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百姓吃“变”四十年
齐齐哈尔新闻网12月10日讯(王子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如今,百姓家餐桌上的饭菜种类日渐丰富,从过去渴望吃一碗白米饭,到现在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四海珍馐。四十年来,社会发展和生活进步让百姓餐桌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餐桌看百姓生活变化
清晨6:00多,鹤城的天刚刚擦亮,凉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市民赵振龙领着孙子钻进了一家早餐铺。两根油条、两碗豆腐脑、一叠小咸菜,一顿热乎的早餐爷孙俩吃的津津有味。“孩子上学早,我们爷俩在外头吃一口没多钱儿,还省事!”老赵1957年生人,家住龙沙区,是个地道的“老卜奎”。他常说,跟以前比,吃的这块有了很大改善。“过去,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挺紧巴,粮食、副食啥的都得精打细算。通常都是拿番薯、野菜充饥,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和白菜。”老赵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那时候,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粥,已经是整个冬日的早晨里,最温暖的回忆!
因为食物稀缺,所以逢年过节便成了老赵最期盼的日子。“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大人就会领着我们到供销社买东西,每次都是一大早就得去排队。”70年代,买东西离不开各种票证。慢慢的,百姓的日子开始好起来,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并且食品开始多元化,各地也有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到了80年代,吃的方面就有了很大变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走街串巷卖食品的人多了起来。”老赵说,那会卖糖的从家门口路过,儿子只要听到吆喝声,就会软磨硬泡地嚷着要买。
90年代初期,鹤城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日三餐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单调,三天两头就得吃顿荤菜。与此同时,大街小巷也冒出了一家家饭店,但凡谁家有个喜庆事,通常都会在饭店“摆桌”,不仅省事,而且体面。回想起第一次下馆子的经历,老赵仍然历历在目。“那会是个亲戚家办喜事,饭店叫啥名记不清了,就在鹤城体育场底下。桌子上10个菜,好多都是过年才舍得吃的,味道非常好!”90年代初,老赵在一百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每个月工资才100多,吃饭都是买了菜回家自己做,“下馆子”对他来说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到了90年代后期,鹤城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下馆子”已经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再往后,洋快餐进驻鹤城,受到年轻人,特别是孩子的喜爱;粤菜、川菜、徽菜等各种名大菜系涌向鹤城;韩国烤肉、意大利披萨、日本料理竞相争追……可以说,在家门口就能尝到各地的美味佳肴。
现在,百姓的健康观念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开始想着如何吃的健康,对回归绿色的水果蔬菜更加重视。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品质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价格。哪些菜搭配起来更合理?海鲜怎么吃更有营养?不同 年纪的人吃饭要注意啥?一个个关于怎么吃才更健康的问题已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改革开放40年,饿肚子、食物单一等问题已经成为老一辈人口中的往事。如今,各大菜市场内菜品繁多,摊位前总是人来人往;大型超市开到了家门口,每去一趟总是满载而归;多元化的餐饮连锁涌入鹤城,五花八门的吃法让人眼前一新。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新意、吃出健康。在大饱口福的同时,鹤城人完成了从最初从食以果腹到健康饮食的变迁。
撑起百姓舌尖“保护伞”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说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上了年岁的人都会说:“年轻那会大家只顾填饱肚子,没听说谁是吃出毛病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在金钱的驱使下,个别不法商贩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红了眼、黑了心”,食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关乎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市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工作中,不断强化食品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并连续四年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选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
“扫码后,通过手机就能看到饭店后厨的工作状态,这就是‘明厨亮灶’工程带来的变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原来,“明厨亮灶”工程是由餐饮加工企业采用透明厨房、视频厨房和网络厨房三种方式,将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公开呈现给消费者,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一种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监督部门对餐饮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的监督,而且引导消费者更有效地参与到对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之中。
当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形成监管体制机制并不断完善,同时,进一步延伸触角,规范农村食品经营市场,保障乡村居民“舌尖上的安全”。“这里任一一件商品的信息都能清楚查到。”在富拉尔基区长青乡后库勒村的一家小卖店内,监管人员说。随后,记者拿起一瓶水,老板很快找出这瓶水的“一票通”,上面详细记录着商品名称、商品代码、生产日期等信息。除此之外,上面还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矿泉水从哪家批发企业购买、企业地址、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很快呈现在手机上。据了解,“一票通”是富拉尔基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工作不完善制定的新规定。实现了一票连“批零”、两端同受益、渠道可掌控、责任可追究,简便易行,为农村食品批发商和零售商实现了真正的减负,受到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欢迎,也让农村食品监管更加有力,有效防止了非法渠道的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除了监管工作外,我市相关部门还围绕重点区域、重点品类、重点时段、重点行业,不断深化监管责任落实,建立行刑衔接机制,适时开展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组织开展“食安龙江百日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打击了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净化了食品市场环境,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时下百姓关注的焦点。食品 全问题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夜以继日,更需要从业者加强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还需要全社会始终对食品安全保持高压态势,多方合力从而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共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撑起舌尖上的“保护伞”。
吃饭搭上互联网,外卖时代到来
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各式各样的美食任你挑选。不知从何时起,叫外卖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平日很少自己做饭,或者是去家长那里,或者是订外卖。”市民小李说,外卖大大方便了他和妻子的生活。正如小李所说,外卖行业的出现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解决了餐饮业区域限制。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一家小吃店,虽是饭口时间,但店内却没有几位客人。等餐时间,记者观察到,虽然店内客人不多,但美团订单通知却时而响起。“中午订餐的挺多啊!”记者与老板搭话。“现在线上外卖生意越来越‘吃香’,我家每天外卖的收入占了主要部分!”老板说,现在餐饮业竞争激烈,生意不好做,外卖反而成了店里的主营业务。说话间,先后进来两名“外卖小哥”取餐,服务员在旁用各式各样的餐盒将餐食打包,忙得不可开交。“赶上生意好,一中午就能订出去20来单,这些客人要是都在屋里吃,不知道得翻多少桌。”老板说,过去他家的客人都是住在附近居民,自从这两年外卖服务兴起后,他也与时俱进加入外卖行列,打破了就餐时间、地点、方式等限制,现在的效益也比原来好多了。
依托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前想吃什么还需要自己出门买,如今,不论是新鲜蔬果还是饭店里的美味佳肴,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等着送到面前。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小饭店都借助外卖平台,主打一人餐、工作餐,这种有所侧重的营销模式,赢得了一部分消费群体认可;而一些大型酒店则通过外卖平台,推出了不同价位的产品,这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人群。外卖这种新兴的互联网餐饮形式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正促使餐饮行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满足百姓日益挑剔的味蕾。
鹤城味道香飘万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食特色,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鹤城的味道是什么?恐怕大部分人心里都会给出用一个相同的答案——烧烤。
若干年前,龙沙区南马路有一段路,因为烧烤店众多而被人称为“烧烤一条街”。那时候,人们对烧烤的印象就两个字,好吃!贺志强以前是一名烧烤店的老板,在他印象里,“烧烤一条街”就是鹤城饮食的象征,外地人来齐齐哈尔就必须到这吃一顿。“以前开烧烤的都能挣钱,那会我家晚上天天爆满,尤其是到了夏天。”贺志强说,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量多了,就开始追求质的变化了。
2000年以后,一批大品牌烧烤涌现鹤城,优质的服务、过硬的菜品更加赢得百姓的口碑。由此开始,鹤城的烧烤逐渐走向精细化,“烧烤一条街”的神话也逐渐淡出人们生活。“那时候几家大烧烤以独特的口味和优良的服务占据了主要市场,小烧烤店的生意就不如从前。”贺志强的烧烤店也难逃关门的命运。随着时间推移,鹤城人追求烧烤的焦点落在了肉的品质上。如今,只要肉好,环境、服务都可以打折扣,于是,每到夏天我们常能看 一些肉铺门口摆满了桌椅,家庭烧烤成为鹤城人的新宠儿。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齐齐哈尔,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不行就两顿!”虽是戏言,但却足以见得烧烤在鹤城人心中的地位。每当有外地的鹤城人回家的时候,第一顿想吃的都是烧烤,在他们看来,只有吃上一顿地道的烧烤,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即便若干年过去,在鹤城百姓心中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依然清晰。
近几年,烧烤更是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每年的“烧烤节”就是最好的印证,大快朵颐的烤肉和赏心悦目的演出让这座城市充满热情。盛夏时节,鹤城的大街小巷都能闻到浓浓的烧烤味。在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之后,鹤城烧烤正以其独特的味道风靡于世。从家庭式烤肉到街头巷尾的烧烤店,再到影响广泛的“烧烤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烧烤仍是鹤城一种独特的味道!
改革开放40年来,鹤城百姓家中的米袋中鼓了,菜篮子丰富了,舌尖上的安全更加有了保障,城市味道越发突出……种种变化见证了鹤城人沐浴春风的40年,见证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不断迈进的时代变迁。
Hash:6f3b3273b8173b6a26fab4f8b60df463dc1d5459
声明:此文由 东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