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记忆」钻石路以前的模样,你还记得吗?
▲连接厂区与新华西路的钻石路。 记者 张威 摄
▲秋天,银杏夹道的钻石路(资料图)。 记者 张威 摄
路名:钻石路
规格:长810米,宽12-18米
位置:位于荷塘区,始于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交汇茨菇塘路,终于新华西路
改造时间:2011年8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
5月21日,连绵细雨,株洲的初夏依然温柔。从中心广场出发,沿着新华西路往东数里,遇一丁字路口而左转,这里有一条株洲人耳熟能详的钻石路。
早餐店、小餐馆、小超市、理发店……一应俱全,各类以“钻石”命名的店面在道路两旁依次铺开,这条路与周边百姓息息相关共处了半个世纪。
“从进厂到离厂,一走就是十年。它没变样,我们都老了。”陶良超,42岁,原601厂职工,大学毕业来株工作十余年,钻石路是他走过最多的一条路,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条路。“我走过许许多多的路,但走得最多、最轻松又最难忘的,还是这条通向601厂的钻石路。”
“钻石”的由来
从新华西路转入,近800米长的钻石路尽头,就是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不过,跟陶良超一样,大多株洲人仍然亲切地唤它的老名“601”。
1954年3月,随着开山炮一声巨响,推土机齐声轰鸣,满是山包的走马塘被炸出了缺口,这里,将屹立起共和国第一个硬质合金厂。经过几代建设者的艰苦开拓,原来的乱石山岗和荒草野塘彻底变了模样,高大的厂房、连排的宿舍、热闹的小区相继建成,还开辟出一条笔直的钻石路。
从黄泥路到柏油路,钻石路不仅记录了开拓者们的青春,同时见证了我国第一批硬质合金的诞生。
“听师傅说,当年我们厂的合金产品誉满全球,所以这条路就用产品的名字‘钻石’命名。”说起601,陶良超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作为应届大学生的他被招聘至此,对厂门口这条路为何冠以“钻石”之名有过同样的好奇。
1999年,601厂的“钻石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钻石牌”硬质合金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因为“钻石牌”,601厂的职工都自豪地称自己为“钻石人”。
工人的厂路,百姓的常路
“五毛一支的601冰棒、二块一张的601游泳票、五块一天的溜冰场,还有臭豆腐、刮凉粉……满满都是幸福的回忆。”许京靓,35岁,在钻石路居住近30年,在钻石路上几乎可以找到他童年时光的全部记忆。
601的老职工说,钻石路上有厂里的医院、学校、招待所、俱乐部和电影院,生活所需一应俱全,相当于一座城中城。和许京靓家一样,大批职工围绕601厂区安家落 户,形成了以钻石路为中轴,罗家冲、红卫村、永红村、钻石新村为片区的大型生活区。
人气鼎盛的生活区,带动了钻石路的繁荣。潘姨,二十多年前就在钻石路上经营着这家理发店,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她已年近花甲。
“再怎么剪,也剪不完越来越多的白头发。”潘姨靠着这家店,供完孩子上大学,又看着孩子成家立业。二十多年过去,她的手法依旧娴熟,老顾客登门不断,“以前很多在这里理发的小孩子,现在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理发了。”
2002年以后,工厂细分业务,成立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设在河西,不少老顾客也随之搬了家。“尽管快二十年了,但是还有人专门从河西开车过来,就为了找我理发。”潘姨说。
在记忆中慢慢改变
半个世纪过去,钻石路依然车水马龙。路旁的老苏式红砖房,在夏季墨绿的银杏树点缀下,显得颇为动人。
在许京靓的印象中,从小到现在,钻石路的变化就一直没停过。在2011年,这条路完成提质改造,同时道路两旁银杏落根。“当时有说要把钻石路旁的老房子拆了,最后又没有拆。”在近年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中,现在路旁两侧的老房子已经披上新的外墙。
但他也只能回忆到这里,在钻石路每天潜移默化的变化中,他有时也失去了对于变化的新鲜感。
倒闭、开业、易主,钻石路上的主旋律。钻石路曾经主打合金销售,现在却成了美食老饕的打卡地,随着越来越多的餐饮店选择此地,渐渐地,这条路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美食街”。
此后的几年里,钻石路开的店越来越单调,除了几家药店以外,几乎清一色的餐饮店,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新店老店都在前仆后继,而且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他们不再拘泥于一间小店铺,而且店内的装修也变得越来越好。久而久之,这条路也成了大家解决夜生活的一个地方。
“样子没变,只是那些记忆中的小吃都不见了。”如今,许京靓时常会带着孩子来老屋转转,钻石路沿街商铺百余家,从最初“满街合金店”变化成热闹“美食街”,它在随着社会的不同需求而更迭不断。
入夜后,钻石路边的各类大排档一字排开,煎炒煮炸,碰杯聊天,白天的忙碌化作市井烟火。这是百姓嘴上心间的生活滋味。
手记
下午5时,站在钻石路与茨菇塘路十字路口,红绿灯闪烁,车队长龙、过街行人有序通过。去年,新华桥进入拆除重建工作,新华西路暂时借道钻石路,这条老路再次肩负起交通要道的重任。
道路“堵点”被形象比喻为城市“痛点”。局部的堵点改善,如果没有其他道路和后续管理的配合,很难有效发挥作用。
这些年,我市对近百条道路实施提质改造,让人车各行其道,让行路环境更舒适。一些昔日的断头路被打通,方便了市民,也让城市路网更加循环。
城市治堵是一场系统工程,需要建设、管理各方面补齐短板,也需要探索更多的手段。例如新华桥拆除重建,正是以较小的代价为城市“活血通脉”。而这种微改造的结果, 增强了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株洲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Hash:2079cc0005bb3dd949f2a829be0ce0509be2cd65
声明:此文由 湖南24小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