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莱州湾畔,就是我的姥姥家

作家,本地资讯创作者

我的姥姥姓施,老家在莱州湾畔的三山岛村,沿海人家。

姥姥在姊妹七人中排行老大。听姥姥说,她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赶车,去稍远一点的水井拉水,再回海边走街串巷,把水卖给需要的人家。

姥姥出生在1936年,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姥姥从小没上过学,但她识字。姥姥是建国后参加夜校学了一部分字,我姥爷又教了她一部分字。

我的姥爷家境殷实,又因为是家里的独子,所以舍得花钱上过两年学。姥姥在16岁的时候就嫁到了姥爷家。姥爷家有一台座钟,姥爷和我说,他小的时候,这台座钟就有了,当初日寇来村里扫荡,还进家从座钟上抢走了一张照片。

姥姥结婚后在生产队种地,农闲时也编篓子,各式各样的“莱州草编”名不虚传。我的姥爷出海打鱼。因为当时汽车少,姥爷三十几岁的时候,还结伴从当时的福山县步行回家。顺着老烟潍公路,走整整一夜。

我的姥姥一生勤劳朴实,她一共生养了五个孩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含辛茹苦把当时的两个孩子拉扯大。后来,姥姥被大队推荐进了公社农具厂。在农具厂中午不能回家,而三姨当时尚在襁褓中。看着在家没人照料的三姨天天哭闹,姥姥最后毅然舍弃了当时令人向往的工人身份。继续回到了村里种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姥姥家的生活水平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姥姥家的主食就不再是玉米饼子了,而是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姥爷天天出海打鱼,家里的饭桌上总少不了海物,几个孩子在海鲜美味下也都茁壮成长。比如莱州大对虾,姥爷说当时一大筐一大筐的,村里人并不稀罕。而如今,莱州大对虾已经跻身“莱州四大鲜”之一,市面上动辄卖到百余元一斤。

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我亲自经历的,而是长辈告诉的。我依稀开始记事,是从五姨结婚开始的——那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色的桑塔纳轿车开到姥姥家大门口……从那时起,姥姥家的日常里,便开始有了我的足迹。

在我的童年记忆当中,姥姥家还有一个南院子。南院子里有一个池塘,手压井旁边的水池子通过地下管连着池塘,往水池里倒水,水就流到了池塘。姥姥在池塘里养了一群鸭子。

姥姥养的鸭子一身黑绿色的羽毛油光发亮,鸭子的嘴很扁很长,在它们的嘴尖上有两个孔,可能是它们的鼻子吧。它们有时“嘎嘎”叫几声,多数时间是在水上,两只脚不停地划水。隔三差五的,池塘旁的草丛里总有青色的鸭蛋。姥姥捡回来放在小缸里,腌咸鸭蛋。要一个月的时间,蛋黄流油,特别好吃。后来姥爷的木船也被运到了这里,这里便成了我儿时的乐园。在南院子靠近栏的地方还竟然发了一棵樱桃树,接连长了好几年樱桃,酸甜可口,娇嫩似水。

后来,姥姥不再养鸭子了,南院子的池塘也被填平了。我也长大了。(本文作者:建华

■作者简介:王健,笔名建华,1993年出生,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街西头村人,退伍后工作于烟台市开发区。日常喜欢记录所想,铭记生活点滴。创办有专栏《建华随笔散记》,是一位热爱美食旅行摄影的砍柴少年。

Hash:f429a339a8d92339448f2e4912bc6e975f36842f

声明:此文由 胶东故事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