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藏”|西藏农牧民在宜居宜业环境中建设小康生活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帐号

海报拍摄:詹彦;海报制作:张宸、旦增努布

新华社拉萨5月10日电(记者 田金文)五月的拉萨市达东村绿意盎然。周末,不少游客前往乡村,感受山水如画的生态美景,品尝各类特色美食,参与乡韵十足的民俗活动,体验着传统村落的魅力。

近年来,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拉萨市达东村人均年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脱贫致富,并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海报拍摄:普布扎西、晋美多吉;海报制作:张宸、旦增努布

“小时候,村里只有坑坑洼洼的土路,房子也都是低矮潮湿的土坯房,从来没想到现在能发展成这样。”26岁的拉姆大学毕业后当了导游,“自从村里环境变好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如今的达东村,美丽风景变成了致富“钱景”。目前形成了“幸福林卡”“达东桃花会”“音乐嘉年华”“圣地温泉”“庄园遗址”等乡村旅游品牌,这些旅游品牌的实施,带动该村78名群众就业,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0万元。

但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于自然、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西藏经济水平低下,百姓的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西藏住房主要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几个城镇地区,总住房面积不足三十万平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不足三平方米。广大牧区以帐篷为主要居住方式。

孔雀河从科迦村旁静静流过(2020年10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和平解放后,旧西藏广大农奴得到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同时也分到了住房和帐篷,实现了从没有住房到有了自己的住房的历史性跨越。但当时广大翻身农奴的住房面积和住房条件仍属于低水平。

有1300年历史的拉萨市八廓街区域,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旧西藏留下来的283 大院,多数都是危旧房屋,低矮破旧,没有给排水等基本生活设施。政府从1978年开始改造老城区原有住房和环境设施,分批对原有住宅进行了改造,经过改造和修缮,使居住这里的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

八廓街一角(2018年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宝亢 摄

2011年,拉萨市将市区内的56座挂牌古建筑大院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拉萨市政府又对其中年久失修的古建大院开展了保护性修缮工作。经过系统的修缮保护,如今,拉萨市八廓街古建大院已重现昔日风采,极富民族特色。

鸟瞰拉萨八廓街(2019年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环境设施的改善又促进了八廓街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八廓街地区办商铺、开餐馆、卖服装、办旅店等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古建筑风貌与现代商业街完美相融,阳光下,市民和游客们在甜茶馆里,喝着甜茶,晒着太阳,悠闲惬意。

游人在达东村景区小溪边玩耍(2019年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汝峰 摄

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村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家的厕所是旱厕,没有门,上厕所很不方便。”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村民拉巴说,她家开家庭旅馆已经13年了,过去因为环境不好,来旅游的游客最多住一天就去县里住了,前年盖了新房,通了自来水,修了冲水厕所,生活大变样。

拉巴在新房内浇花(2020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金文 摄

“村里‘脏、乱、差’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干净卫生已成为常态。”科迦村党支部书记欧珠指着路边摆放的垃圾桶说,“现在村里没人随意丢弃垃圾,都会自觉扔进垃圾桶里。”

鸟瞰达东村景区(2019年 7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西藏新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达10余万户,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45%,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截至2020年底,西藏30%以上村庄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136个村庄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西藏人居环境的历史变化,反映的是西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主义制度给西藏经济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西藏人民享受上幸福生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焕说。

Hash:8e2454965ed7a227dd7fdc1962ebe6a90effef25

声明:此文由 新华社客户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