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2:致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

影视领域爱好者

去年6月,一部聚焦于街边烧烤摊的纪录片悄悄上映,没有什么宣传,但豆瓣9.0,在B站获得了近6000万的播放量,弹幕数量超过100万条。

今年,导演陈英杰带着原班人马,重新杀回了街边肮脏的小摊,深入市井小巷,再一次击中所有人的味蕾。

我们都知道,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美食纪录片的大门就被打开,无数资本涌入这个市场,像《宵夜江湖》《深夜食堂》《此食此客》,各有各的切入点。

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群魔乱舞,不尽如人意,如《深夜食堂》2.8分、《宵夜江湖》6分、好一点的《此食此客》也只有7.4分。

至于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豆瓣上《宵夜江湖》中热评所说的,不走心。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生一串》是如何在《舌尖上的中国》“不行了”之后,连续两季都收获口碑流量,扛起美食纪录片大旗的呢?

首先,是烧烤的灵魂——吃的欲念

作为两季共同的slogan——致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旗帜鲜明的表示了这纪录片想要讲的内容,不是煽情的故事,不是传承的情怀,也不是生硬的说教,它要讲的就是简简单单的吃的欲望。

所以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就是天南海北各具特色的“吃”,而且是专注于烧烤的“吃”。

左手大肉串、右手冰啤酒,肉串被咬得汁水四溢、啤酒冰凉入喉酷爽无比,白天的俗事统统都可以被抛诸脑后,油光满面一开口就舍不得停下。

不管你是五湖四海哪里人,不管你是高层低层做什么工作,只要你坐在烧烤摊前,置于烟熏火燎之中,粘上混着辣椒孜然的油水,你就只能舒服的发出一声:“啊~”

作为《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最核心的主角——烧烤,烤出了所有人最原始的欲念,它用各地最具代表的烧烤样式使得每一个看它的人都蠢蠢欲动。这种蠢蠢欲动,不是看完其他纪录片想要列一个愿望清单的“欲动”,而是想要现在下楼约上三五好友就地解决的欲望冲动。

纪录片镜头里,炭火上炙烤的羊肉,金黄香脆的肉皮,提鲜提味;烤炉里的烤全羊,皮酥肉嫩,早已入味;烤鱼加入葱、蒜、辣椒郫县豆瓣酱和蜂蜜鱼肉外焦里嫩,酱料辣中带甜……这些欲望浅显易懂,也最容易满足。

镜头里的烤物,充满着美感和食欲,声色兼具地诱惑着每一个屏幕前的你。

今天我们就跟随导演组探访几家印象深刻颇有味道的烧烤店:

林家家庭烤肉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适用于大型聚餐的烤肉,至少是可以容纳家庭规模的。

所以这也是一种少于三人就绝不开动的具有仪式感的烤肉。一大家子人,或张扬外放,或内敛含蓄,只要你围在烤肉的铁盘面前,你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主事多话的,不用担心肉会凉,听事不说的不会觉得无聊,点头附和的同时翻肉加料。

在铁板上化开牛油,将酱料均匀撒在厚薄适中的大肉片上,铁盘烧热,肉片几次翻面后,便肉香四溢。而一伙子人的话匣子也在这翻来覆去之间,随着飘散开来的肉香,全部打开,烤的痛快,吃的爽快,聊得也就更畅快!

二旦家的蜂蜜烤鲶鱼每到夜幕降临,洛阳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就三五成群的出现在二旦家的烧烤大院里。偌大的场子,都是他家的地盘。二旦家的烤鲶鱼究竟有何厉害之处,竟能每晚都场场爆满成为当地一绝?

秘诀就来自于他家让人回味无穷的酱料,这种酱料加入了大蒜洋葱、葱姜和独特的郫县豆瓣酱,精心熬制而成,这种酱料煮出来的鲶鱼鱼肉嫩滑、鱼皮焦香,光是闻一闻,就让人沉迷。

而这酱料的关键则在于好友那弄来的天然枣花蜜,这种枣花蜜使得酱料与鲶鱼浑然天成互相渗透。

待至鲶鱼烤到冒油,均匀刷上加入蜂蜜的酱料,相互渗透,让鱼肉滑嫩回甜,再加上那么一撮清新点睛的葱丝儿,简直人间美味

琴江串店“社会你二哥,人狠话不多”,二哥家的烧烤店是一家极具特色且刺激的店,因为它专攻羊的“下三路”。在这店里,除了寻常的羊肉串烤羊肉,来者必点的还是羊的“枪弹炮展览”:羊枪、枪头、枪库、枪根、枪皮、羊蛋、蛋头、蛋皮......

扎鲁特旗的公羊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它身上的这些东西还能被利用到这样,但它更想不到的是,这些还是难得一见的美味:羊蛋嫩滑爽嫩,羊枪筋道Q弹,枪皮嫩得恰到好处,腰子肥厚多汁——深受当地人喜爱。

但《人生一串》不仅仅只是把镜头对着这些烧烤店、以及烧烤店里的食物。对于一部美食片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美食的诱惑,《舌尖上的中国》早已告诉我们,那就是把镜头对准吃食物的人。

所以《人生一串》第二季里面,镜头有着大量的嘴上特写,这些特写也许咋一看上去并不怎么具有美感。油腻腻的烤肉,粗暴的塞进嘴里,撕咬咀嚼。但吃本就不是一件看上去美好的动作,或者说美好的吃相反而是没有欲望的,吃的欲望与美,本来就是矛盾的。

所以,正是这种粗鲁的将人们欲望反映出来的镜头,才是《人生一串》的最大竞争力。

其次,锦上添花的是妖孽般的鬼才文案

出色的文案也许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优秀,但文案的优秀却是可以让出色的纪录片更上一层楼,《人生一串》就是如此,文案与镜头相得益彰,甚至让镜头里的食物更有味道。

像这一段:

鸡翅让花生酱久等,为的是相逢一刻的缠绵,每一次轻轻舔舐,都是油脂之间的再次碰撞,激发出双倍的甜香。

文案给了镜头骨肉,镜头给了文案色相,轻微的小情趣,让人对烤翅与酱料的配对更具有想象力。

有的则是将人们吃完之后的感受绘声绘影的呈现出来,这些文案,即使没有镜头做补充,也能让观众能够轻易的想象出来:

当经历了两次辣度飞跃的鸡脚,进入口中,辣到灵魂出窍,也许是最正常的反应,熊氏鸡脚的浓香,将在爱与痛的边缘浮现,入口即化的绵软,痛感过后的回甘,都会让你对这座城市,上瘾到爱恨交加。

当然,有相对“正统”的,也就有一些小趣味和小幽默的:

用筷子挑辣椒面,是对猪脚的最终点化,大哥终于让猪脚对自己有了新的感悟。

极具勾引之意,又不让人觉得轻浮轻佻,也不会让人觉得不怀好意。

精准而不拘一格的文案,配合着充满诱惑力的镜头,可以让从不吃烧烤的人也能对着屏幕撸起了串,让决意减肥的人对烧烤激发起了片刻念想,可以身临其境去体会这种唇齿间的快乐。

文案时而押韵对仗,点缀烟火气息;时而幽默讨巧,逗人会心一笑;时而温暖人心,让硬核烧烤有了脉脉柔情;时而追根溯源,让街边小摊有了传承回忆。

最后,画龙点睛的是烧烤里的人情味

《人生一串》没有去扛起所谓的文化大旗,也没有去表达所谓的高大上的说教传承,就是老老实实将街边小摊的烧烤,以及烧烤所串联起的人情味。

为了表达这种立意,相较于第一季按照不同烤串类别来区分定义每一集的内容,第二季每一集的主题都是烧烤摊上的日常对话。而这些对话串起来,就是老板招待客人的一整套说辞,说完了,意味着一吨心满意足的烧烤也就吃完了。

所以,《人生一串》拍的就是贩夫走卒、街坊领居是怎么吃的,讲的就是老炮老饕的回忆和故事,讲的就是酒过三巡、汤面管够的满足。

雷老虎烧烤店的老板,站在摊前,跟你侃天侃地,就好像搭的不是烧烤架,而 是戏台,看着这一方天地里的人来人往,酸甜苦辣。

而传奇鸡架的小店的老板斌哥想打游戏的时候,顾不上客人还下不下单,进屋猫着打会游戏;看着独自来吃鸡架的人,对着摄影机吹牛逼的时候,会补一句:一个人来吃都是神经病,他晚上自己一个人跑来吃什么饭。斌哥与食客,彼此需要,又彼此疏离,斌哥舒适,食客也自在。

专攻羊的“下三路”的二哥,平时冷峻犀利,但面对老婆,狠劲儿消失无影无踪。

西南交大峨眉小区的山坡上的月牙山烧烤店,见证了许多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的大学生发生的故事,承载的是无数大学生大学的四年时光,青春肆意却又迷茫无措。

《人生一串》第二季,70%讲食物,20%讲人,最后10%讲事。它不靠讲故事博情,却足以撼动人心,不讲大道理,却足以深入人心。

正如《人生一串》的旁白所说:“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如果仅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点寡淡,余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来。”

可为什么烧烤可以承载《人生一串》想要讲述的人情味?

小酒桌,塑料凳,甚至是到处乱飞的苍蝇,劣质的餐巾纸,为什么可以让我们有这种烧烤情节?

因为正是这些卑劣的环境,告诉你,这是一块自由的天地。酒入喉肠,推杯换盏,红着脸吹牛,拍着桌子干架,就像撒把盐、孜然、辣椒面就出锅的串,热烈干脆。大口吃肉,肆意枉然,没有人会管你,也没有人会记住你。说过的话,丢人的事,第二天统统都是过眼云烟

《人生一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唤起了你对烧烤的欲望,还让你想起了这烧烤摊你喝过的最自由的酒。

也许美味的食物大家各有所爱,但最好吃的烧烤,一定是你最常去的那家,可能是学校旁边,可能是你家楼下,也有可能是你曾喝得伶仃烂醉的那家。

《人生一串》没有什么说教的大道理,只是有酒有肉,有烟有火,你可以把它当做美食地图,也可以当做是一次味蕾的享受,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对谨守着“江湖夜雨十年灯”的烧烤摊们致以我们的敬意。

烧烤是人情的催化剂,形色不一的人在这里碰撞出火花,兴尽而去,回头再来。道一声前路珍重,等一次久别重逢。

招待不周,大家多多担待;缘分聚散,他日回头再来。

Hash:8c0484ba314e7d7bc7a6f342d506854407e9f79f

声明:此文由 小悝说电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