢跃,群畜逍遥。在这里,众生灵欢喜跳跃,牛欢马啸、鸟语蛙鸣、蝶飞蜂闹——共享这里赛神仙的日子。
传说有一头修道的公山羊,修行已有百年了,它的胡子又白又长,屁股和短尾巴已坐得光秃秃。
但是,因它总甩不开“烦恼”,就一直没有修成仙,总埋怨它修道的环境不好,心也就“静”不了。有一天,它听到几只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谈论风水宝地的情况后,便跑到这块宝地上,一瞧,就安居不走了,要在这里修道。
过不久,它又烦躁不安,直埋怨生活在这里的众生灵,说他们东奔西跑、吵吵闹闹,打扰了它修仙求道。
并找它们诉说自己的烦恼,但大家都仍按部就班地忙活,并劝慰它不要自寻烦恼,否则就进深山老林山洞去修仙。
仙羊寻思自己要修仙,就要有好环境,可是哪里才能再找到这样的宝地呢?它想呀想,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滚便滚到凹地里,四脚朝天,想再滚一下也滚不动了。
正巧铁拐李路过,就用宝葫芦时的宝水洒在仙羊身上,让它的四只脚变成了四座小山包,腹部也变成了一个土包,它的生殖器变成了一块石头耸立在土包上。
于是,这块宝地,就被命名为“羊城”。那块石头被好事的人取名为“泰山碑”,但因抚州口音所以误传为“泰山背”。
据说,以前迷信的妇女,如果不怀孕,就跑到泰山背那块石头上坐上一会,就可以怀上孕。后来,在不断的建城造房中,这块石头也被毁了。
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有很多地方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石碑或者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青年,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什么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一带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有一年,镇里一户张姓人家的女儿被妖精缠身,终日疯疯颠颠,面黄肌瘦,多方求医未见好转。
有人说,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应该驱除妖魔,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姑娘的父母就备好车马,到泰山去找石敢当。石敢当一请就来了。他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面鼓,女的一人一面锣。
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
,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驱除。”
天色一黑,他就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到亮光。
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风声,妖精破门而入。
石敢当一脚踢开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一齐敲响了锣鼓。妖怪大吃一惊,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
妖精跑到福建,福建的一些人又被妖精缠身,患了重病。妖精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的石敢当。”所以人们听说后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妖精听说石敢当到,悄悄地溜走了。
又逃到了东北,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果然,妖精见此便不近前。从此,人们就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用来镇宅和避邪,流传至今。
岱庙左前方 手持利刃,脚踩妖魔的泰山石敢当雕像
泰山独立大夫的传说
秦始皇登泰山,来到十八盘下,忽然,下起雨来了,始皇感到身体不适,就停轿坐在一棵柏树下休息,模模糊糊睡着的时候,远远看见山顶上飘来一朵祥云,祥云上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道手里拿着一支绿油油的柏树枝,递给始皇说“皇上,我知道你身体不适,特来送灵药给你祛病。
”始皇被梦警醒,醒来感觉神清气爽,又看到柏树为自己遮风挡雨,龙颜大悦,遂封这棵柏树为“独立大夫”
泰山的传说
皇帝赐修天贶殿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借调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这富丽唐皇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每逢雨天,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还滴嗒,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道士甭提有多高兴,他的笑声和银元的响声一样清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
”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啊!晚上,道士哪里还有心思吃饭,他躺在床上,迷迷糊
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说:“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
现在京城是皇姑得了重病,请了各地的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名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里 庙处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进了京。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帝的女儿生了人面疮,说是谁能治好,要什么给什么。
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 。到了后宫,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龇牙咧嘴的怪吓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听那疮还吱吱地叫着讨饶。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上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女儿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也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问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
道士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人,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孬,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
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矮三砖而已。
元君绣鞋定山门
出岱庙北门不远,有一座石坊叫岱宗坊,和岱庙遥遥相对,登泰山就从这里开始。相传,碧霞元君坐了泰山之后老嫌管的地方太小,不够神气,就千方百计的扩大自己的地盘,东讹一点,西占一点。
这样,泰山周围让她 “蚕食”了不少。元君是太阳爷的公主,诸神对她一次两次的蚕食能忍了,时间长了谁受得了?各路神仙都纷纷跑到姜子牙那里告状,希望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太公替他们说话。姜太公得知,便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明确指出,泰山周围五十里归碧霞元君管辖。
元君本来想把自己的地盘扩大为南到汶河,北到黄河,这样有山有水,这样有山有水也好出来消遣。听说才给地方圆五十里,元君很不高兴,天天吵着和姜太公要地盘。姜太公没办法,不看僧面还得看佛面,得罪了元君,太阳爷那里不好交待,就对她说:我的姑奶奶,你千万不要生气,我们可以再商量吗!两人经过协商,订下“君子协定”:元君可以随便找件东西往山下扔,扔到哪里,元君就可以管到哪里。
元君想凭我的法力,找快石头,少说还不扔个百八十里的,于是抄起一块石头就要往山下扔。姜太公急忙拦住,说“石头遍遍地都是,扔到山下哪里找去?”元君觉得这活有理,可找个什么特殊的标记呢?姜子牙献策道:“元君,我看你这绣花鞋就挺好,扔到哪里一找就能找到。
”元君一想,鞋子更轻,扔得更远,再说,扔一只,我还有一只,别人也不好耍懒,便欣然同意了,只见元君脱下鞋子,运
足气力拚命向下扔去。元君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正因为鞋子很轻,一出手便飘飘悠悠地向山下落去,元君这才知道上了姜子牙的当,可事到如今也不好反口了,便无可奈何地随着众神仙到山下找鞋。
刚走下山不远,就见那只鞋躺在草地里,鞋红草绿,十分醒目,他们一算,从山顶到这里,只不过二十来里,此时碧霞元君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来了,元君无可奈何,只好在这里修了一坐石坊,作为山门。因为泰山又叫岱山,为五岳之长,所以就取名“岱宗坊”
御史锅封白鹤泉
过岱宗坊不远有一石坊,上题“白鹤泉,泉水突涌,滔滔不绝,味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经泉竭渠闭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泉竭渠闭了,真是天大的憾事。
说起这泉水如何枯竭,当然事出有因,人们每逢提及都愤愤不平。相传,清朝时候,泰安有个姓马的秀才,连做梦都想升官发财,可就是屡试不第,到如今年逾花甲,也不曾得半个进士。他曾发誓,人生一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正巧这年朝廷开科,皇帝见他两鬓染霜,胡子一大把,便留他做了太子的老师-太傅。
不久圣上驾崩,太子登基,冯进士也顺风得势,加封为御史,有了皇帝作后台,冯进士觉得腰粗气壮,便呼风唤雨地作起恶来,他嫉贤妒能,诬陷忠良,文武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过了一段豪华的宫廷生活,冯进士又想回泰山观光,一为可以向人们炫耀他的威武,二来沿途还可以收得一大笔钱财,正是句利双收的好事。
主意一定,便请圣上,带领一帮人马出了京城。沿途州县,哪个不知当朝御史的厉害,他可以使你飞黄腾达,也可以置你于死地,所以那些州官县令无不对他高接远迎,献媚讨好,临走还送些金银瑰宝,特产名吃,冯御史都无不笑纳。冯御史来到泰城,县官更是百般讨好,大开宴席,就连准备进贡的赤鳞鱼也摆下了,酒过三巡,县官忙恭维道:“御史大人,你老人家发迹高升,也给泰山带来了福音,前不久山前出了个宝泉,请大人前往观赏。
”县官一番话,说得冯御史心里美滋滋的,听说有一个宝泉,便让县官带他前去观看。冯御史来到泉边,只见泉边绿草鹤展翅,声似丽鸟长鸣。冯御史正欣赏着这们间奇景,县官又言:“有一天,下官前来游玩,一位白发老人对下官说:“名山名泉第一流,辈辈人才出不休。
正待下官细问,老人却飘然而去,。”县官本想说得神乎其神,奉承奉承冯御史,谁知冯御史一听反而很不高兴,他想,倘若日后人才辈出,就显不出他的才气了,那时还有谁敬奉他?不成,一定要把泉子土堵死。于是,他回头对县官说“不要听信妖道胡言,这泉上布满妖气,如不除掉,一定会大祸临头”。
县官惟命是从,就是冯御史说砂锅能捣蒜,他也会说捣不烂,于是赶紧派了十
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运来山石灰土,可是泉水奔涌,十几条大汉忙了半天也没堵住,冯御史下令抬来七七四十九口大锅,套着盖在泉眼上,才把白鹤泉闷死了。周围的乡亲们早闻冯御史的“大名”听说现在又闷死白鹤泉,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都来找他算帐,要求重开此泉。
人们把冯御史捆起来,揭去四十九口大锅,泉眼一露,飞出一只白鹤,只见白鹤绕泉飞旋一周,突然直奔冯御史而来,将他两只贼眼去,一声长鸣,朝泰山后面飞去。就这样白鹤泉失去了淙淙的泉水,黑虎泉等七十二大名泉。从此天下豪杰汇聚泉城。冯御史连惊带吓,又失去了双眼,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们唾弃,不过,却也实现了他“遗臭万年”的宏愿。
吕祖戏点神虬飞(虬在湾)
虬在湾,也就是现在的虎山水库,这里风景清幽,秀丽迷人,碧水与青山、苍天一色,笑声共水声,鸟声齐鸣,垂柳戏水,水榭倒映,不亏有“小蓬莱”之称,置身其境,使人涤思洁虑,醉心自然。相传,在很久以前,小湾里有一条神虬,能兴风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为四邻八乡做了不少好事,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一天住在下边石洞里的吕洞宾,从外边回来,又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就拿来笔墨,在东边小山的石壁上龙飞凤舞地大书特书起来。神虬早知吕洞宾在此修炼,他见吕洞宾写的起劲,就变成一个小孩,偷偷在他后面一字一句地吟起来。吕洞宾回头一看,见一小孩摇头晃脑地吟他的诗,好像还颇知诗味,觉得这小孩挺有意思,就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脸上轻轻一点,这一点不要紧,只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有一水柱从潭中腾空而起,那神虬乘风飞去。
原来,神虬眼睛有些毛病,经已经修炼成仙的吕洞宾一点,正好点在神虬的眼上,神虬顿觉耳聪目明,便重返龙宫了。不久,风住浪止,潭中复又平静,吕洞宾此时才恍然大悟,那小孩就是潭中神虬所变。以后,人们便把水湾取名叫“虬在湾”,把水湾东边的小岭取名叫“飞虬岭”。
有人为此题诗曰:“澄澄注一湾,知其虬龙在。得遇题诗翁,相携去无碍。扰扰路旁人,昏昏云-虬去池空存,波光清于黛。”
白氏郎怒收万仙
泰山周围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
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计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白氏郎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下界一年的情况。白氏郎和伙伴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撂起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头,说完便把筐撂的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有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下来,最后轮到白氏郎,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上去了。
本来他们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上去了,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
哄而散了。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人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就鼻青脸肿了。
灶王爷上天,不但没有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说“白牡丹发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白氏郎的龙筋。白氏郎从那次挨打后,就独自上山,一天,他一个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
”说完便飘然而去。转眼龙节已到,龙王派天兵在将便抽他的筋,可是白氏郎硬是挺过过来。从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白氏郎用装水用的葫芦把灶王爷装进了葫芦。然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想收完后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来到泰山,见到了吕洞宾得知他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
众神仙都跑到一个大石洞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唐僧泰山晒佛经
过斗母宫,跨溪有一小径斜向东北,夹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径拾级而上,有石坪数亩,上刻金刚经,字大如斗,笔锋纵横波澜,苍劲有力,被誉为“榜中之宗”,这便是享有盛名的经石峪。
因石经遍布峪中,书艺精湛似非人力所为,所以人们就附会了唐僧西天回来晒佛经的故事。传说,当年唐僧 孙悟空,猪八 沙和尚师四人一到西天取经,既无桥又无船,四周又空无人家,徒儿三人可以作法过河,可唐僧这个凡夫俗子怎么过?四人正在着急,只见河中一只大乌鬼飘飘游来,对唐僧说“大慈大悲的师你,切莫着急,让我来背你过河。
”唐僧十分感激,忙问道“你是何仙,何以能言语?”乌龟说“我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元帅,因触犯天条,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为龟,求你到老佛爷面前多说好话,把我超度上天,我将感激不尽。乌龟言辞凄切,说话间已眼含热泪,唐僧答应它的要求。许多年以后,等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乌龟已经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唐僧一到,它便兴致勃勃地问,老佛爷答应了吗?却说唐僧最已经把此事忘记了,邮到乌龟,不禁汗颜,自愧有负于它连忙赔罪。
乌龟此时心怀嫉恨,想乘机报复他一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乌龟将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时,经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师徒四人只得把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晒,结果折腾了大关天,等晒干去收时,才发现经文早已经入石三分,贴在石头上揭不下来了。
以后,人们便把这条峪
名收“经石峪”,把唐僧师徒的石坪取名“暴经石”。
天助元君铺云桥
走完快活三里,迎面是一座别致的小桥,名叫云步桥,全由青色的花冈岩砌成,此桥凌于绝壁之前,蔽于群松之下,瀑布挂前,云涌在后,松声云气,似虎啸山涧,湍流石隙,如龙吟大海。
云步桥,原名云木桥。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归定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登山之日一到,元君便按事先调查好的路线,翻山越岭,过沟爬坡,来到了快活三里,元君走得正是劲,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只见周围都是悬崖绝壁,就是长翅膀也飞不过去,这下可把元君给难住了。
元君急得火烧火燎,眼里噙着泪水。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下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再说桥下一眼望不到底,看一眼都令人头晕目眩,元君只好又把脚缩了回来。
元君这时寒心绝望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荒无一人,远处尚有鬼哭狼嚎,不禁叹道:“天啊,你为何这样捉弄我?”元君泪流不止,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再也见不到无底的深渊了。于是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元君的史长按着归定的路线往上爬。
围着泰山转来转去,转到响午才爬上山顶,那时,元君早在山顶等候多时了。他枉费了一顿辛苦,也没捞着坐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人们给它取名“云木桥”。以后几经修复,改成了石桥,名字也改成了更富有诗意的“云步桥”。
。
历史上的哪些名人姓何?有什么事迹? 名人
何姓名人众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曾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征战,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功臣们。
何长工(1900—1987), 湖南省华容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湘赣边秋收起义,设计了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做改造地方武装王佐部队的工作,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32团, 1928年3月,奉毛泽东之命到广东韶关寻找朱德部队,迎接朱德、陈毅部队上山,参与主持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曾任红四军32团党代表,红五军第五纵队党代表,率部建立湘鄂边根据地,五纵队由近1000人发展到6000人。
1930年6月,红五纵队改编为红八军,任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
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政委。1931年12月任红五军团第13军政委。1933年秋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1934年1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参加过中央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九军团改称三十二军,任政委。
抗战时期,曾任清涧、米脂等五县警备司令员,延长、延川河防司令部司令员,担任保卫中央的任务。
1938年初,受命兴办军事教育,曾任抗大第5大队大队长、第一分校校长、总校副校长等职。
抗战胜利后,创办东北军政大学及4个分校,建立航空、工兵、坦克、医科等学校,培养数万名人才。
1947年,任东北局军工部长和军械部长,发展东北军工。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地质部副部长,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他为中国革命扛了一辈子“长工”。
何德全(1897—1983),开国中将,湖南省长沙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3军团第3师特务营营长,第3师第10团团长,军团特务团团长,红1军团第4师参谋长,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等职。
在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高虎脑战斗中,率1个营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主力转移。长征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随营学校校长,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独立旅参谋长兼鲁西军区参谋长,115师343旅参谋长等职。参与开辟鲁西根据地,参与指挥樊坝、朱庄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 曾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护路军司令员,松江干部学校校长,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何志远(1912-1992),开国少将,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解放军第25军副政委、政委,解放军第26军政委、山东省军区第二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德庆(1916—1993),开国少将,湖北省红安县人。曾任志愿军后勤分部部长,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后勤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辉燕(1913—1991),开国少将,湖北大悟县吕王龙田村何家上湾人。曾任解放军铁道兵军长,铁道兵参谋长,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铁道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能彬(1912—1989)开国少将,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人。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何柱成(1911—1974),开国少将,安徽省六安市狮子岗乡人。曾任济南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还有何正文、何廷一、何振亚、何维忠、何光宇、何克希、何济林、何运洪、何云峰、何家产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