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老街,串馨(洋县)

陕西法制网官方百家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这是一条经过岁月沉浮,历经世事变幻,带着厚重的沧桑感和历史感的老街。它的名字叫小西街。

记得小时候,每次进城,这条老街是必经之路。老街两边店铺林立,商品五花八门,有五金、农具、小吃、杂货、衣服、玩具等,琳琅满目。从前,每到逢年过节,父亲就带着我到县城,买新衣服以及办置年货。那时候的老街,很是热闹,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街上,父亲总是让我把他的衣服襟子拉紧,生怕把我在群人里弄丢了。

现在,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这座小县城不断向东西两边扩建。商业中心也随着转移到了东边。加之老街道路狭窄,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家乡的人进城也不走这里,笔者大概有已经有七八年没走过这条老街了。有天早上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过这条老街。从汉运司车站这里往北走,先搜索着小时候最爱吃的锅贴包的影子。远远望到,有个商铺外面摆了一个蒸包子的锅,锅里正摆着散发着诱人金黄色泽的包子,外面的皮煎的脆脆的,咬上一口那叫一个满足,不知道还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再往前走,有几家老中医馆,曾听大人们说,有个老中医的膏药可厉害,管你是什么跌打损伤还是腰肌劳损,保证药到病除。

虽然是早上7点,路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老人们背着孙子孙女的背包送他们去学校了。这时候,顺着路往东走,两边有几家面皮店冒着蒸汽。有几个年轻的妈妈们带着孩子在店里吃碗面皮菜豆腐,早起干活的农民、工人,在店里要一份面皮菜豆腐,吃饱后跟老板付了钱寒暄几句,就去上工了。说起面皮,一种洋县人怎么吃也吃不腻的特色美食,曾经有人说,假如你问一个在外的洋县人,最怀念家乡的哪道美食,那她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洋县面皮呀。我想,对于洋县人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碗面皮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碗。

再往东走到小西街与南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站在这个路口,一家临街两面开门的小店又勾起了笔者的回忆。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每年只有过年和开学前才有机会跟着父亲到城里。过年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在正月十五六在县城看社火了。父亲骑着他的加重自行车,让我坐在前面的横杠上,跟在社火游行队伍后面,带着我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看社火。为了让年幼的我看到社火,父亲把车子停在路边,让我站在自行车后座上,小小的我跟父亲,挤在人群里探着头,看着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在车上迎接全县人民的注视礼。看完了社火,肚子也饿了。每到这时,父亲就带我到十字 口这家的面皮店,给我买一碗面皮,让我坐着吃,他就在外面等我。等我吃完,再顺着这条老街回家。那是童年中,关于社火、关于县城最初的印象。小时候也不懂,那碗面皮是父亲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宁愿自己饿着,也要给年幼的女儿品尝一点生活里的“甜”的最深沉的父爱。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再往前走,发现有一些矮矮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四五层的楼房。这些“新”楼房跟老房子在一起,为老街增添了一些活力,倒也毫无“违和感”。

过了十字路口,顺着南街继续往北,路两边的商铺大都还没开门。有的商铺的招牌几经更迭,有的经过风雨的洗礼,显露出它的疲态。这条街是学生时代最爱和同学逛得地方了。这里的三乘书屋,是我知识的宝库,上中学时,常常跟几个同学相约着去看书,有时候看到连吃饭都忘了。路边还有好几家饰品店,约上闺蜜逛逛,买个喜欢的小玩意,也能高兴一整天,这条街承载着学生时代最单纯的小欢喜。再往北走就到了街心花园。犹记得,大学时期的暑假跟闺蜜三人坐在街心花园的小板凳上,边听歌,边分享彼此在大学生活、学习中的开心事和烦心事。那时候,年少的心,带着满腔赤诚,单纯的我们喊着友情大过天的口号,认为约定了,就能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好闺蜜。却不知道随着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约定好要一辈子做好朋友的人,也会在后来的岁月里渐行渐远。现在,也有好久没见过面了。

现在,岁月更迭,有幸从外地回到家乡工作,看着这条熟悉的老街,像是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心里总觉得像有一股暖流。坐在街心花园的石凳上,看着匆忙的过往行人,这条老街见证着这个小县城的变迁,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在物质不再匮乏,生活不再艰苦的现在,交通更加的便捷,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老街渐渐的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对笔者来说,即使岁月不断的变迁,我们也被岁月磨去了往日的棱角,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然而不变的是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热忱的爱和对父亲的感恩之心及对朋友的深切祝福。

作者/来源:鹮飞江南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Hash:d8f2694121aaebfaa5e13b2f54992dc531beff22

声明:此文由 陕西法制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