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提的苍蝇馆子一条街,店和人都很老
在那些依旧留存的老街老巷里,生活慢得就像老婆婆们的语速,一字一句,夕阳褪去,燃起小灶,又是一日…
今天团长去的这条巷子,应该是许多住在九里提的人们的共同记忆。沿着小巷直走,车辆行驶的声音越来越远,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音越来越近了…
“让一哈让一哈,菜来了!”
“妹儿吃点啥子不?里面坐嘛。”
当走到这个十字路口时,真的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青砖矮房子,树荫窄巷子,80年代的老成都,就在眼前…
窄窄的小巷里充斥着饥饿的灵魂,饭菜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即便肚子里还装着没消化掉的早饭,也会不自觉的咽下口水…
快50岁的苍蝇馆子,有家的味道
这条小巷子的人气担当就是这家洞子口陈氏凉粉,也是给团长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家店,很多熟客都不知道这家店已经有四五十年了。
店内从10点半就开始忙碌,11点开始出菜,菜就摆放在堂子内的大桌子上,一层层堆起来,也是很考技术…
服务员嬢嬢们忙不过来的时候,食客们基本都是自行选菜,就像大采购一样,很是热闹。
从菜单上看菜品很多,但并不是想点什么都有,菜都是一轮一轮出,错过了只有等下一轮,很多时候你还在纠结吃什么,菜就被别的客人端走了。
做好的菜就从旁边的厨房用三轮车运过来,再收走嬢嬢们整理好的空盘子,人多的时候十分钟就是一轮。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饲养员…
团长找好位子坐下,等出菜的时候,听见旁边一家四口的谈话——
女儿小声说:“爸爸,我想吃糖醋排骨。”
妈妈说:“点了你又只吃得到几坨!”
爸爸说:“几坨就几坨嘛,爸爸切给你端哈。”
想起小时候和爸妈出去下馆子,自己也总是会被家人问 想点什么菜,那种优先级的疼爱,也总是出现在川菜馆里,长大后,这种机会和发量一起减少了…
凉粉算是它家打下口碑的招牌,端起盘子直接找阿姨现拌好,动作特别麻利,有什么忌口一说就记住了。
黄凉粉吃起来没有那么耙,拌上炒香的豆豉酱料,酱香风味满满,但直接吃也不会觉得味道过重,很是开胃。
炒菜都是大盘大盘的,量特别足,平时都是菜下饭,这是饭下菜!肉也是一大片,现在很少能在川菜馆子里吃到这么扎实的了吧。
店旁边这条街,也几乎都是川菜馆,大圆桌把小巷子占得满满的,大家都是三五成群来这里吃饭,和老板也很熟,时不时扯上几句龙门阵,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蝉声稀疏,人群渐渐散去,桌上还留着些许饭菜的余温,装满了胃,也喂饱了心…
卡卡角角,都是老成都的影子
这里是餐馆老板们的店铺,也是他们的家。
半掩着的铁门里,放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花脸盆,挂在一旁的毛巾还滴着水,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铁锈味,老时光被定格在这里。
这些旧旧的招牌,让人以为是还没拆干净,走进看才发现居然依旧在营业。
简陋的小店里居然配置了大屏投影,豆汤饭+影院全方位服务,这里的每家店都有让人惊喜的点呢…
在这里已经30多年的零食小卖部,店内的商品并不是很多,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都有。回想小时候,5角钱一根棒棒糖,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吃得到,但拆开糖纸放入嘴巴的那一刻,就够快乐好久。
小巷的对面,就是老成都些最爱的茶馆,前脚吃完饭,后脚就踏进茶馆,无缝衔接。
住在附近的老婆婆老爷爷们,也总是喜欢在这里乘凉,聊聊这几天的天气太闷热,早上菜市场的猪肉涨了几角钱,娃儿又给屋头提来几口袋水果吃不完…
在这条小巷子里,生活慢得就像老婆婆们的语速,一字一句,夕阳褪去,燃起小灶,又是一日。
一桌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饭菜似乎都会再香上一百倍,让我们满足的,其实并不是最喜欢的那盘菜,而是和你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
这条街就是洞子口老街
团长有话说:
你是否也有这样一条
记忆深刻的老街小巷呢?
快留言分享给团长吧~
图片/晨晨&如意
视频/大敏
设计/兔子
合作联系/华先生
Hash:ecac6f4cf76d2c174066f64b33e3bf7359fe9333
声明:此文由 成都同城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