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发文重点开展这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规划|详情

大河报社,财经领域创作者

大河财立方消息安阳乡村振兴如何实施?日前,安阳市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加快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重点开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为安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产业支撑。

《实施意见》对安阳未来几年的乡村振兴计划进行了详细规划。《实施意见》指出,2020年,安阳全市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品牌1~2个,培育农业电商企业 30 家;到2022年,将打造3~5个主题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农业电商企业60家;到2025年,安阳全市打造10个主题乡村旅游品牌,培育农业电商企业120家等目标。

为实现这些目标,《实施意见》围绕加快推进优质粮油产业、优质果蔬产业、中药材产业、优质草畜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七大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文如下: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大力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切实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据各地乡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制定规划方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督促落实,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

——绿色引领,持续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提高乡村区域特色产业质量效益。

——科学规划,合力推进。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结构,形成县、乡、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发展格局。加强统筹指导,建立协作机制,发改、财政、质监、科技、金融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规划

规划期为2019—2025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9—2020年,为起步阶段。围绕各县(市、区)农业资源,重点开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7个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第二阶段2021—2023年,为实施阶段。通过2—3年发展,到2023年全市每个县(市、区)建成1—2个产业特色明显、区域布局合理、龙头带动有力、融合发展深入、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区域特色产业示范区。

第三阶段2024—2025年,为提升阶段。通过进一步扩大提升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到2025年全市每个县(市、区)建成3—5个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9—2020年

——优质粮油产业。滑县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优质专用小麦分别发展到28万亩、30万亩、35万亩和18万亩;林州市殷都区区域优质谷子面积发展到8.2万亩,优质专用红薯面积达到10.8万亩;内黄县、滑县等部分乡镇优质花生发展到9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9万亩。

——优质果蔬产业。内黄县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2.7万亩,总产205万吨;八里营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梨园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内黄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优质中药材产业。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其中菊花1万亩;汤阴县伏道镇、宜沟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优质草畜产业。以内黄县亳城乡、殷都区伦掌镇区域为主的肉牛存栏发展到2万头;以内黄县梁庄镇、汤阴县任固镇、殷都区许家沟区域为主的肉羊存栏发展到31万只;以汤阴韩庄镇、滑县万古镇区域为主的高产奶牛存栏发展到1.5万头。

——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2%,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

——乡村旅游产业。全市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品牌1—2个。

——乡村物流产业。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 30 家。

2.中期目标。2021—2023年

——优质粮油产业。滑县、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29万亩、32万亩、40万亩和20万亩;林州市、殷都区区 优质谷子面积稳定在9.5万亩左右,优质专用红薯面积发展到12万亩左右;内黄县、滑县优质花生产业发展到10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12万亩。

——优质果蔬产业。内黄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226万吨;八里营甜瓜种植面积发展到2.2万亩;梨园西红柿种植区面积达到3万亩;内黄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

——优质中药材产业。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其中菊花2万亩;汤阴县伏道镇、宜沟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优质草畜产业。以内黄县亳城乡、殷都区伦掌镇区域为主的肉牛存栏发展到2.5万头;以内黄县梁庄镇、汤阴县任固镇、殷都区许家沟区域为主的肉羊存栏发展到32万只;以汤阴韩庄镇、滑县万古镇区域为主的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6万头。

——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4%,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2。

——乡村旅游产业。全市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品牌3—5个。

——乡村物流产业。到2023年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60家。

3.远期目标,2024—2025年

——优质粮油产业。滑县、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30万亩、34万亩、42万亩和22万亩;林州市、殷都区区域优质谷子面积发展到11万亩,优质专用红薯面积达到14万亩;内黄县、滑县优质花生产业发展到11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15万亩。

——优质果蔬产业。内黄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5万亩、总产240万吨;八里营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梨园西红柿种植区面积达到5万亩;内黄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

——优质中药材产业。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菊花3万亩。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优质草畜产业。以内黄县亳城乡、殷都区伦掌镇区域为主的肉牛存栏发展到3万头。以内黄县梁庄镇、汤阴县任固镇、殷都区许家沟区域为主的肉羊存栏发展到33万只。以汤阴韩庄镇、滑县万古镇区域为主的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7万头。

——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6%,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4。

——乡村旅游产业。全市力争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品牌10个。

——乡村物流产业。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120家。

三、重点任务

坚持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着力加快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我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优质粮油产业发展。一是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以滑县、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等高标准粮田区为重点,建立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构建“引、繁、种、管、收、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集中连片种植,依托粮食加工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重点建设滑县白道口、安阳县瓦店乡、汤阴县菜园镇、内黄县张龙乡等单品种片区,提高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与优质麦基地对接,优先构建小麦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到2020年,该区域优质专用小麦分别发展到28万亩、30万亩、35万亩和18万亩,到2023年分别稳定在29万亩、32万亩、40万亩和20万亩。到2025年,该区域优质专用小麦分别发展到30万亩、34万亩、42万亩和22万亩。二是推进特色杂粮产业发展。在西部林 市东姚、河顺、横水、茶店、原康、任村、东岗和殷都区洪河屯、磊口、伦掌、都里等丘陵低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产谷子、优质专用红薯等特色耐旱粮食作物。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广豫谷系列新品种,加快林州市东姚、河顺有机小米、殷都区都里富硒小米等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优质小米品牌。到2020年该区域优质谷子面积发展到8.2万亩,到2023该区域优质谷子面积力争稳定在9.5万亩左右,到2025年该区域优质谷子面积发展到11万亩。大力发展高淀粉型、烤食型、鲜食型、水果型等优质专用红薯品种,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红薯产业发展。到2020年该区域优质专用红薯面积达到10.8万亩,到2023年优质专用红薯面积力争发展到12万亩左右。到2025年该区域优质专用红薯面积达到14万亩。三是推进优质花生产业发展。以内黄县城关镇、马上乡等乡镇和滑县慈周寨镇、枣村乡、白道口镇、四间房镇等乡镇,大力开展花生高产示范创建和花生绿色种植生产,积极推进花生全程机械化,建立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内黄县后河镇和滑县西南部、东北部地区,创建高油酸花生生产示范基地,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在内黄县城关镇、滑县西南部,建立中大果花生种植区,推广中大果花生新品种。在滑县东北部枣村乡、白道口镇地区,建立小果花生种植基地,推广小果花生新品种。围绕我市大型花生油脂加工企业,大力推进花生油、花生酱等精深加工,推动花生产业延链增值。到2020年,该区域优质花生面积发展到9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9万亩。到2023年,该区域优质花生产业发展到10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12万亩。到2025年,该区域优质花生产业发展到11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15万亩。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林州市政府、安阳县政府、滑县政府、内黄县政府、汤阴县政府、殷都区政府。

(二)加快推进优质果蔬产业发展。一是推进温棚瓜菜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内黄县温棚瓜菜老旧设施改造,鼓励发展新型钢架大棚和新型日光温室,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和设施瓜菜种植新技术、新模式,依托内黄县已有的技术推广平台、果蔬交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电商服务平台等,推进亳城乡、东庄镇“早春+秋延大棚西红柿”,马上乡、张龙乡“早春大棚甜瓜+秋延菜椒”,高堤乡“早春大棚菜西瓜+秋延辣椒”,梁庄镇“温室黄瓜套种苦瓜”,井店镇“早春大棚黄瓜+越冬蒜苗”,城关镇、中召乡“早春小弓棚西瓜+夏秋露地菜”等六大温棚瓜菜产业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设施蔬菜由现在面积20.7万亩、总产193万吨、产值34.7亿元发展到面积22.7万亩总产205万吨、产值、36.8亿元;到2023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 总产226万吨、产值40.5亿元;到2025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5万亩、总产240万吨、产值43亿元。二是推进八里营甜瓜产业发展。以八里营南北苑村等14个行政村为中心,大力推广“大棚早春茬香瓜+夏秋茬香瓜+秋冬茬蔬菜(菠菜、油麦菜、黄瓜等)”种植模式,示范推广高垄栽培、多膜覆盖、高温闷棚、肥水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围绕八里营瓜菜交易市场,做大做强订单农业,加大网络销售力度,搞好“八里乡”甜瓜品牌宣传。到2020年,以八里营甜瓜基地为核心,在现有1.8万亩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稳定发展到2万亩;到2023年,辐射带动发展到2.2万亩;到2025年,辐射带动发展到2.5万亩。三是推进梨园西红柿产业发展。依托安阳县韩陵镇西红柿优势种植区和品牌优势,在安阳县韩陵镇梨北线两侧的梨园村、西目村、王宁后街等村,集中发展西红柿产业。到2020年,该区域西红柿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到2023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到2025年,全县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四是推进六村尖椒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内黄县六村乡全省尖椒优势种植区和国家尖椒标准化示范区的品牌优势,依托辣椒加工企业和尖椒批发交易市场,大力推进麦椒套、蒜椒套等尖椒种植新模式,辐射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延长辣椒产业链条,推动辣椒产业发展。到2020年,辐射带动全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到2023年,辐射带动全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到2025年,辐射带动全县尖椒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内黄县政府、滑县政府、安阳县政府。

(三)加快推进优质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推进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在林州西部深山区,重点种植党参柴胡、连翘、冬凌草、丹参、黄芩等中药材。在林州西南深山区,重点种植菊花、山楂、党参、柴胡、黄芩、冬凌草等中药材。在林州南部深山区,重点种植远志、冬凌草、柴胡、山楂、杜仲、黄柏等中药材种植。在林州东部丘陵区,重点种植菊花、远志、五加皮、皂刺等中药材。在林州北部浅山区,重点发展冬凌草、柴胡、黄芩、远志等中药材。在林州中部盆地区,重点种植桑树、山楂、丹参、等中药材种植。到2020年,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其中菊花1万亩。到2023年,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其中菊花2万亩。到2025年,林州山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菊花3万亩。二是推进艾草产业发展。在汤阴县伏道镇小屯村、司马村、东吴村、候庄村、东关村、南阳村以及宜沟等周边乡镇村庄重点发展艾草产业,搞好十大艾草种植产业基地规划,大力推进艾草种植、艾绒原材料加工、生物提取、艾草养生、艾草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打造集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游特色小镇”。到2020年,该区域艾草种植面 由现在的1.5万亩发展到2万亩,实现户均一亩艾草田,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到2023年,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到2025年,艾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广体旅局,林州市政府、汤阴县政府。

(四)加快推进优质草畜产业发展。一是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以内黄县亳城乡、殷都区伦掌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到2020年该区域肉牛存栏发展到2万头,到2023年肉牛存栏发展到2.5万头,到2025年肉牛存栏达到3万头。二是推进肉羊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优质肉羊养殖,围绕内黄县梁庄镇、汤阴县任固镇、殷都区许家沟现有的肉羊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重点建设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大力推广杜寒羊、杜湖羊等肉羊育肥养殖,带动全市肉羊产业发展。到2020年该区域肉羊存栏发展到31万只,到2023年存栏达到32万只,到2025年存栏达到33万只。三是推进绿色奶业发展。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以汤阴韩庄镇、滑县万古镇为基地,依托当地生态示范奶牛养殖公司,带动周边乡村大力发展荷斯坦奶牛养殖,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质量,支持现有畜牧场升级改造,加快奶业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该区域高产奶牛存栏发展到1.5万头,到2023年存栏达到1.6万头,到2025年该基地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7万头。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滑县政府、内黄县政府、汤阴县政府、殷都区政府。

(五)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面品、禽肉、油料、果蔬、食用菌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面品加工以安阳县、汤阴县、滑县面品产业化集群为重点,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专用面粉和主食产品、休闲食品、营养食品。禽肉加工以滑县、汤阴县家禽产业化集群为重点,建立绿色家禽养殖基地,发展禽类屠宰、精细分割、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和传统熟食制品,开发航空、高铁等专用食品。油料加工以内黄县油料产业集群为重点,建立优质花生、大豆原料基地,发展花生酱、鱼皮花生、花生饮料、即食腐竹等休闲食品和餐饮食品佐料、调味品。果蔬制品以内黄县、滑县大型果蔬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果蔬种植基地,打造果蔬产业集群,发展鲜果浆、果蔬粉、果蔬饮料、果蔬制品等花色果蔬产品。食用菌以汤阴县、殷都区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为主,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打造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开发食用菌酱菜类、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到2020年,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2%,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到2023年,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4%,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2。到2025年,全市精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比例达到26%,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4。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滑县政府、安阳县政府、内黄县政府、汤阴县政府、殷都区政府。

(六)加快 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坚持以旅助农、城乡互动,围绕林州市西部太行山区,内黄县豆公、后河,汤阴县韩庄、殷都区北蒙、龙安区善应等部分乡镇,结合全市8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多元功能,积极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推进农业采摘、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乡村美食、农家体验、科普教育、民俗展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让农业服务于乡村旅游业,让乡村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该区域农民增收致富。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不断加大农业与信息、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加工的相互交叉融合,打造一批主题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打响乡村旅游的安阳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到2020年,全市打造主题乡村旅游品牌1—2个;到2022年,全市打造3—5个主题乡村旅游品牌;到2025年,全市打造10个主题乡村旅游品牌。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体旅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七)加快推进乡村物流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推进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增强乡镇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和农产品产地集配功能,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绿色安全物流体系。要加大内黄县、汤阴县、安阳县、龙安区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农副产品检验检测、冷链储存运输及线上线下一体化配送的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物流服务保障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电商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开展“农民+公司+电商平台”销售服务,提高农民参与电商经营的能力。到 2020 年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 30 家,到2022年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60家,到2025年全市培育农业电商企业120家。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切实把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纳入本地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广体旅、科技、市场监管、商务、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筹部署、统筹落实、统筹考核。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推进主体责任,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准确把握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发展规律,协调落实政策措施,合理推进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

(二)强化政策支持。要加大对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搭建企农、银农、科农对接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机制。要落实用地政策,保障设施 农业、畜禽养殖、规模化粮食生产用地,努力解决仓储物流、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发展用地。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和撬动民间资本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创新信贷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加大对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扶持力度。拓宽农业综合保险试点,提高保险业服务乡村区域特色产业的能力与范畴。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规模经营方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安阳市中心支行。

(三)强化质量兴农。要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等标准,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要开展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实现农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推动质量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绿色原料、绿色工厂、绿色流通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加工的循环、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强化品牌培育。要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启动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稳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要推动农产品品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品牌创建保障机制,培育壮大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安阳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育种体系,加快新一轮绿色品种更新换代。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科技人员包千村”专家服务活动,集成推广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要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提升区域特色产业智能化水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转化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科学院、市农业农村局。

(六)强化考核奖补。建立健全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考核奖补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将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奖评内容。强化资金奖补力度,各县(市、区)拿出一定数量的奖补资金支持乡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市政府根据各县(市、区)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重点用于完成设施瓜菜、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重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任务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获得农业农村部门认证的“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奖补。对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每个奖补10万元、对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每个奖补3万元,对获得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称号的每个奖补5万元。对获得农业农村部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 机农产品,每个分别奖补5000元、3万元和5万元,对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每个奖补10万元,所需资金由市县分担。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农业农村局。

(七)强化宣传带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宣传报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格局。要培养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确保全市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农业农村局。

附件:安阳市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靳磊市长

副组长:刘建发 副市长

成 员:王建军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奇才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 延 市科技局局长

彭水岩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王现波 市财政局局长

宁红亮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朱丽英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刘 健 市商务局局长

薛文明 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

马红宾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孙建国 市金融工作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朱丽英兼任办公室主任。

责编: 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End

Hash:330bfa216a4d9f13d046b30e2908340e384142af

声明:此文由 大河财立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