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凤雏庞统落难的绵竹在哪里?

绵竹明珠塔

绵竹,四川德阳市下辖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背倚龙门山脉,幅员1245平方公里,辖2街道10镇,总人口50余万,市境东南接德阳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安州区接壤,西南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茂县高山相连,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十三五”多规合一试点城市、资源成熟型城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县,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工业强县示范县(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县。

绵竹历来是西川重镇,物产丰富、商贸发达、美食满街、物美价廉,多次入列四川十强县,人称“小成都”。绵竹年画、名酒剑南春蜚声中外,不过,绵竹最为世人所熟悉的是《三国志》《三国演义》中多次提到的绵竹关,庞统凤雏殒命绵竹关、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的故事世人皆知。

竹南诸葛双忠祠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五道伐蜀,魏军在邓艾率领下,偷渡阴平小道,袭击江油关,占领涪城(今绵阳市)后,诸葛瞻父子退守绵竹,《三国志·邓艾传》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诸葛瞻传》记载“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

在绵竹关,诸葛瞻父子战败,邓艾占据绵竹进逼雒城(今广汉),成都无险可守,后主刘禅请降,蜀汉灭亡!《三国志·姜维传》记载:“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

这里的绵竹,在成都正北方向,是丘陵平原交界之地,是进 成都平原的重要关口,貌似不像今天的绵竹,因为今天的绵竹在成都西北方向,挨着龙门山边缘,无险可守,也没有绵竹关遗址,那么,这个三国的绵竹在哪里呢?

绵竹城遗址碑

答案交给了我们的考古工作者,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德阳市市中区(今旌阳区)黄许镇以北发现土将台遗址,发现大量的汉砖、陶片,还有石磨、五铢钱、货泉、值百五铢、箭簇等两汉三国时期的物品、钱币和民居生活痕迹,1997年在黄许镇与袁家镇交界处,村民发现了一块刻有铭文“绵竹城”字样的汉代城墙砖,其后,当地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砂等过程中多次发现了“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2004年,文物考古部门对土将台遗址周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初步估计城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发现城北城墙大致呈东西走向,现存高度为1.5—1.7米,试掘出的城墙宽约20.7米;南城墙位于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一线上,勘探中发现夯土遗迹,宽约30米以上,结合史料记载,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遗址。

绵竹城砖绵竹城砖

绵竹故城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中心海拔约534米,周围分布有许多与其联系密切的汉晋时期文物遗迹,如上庸长阙仙女洞崖墓群和锦屏村崖墓群等。黄许镇绵竹城遗址正是西汉至北周时期古绵竹县城所在地。

土将台绵竹城砖拓片

绵竹关,三国名关之一,隶属于绵竹县,在鹿头山上,今天属于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绵竹关控扼川陕古道,而且地势雄峻,易守难攻。

鹿头山,东麓纳罗江城而抵纹江,西麓触绵远河与绵竹故城(鹿头山西十里的绵远河西岸,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土将台一带)隔水相望,罗纹江水蟠于东,绵远河西绕,独特的区位使它成为蜀郡北部的“门户”、川西著名的古战场。

南北朝隋唐置鹿头关;五代时,移鹿头关戍于绵江(今绵远河)西岸,另置白马关于鹿头山。因此,今天人们熟知的 马关,就是原先的鹿头关。

庞统祠墓

白马关上现存有庞统祠,庞统祠西北300米处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宽10米、长30余米的平台,《罗江县志》称为“诸葛将台”,应该就是当年诸葛瞻扼守绵竹关的指挥部所在地。可惜诸葛瞻将略不足,不善用兵,本应凭险固守,等待姜维大军回援,以便前后夹击孤军深入的邓艾,却气盛易怒,死拼硬打,结果战败不过,诸葛瞻父子宁死不屈,拼死守卫家乡的壮举感动了蜀人,绵竹人民建了双忠祠以示纪念!

魂壮绵竹关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绵竹县,治地在黄许镇(即绵竹古城遗址,今属旌阳区),属广汉郡。因其地滨绵水两岸,多竹,乃命名绵竹。

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领益州,将州治迁于绵竹。兴平元年(194年),因绵竹城火灾,刘焉将州治迁到成都,即古绵竹曾经做过四川省会(益州州治)。

蜀汉末年,绵竹古县城遭兵焚,分绵竹县置阳泉县(今旌阳区孝泉镇)、晋熙县(今绵竹市剑南街道),属广汉郡。

西晋初,废阳泉县入绵竹县。后复置阳泉县。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绵竹县改属新都郡。郡废,还属广汉郡。

东晋废除古绵竹县。 隆安二年(398年),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

南朝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废晋熙郡,置南新巴郡。

梁天监元年(502年),复置晋熙郡,领南武都、苌阳,属潼州。

北周静帝二年(580年),徙晋熙郡治阳泉县,废晋熙县入阳泉县。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晋熙郡,阳泉县属蜀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阳泉县为孝水县。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街道,属蜀郡。此后,县名再无更改。

东晋晋安帝时设立的晋熙郡,郡治晋熙县,位置即今绵竹市。唐《通典》卷一百七十六·州郡六记载:“绵竹(即唐代绵竹),汉旧县。故城(即汉绵竹)在今县东。又旧置晋熙郡。”晋熙郡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为安置秦州流民划立,《宋书·州郡志》记载:“晋熙太守,秦州流民,晋安帝立。领县二,户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晋熙令,晋安帝立;苌阳令,晋安帝立。” 关于绵竹县的复立,《隋书·地理志》记载:“绵竹(即隋代绵竹)旧置晋熙郡及苌阳、南武都二县。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孝水,大业二年改曰绵竹。有冶官。有绵水。有鹿堂山。”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记载:“绵竹县。汉县,属广汉郡。隋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改为晋熙县,十八年改为孝水县,以境有姜诗泉也。大业二年改为绵竹县。”

西汉初年设立的绵竹县历经数百年延续至隋初,又在隋代将“绵竹县”名先后转给雒县和孝水县,后复名绵竹县并迁移至晋熙县,并延续至今发展为绵竹市。

古绵竹在汉晋时期是成都平原的北大门,依鹿头山建有险峻的绵竹关,构成了蜀郡的北部防御屏障,东汉晚期至三国期间发生的很多政治、军事事件都与它有重要关系,尤其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这里的绵竹古城指的的古代的县城,但古代的县管辖地区极广,今天的绵竹市、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绵阳安州区部分的地方都属于古绵竹县,所以,古绵竹城与今天的绵竹市区其实在古代都属于绵竹县,绵竹之名也有两千年历史,今天的绵竹虽然县城所在地发生了迁移,但是绵竹的历史没有改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实至名归。

Hash:571687f6aab6f4bd29142b24f0afd68fa9e19fb7

声明:此文由 龙腾迷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