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走出一支“煎饼生产队”
10月,又是一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临朐县辛寨街道朱家峪村鲁农家庭农场,不时传来几声蝉鸣,为静谧的田野平添了几分情趣;广大农户手握镰刀正在忙碌着,一派喜悦的丰收场景。
“今年我们流转土地种了200多亩优质小米、薏米,每亩大概能产1000斤左右,一部分用于网上售卖,还有一部分用于加工煎饼。”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农场负责人曾永介绍,目前已带动本村及周边村30多家农户种植小米,发展广州、厦门等线下固定客户3000余人。
“山连山,坡连坡,巴掌地里种谷子”,曾是村里小米产业的真实写照。朱家峪村地处辛寨镇西南的大山腹地,共有270户、972口人,耕地1000亩,属于丘陵山区,但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素来有种植小米的传统。但长期以来,村里种植结构单一,地理位置的原因对接不上大市场,种出了小米换不来钱,朱家峪村的发展一直没有起色。
山里人最能吃苦。不躲懒,不惜力,为啥“老把式”还过着穷日子?这让2015年刚刚上任的80后村支书曾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村民大都种着家里零零散散的一亩三分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再加上投入不科学,年成好时也谈不上啥效益,更别提年成不好的时候了。”曾永一语道破村里发展的窘境。
2016年,曾永带着村委成员一起去了省农科院,三次对接杂粮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管延安教授,从管理技术、优质种子等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回来后,村里确立了“绿色、无公害”的高端小米种植发展路径,并成立了鲁农家庭农场。同时,引进小米、薏米、蜜薯等多个品种进行种植,经过多年的精心管护和栽培,600多亩的种植基地,可实现年产谷子20万斤,地瓜40万斤,薏米7万斤。
“除了村民手里的零散土地,当时村里还有70多亩的闲置土地,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种植产业化,首先得让土地流转起来。”曾永说。
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我担心把自家的地租出去以后,就没了收入来源。”贫困户高丰红的顾虑很有代表性。曾永得知后,决定给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支持,并对产出的粮食高于市场价10%来收购,这样就极大增加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现年60岁的贫困户、语言障碍者吕学同深有感触。“由于沟通不便,收入无门,去年他将2亩地流转到农场,平时还在农场打打零工,一年能收入12000元以上,已经彻底脱贫了。”曾永说,目前已经带动村里50多人在农场打工,大部分都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大大带动了村里的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产品质量,2018年,农场并在全县率先建立开通了可视农业系统,所有客户可以随时登陆农场网站, 从播种到浇水、锄草、施肥、收获,通过视频24小时实时观看监督,保证农场的绿色生态种植产品生产过程的公开、透明。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助农项目,2020年4月,农场注册“沂山谷道”商标,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中国绿色健康食品”标志。
疫情期间成立“煎饼生产队”,全程直播“摊煎饼”
走进“临朐县鲁农家庭农场煎饼生产队”车间,绿色的地面、雪白的墙壁一尘不染,几盘鏊子热气腾腾,一排农村妇女头戴纱网帽、脚穿红鞋套、脸戴防护口罩,手上戴着手套,熟练地上料、刮匀、揭饼、叠放。隔壁车间,几个同样“全副武装”的妇女在分拣、包装,还有一位妇女负责架起三脚架全程直播。蒸气伴随着阵阵煎饼清香,弥漫整个院落,让人垂涎欲滴。
农场的生意日渐火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村民逐渐忙碌的生活回归了常态,“村民都宅在家里不能外出,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曾永说。怎样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当看到自己农场生产的小米、薏米、地瓜时,他眼前一亮——摊煎饼。
“我们沂蒙人喜欢吃煎饼,但一家一户摊煎饼工艺不能统一,酸甜不等,卫生条件有待完善和提高,因而一直形不成规模和品牌。”曾永认为,煎饼也要做高端,因此他一开始就定位于“营养、保健、零食、高档”。
“当时我想方设法对接了一个某煎饼出口企业,重金购买了他们的配方,争取打造口感俱佳、耐储存、多种口味的煎饼。”经过论证,他于2月开始筹备,3月份便投资40多万购进8台煎饼机、3盘石磨、1台蒸车、2台封口机,并装修了更衣室、原料车间、加工车间、分拣车间、包装车间,开始招募人员,调试机器,进行试运营。
“除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措施,我们所用的小麦、大米、薏米、玉米等原料全部来自农场,先经过蒸车高温杀菌、蒸熟工序后,才进入石磨磨糊,所有工序流程中的用水,全部是桶装纯净水。”现场正在摊煎饼的高丰红介绍说。
在现场,记者看到,生产的煎饼细腻均匀,柔韧性强,一圈圈米轮清晰可见,似树木的年轮,中间五分之一面积“见花”,饼体薄如蝉翼,在直播镜头前更显得色相俱佳,来自广州、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客户不断通过直播平台下单。不一会的功夫直播间就聚集了300多个网友,仅半小时就成交3000多元。
此外,曾永还有自己的直播间。头戴解放帽、一身中山装、一条白色的毛巾搭在肩上,以七八十年代的橱柜、自行车、提包等道具做背景,曾永对自己的定位是“鲁农杂粮生产队队长”。“每天晚上8点开直播,推销一下我们的农副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认可临朐品牌。”曾永说。
试水“直播带货”,曾永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趟出了新的路子。鲁农家庭农场生产加 的煎饼在网上销量不断增加,目前解决了近20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煎饼生产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好多订单不敢承接。”曾永遇到了“快乐的烦恼”,他准备计划秋后再投资20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的车间,新上30盘鏊子,增加地瓜煎饼品种,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1000斤,增加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沂山谷道”煎饼成为临朐的又一特色名吃、靓丽名片。
背上煎饼去西藏,全程9000公里一路直播
煎饼的名声打出去了,可作为定位的旅游“代餐品”,储存能力如何?面对不同气候、不同环境能否做到不干裂、不涨袋?不安分的曾永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带上煎饼自驾去西藏,看看自己的煎饼能否经得住环境和时间的考验。
5月21日,曾永带上200斤煎饼,单人单车赶赴西藏,进行“代餐品”旅行,寻找推广亮点。“当时做了大量的攻略,先沿川藏线出发,途径西安、成都、西藏等多个省份和城市,气候不一,21天的旅途,全程9000公里,我们的煎饼无涨袋、不变干,1032米的沂山和5231米的唐古拉山,共同见证了临朐煎饼的品质、美味和纯真,可以说,我们的煎饼经受住了‘考验’。”曾永自豪地说。
而让他最难忘的是,在潍坊市对口支援的南木林县,曾永遇上了临朐的援藏干部,“当他们吃到家乡煎饼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家乡的味道让他们无限回味!”此情此景,周边藏民也深受感染。
“这次去西藏,我是全程直播的,一是我们的好山好水孕育了优良的农作物,想向更多的人宣传我们的农产品,二是也是想把我们临朐美食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朐、喜欢临朐。”曾永说,一路上得到了临朐老乡、户外团体、热心网友等两万多人的关注,光抖音就涨粉4000多人。
曾永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在村里成立了35人的“朱家峪村志愿服务队”,并组织志愿者在50亩荒山上栽种板栗,建立“志愿者公益林”。“下步,我们将依托志愿者团队继续把绿色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再流转土地500亩,新扩建农产品电商加工车间,利用农场绿色生态农产品资源,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当地、周边更多的人增收致富。”谈到未来发展规划,曾永信心满满。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许琛 报道)
Hash:92f196c92e18deab5902180f97912f3089dc00b0
声明:此文由 大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