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沟屯是一个小地方,因为“口音”问题,这地方变得很有名

河北承德市一个名叫滦平县的小县城,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在我国都毫不起眼,可是因为该地人群口音特殊,致使它成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地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滦平县群众的口音又会有何不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国有着5000年优秀的文化历史,在灿烂辉煌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下了深厚的文明内涵。无论是汉字还是汉语,都是华夏文明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然而有趣的是,我国汉字虽然得到了高度统一,但是各地区人民的口音却因为地域差异而各具特色,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说的正是口音的高度差异化。

从目前来看,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力度的加大,普通话普及程度也逐渐提高,年轻一代人群会说普通话的占比在75%左右,而老一辈人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说普通话,却仍能与说普通话者进行无障碍交流。不得不说,这表面上虽然是一种语言进化现象,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也是国家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表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全国人民铆足劲头准备建设新中国。可当时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同时在考虑一件事,即如何统一全国各地人民的口音,即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也要将口音划归到一个标准线上。此时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如果对口音规划出一定的标准,哪个地方的口音应该被当作是普通话呢?

这一重要的决策问题,落在了我国著名语言专家们的肩上,于是,一场史料翻阅兼实地考察的调研行动正式展开,语言专家们试图找到一种最适合做“普通话”的语言。在浩若烟海的史料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记载。据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县志载,在明朝初期时,由于战乱的原因,长城之外的滦平县居民,全部都被强迫迁至河北省保定市、北京房山一带,该县几乎成为了“无人区”,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近200年左右,导致当地传统方言土语失传。

转眼到了清朝初年,大批旗人进关之后,陆续迁至滦平县附近定居,这些王公大臣与八旗军队,几乎构成了滦平人的主体。人群的彻底变化,也令滦平县人民的口音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满族人受到当时“北京官话”的影响,令发音极其自然统一。据语言学家透露称,今天承德市滦平县的方言,几乎与北京话的音准相似,但是其特点是音准分明,在语调上也比北京方言更硬朗一些,尤其是在尾音部分,更显得直接、清晰、明确、干脆,是普通话语言评定中的首选方言。

1953年时,我国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河北省滦平县,对当地人民的语言进行语音录制采集。此次录制采集普通话的目标,主要是金沟屯镇金沟屯村,此地民众的口音尤为标准清晰。当然,该地区民众并非都是语音采集的目标,其中大部分的录制工作,还是由两位小学教师完成,他们分别是原金沟屯村第四完小小学教师白向民、以及原金沟屯中学教师石俊勇。这两位老师,在国家普通话的确定,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方面所做的贡献,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必须要持续推进的大工程。普通话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克服各地区人民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同时也能促进人类社会交往及商品的有效流通,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Hash:e079c0c36b8223263e79d94449936afcffca8e8b

声明:此文由 好美食配好厨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