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街:昔日的“衙门口”

九派新闻官方帐号

衙前街

许州府衙

核心提示

说起府衙,很多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陌生是因为现实中的府衙如今都成了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市区的曹丞相府旁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旅游景点——许州府衙,而许州府衙前面的衙前街即是昔日的“衙门口”。这里见证了许昌的诸多大事。

10月11日,记者来到衙前街,探访这条老街的过往。□ 记者 张铮

■ 衙前街因许州府衙而得名

许州府衙是许昌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但它总是大门紧闭,很少开放,无形中产生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衙前街,看到记忆中那条窄窄的街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有着古风古韵的街道。

“我是这条街上的老住户,对这条街有很深的感情。”今年80多岁的刘文生说,衙前街因许州府衙而得名。要探寻许州府衙的历史,就得先了解许州的历史。

许州所在地正是“许国”的故地,这也是“许州”的由来。据史料记载:许州最早出现于北周大定元年,治所在长社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颍川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为许州,辖境相当今河南许昌、漯河舞钢鄢陵扶沟临颍舞阳郾城长葛等市县地,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升为颍昌府,金改为许州,明长社县入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许州直隶州,1913年改为许昌县

许州府衙位于原州城中轴线北端,为清代许州府、直隶州官署旧址,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知州韩得文在汉、唐至明代官署旧址上始创。据《许州县志(民国二十二年)》记载:原南北长八十丈,东西宽二十二丈,坐北朝南。

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仪门、大堂中和堂(二堂)、梅花堂(三堂)、喜雨堂(后庭),均为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对于研究清代官署文化、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后来,世事变迁,原来规模宏大的许州府衙,现仅存三堂和后庭两座建筑了。

三堂整座建筑威严大气,细节设计精巧。单单是墀头部分,就镶嵌有梅花鹿砖雕,象征福禄寿喜。周边装饰的花草纹样造型优美, 意吉祥。另外,雀替和横额彩绘也很精彩。

■ 见证许昌厚重的历史底蕴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言,建筑从最早时代起有两个目的,一方面纯粹是功利主义,御寒暑、避风雨;另一方面是政治性的,借沉沉巨石表达出荣耀,给人想象。

明、清两代衙署,受北京故宫以及历代衙署建筑承传,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许州府衙亦然,它身上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权威的精神。

在这座府衙里,发生了许州地方官治理许州的故事。《许昌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知州汪潜对护城河排浚。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知州刚柱重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知州润芳浚。”及至民国时期,已是:“池深一丈二尺,阔二十丈三尺”(1933年《许昌县志》)的规模。

中国成立后,许昌专署、许昌县人民政府等皆在此。2001年,许州府衙遗址被核定公布为许昌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许昌市在许州府衙遗址上按照明清衙门建筑样式进行整修、恢复,开发建设魏武帝广场和曹丞相府,并于2007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古建筑专家的验收。

经过全面修缮的三堂和后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许州府衙的历史文化信息,并成为许昌的一处文化旅游景点,对研究清代官署建筑规模、形制有着重要价值。

2009年6月1日,魏武帝广场和曹丞相府正式开门迎客。宽衣博带、腰挎宝剑、巍然耸立的曹操塑像,目光炯炯,凝视远方。曹操塑像后面便是许州府衙,东侧是拔地而起的曹丞相府。曹丞相府是新建的,许州府衙则是老的,一新一老,搭配自然,相得益彰。

■ 街头那个阳春面馆谁还记得?

说起阳春面,很多人会想到江南地区。的确,阳春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不过,以前衙前街的那家阳春面馆给很多老许昌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以前在市二中上学,晚自习下课后总是和同学们来这里吃阳春面。”谈到对衙前街的记忆,市民周燕说,30年前她在市二中上学时,衙前街还是一条又窄又旧的街道,街道两边都是民房,其中就有一家阳春面馆。

和周燕有着相同记忆的市民还不少。20世纪80年代,许昌的餐饮业并不发达,街头的小饭馆也不多,这家阳春面馆就留在了不少人的记忆里。“我记得那家面馆的老板是一位老奶奶。她总是很亲切地和食客打招呼。”今年

50多岁的市民李新发,提起这家阳春面馆有说不完的话。

如今,这家面馆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卖热干面的小饭店。

说起阳春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相传清乾隆二十七年阳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避开了文武百官,带着大臣汪廷珍在城内到处转悠,来到一个面摊旁坐下来,要弄点儿吃的,一会儿看到摊小二端上一碗面条,根根利利爽爽,淡酱色面汤清澈见底,汤上浮着大大小小的金色油花和翠绿色碎 花,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乾隆皇帝连吃两碗后,突然问这面叫什么名字。摊小二说:“告诉六角(楚州方言,“汝阁下”的意思),我们没给它起名字。”乾隆皇帝沉思片刻,说:“淮安是漕运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税银很多,贡献很大。现在正是阳春三月,这个面就叫‘阳春面’(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税就像春天万物生长一样生机勃勃,又像这面条一样连绵不断)。”汪廷珍听后赶紧叫人拿来笔墨纸砚,请乾隆皇帝赐名“阳春面”。

一碗排列整齐的面条,四周漂着零星油花与青绿葱花,仿佛透出一丝田野绿色的春意、一份清香。或许,这就是人们对老街的记忆。不管老街怎么变,想起它才能找到回家的感觉。

【来源:许昌晨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Hash:528dfab461f48a9869478515fd002165b1ea0640

声明:此文由 九派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