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旗记忆(上篇)

离开家乡经棚已经近40年了,在经棚时我还算是位中青年,时下年过古稀,再回故里,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里的青山绿水,浓重而热情的乡音,和那一碗香喷喷、久违了的莜面鱼子荞面饸饹、三种面掺在一起的代王,还有那古香古色的寺庙。陌生的是小城的街路、小城的楼房等让我惊叹,感慨不已。

犹记当年,这里的居民们大多住在士坯房里,房屋质量差,每到雨季来临,大多数人家都面临着房子漏雨的问题,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各种盆盆罐罐都成了接雨的工具,那个糟心劲就别提了。因此,每年夏季雨季来临之前,抹房就成了头等大事。抹房需要借牛车去拉黄土,又要雇人抹,对于小职工来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谁家的牛车都不愿往外借,因忙着跑生意,好不容易借着牛车了,还要到几十里外的黄土沟去拉。有一次我借了两辆牛车,让4名学生帮助我去拉黄土,到了黄土沟一看是悬崖高耸,随时都有塌陷的危险,一看这阵势,我立即决定赶快撤,不拉黄土,要是出了人命那可不是小事。过了几天,听说有人在拉黄土时,悬崖塌落,翻车,车毁人亡。在小城生活的居民们,年年为拉车黄土而发愁。如今,家家土房都上了瓦,小城成了宜居的地方。

经棚镇

记得家乡经棚解放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如今已成了快八十岁的老汉,孩提时的事,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在家乡的西杨树林曾发生过许多事,集中烧大烟的场景始终记忆犹新。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烧鸦片运动,克旗更是走在了运动的前面。解放前,克旗许多农村的优质土地都种鸦片,比如新庙乡天顺营子等,因而出现了土匪抢大烟、地主存大烟、部分群众抽大烟的现象。全旗6万成人中,吸毒者达1万多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从1948年开始,全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烟活动,旗里从地主、富农及烟贩子手中收缴了大批烟土,在西杨树林边支上了10口大锅,将收缴的大烟放在锅内,放上煤油,大火燃起,只见浓烟滚滚,让那些吸大烟的人站成一排,看看这壮观的场面。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年人也有中青年人,因长期抽大烟,身体极度虚弱,很多人站立不稳,只好坐在地上,很多群众到这里来观看烧土烟的场面,这烧烟土锅一直烧了10多天,每天到西杨树林看烧大烟,也成了许多人受教育的活动,由于集中焚烧大烟和让吸大烟的人集体戒烟,使猖獗一时的吸烟活动被压下去,也让许多吸大烟的人戒了烟瘾,开始了解放后的新生活。

解放初期,昭乌达盟盟委书记权星垣为团长的工作队来克旗白岔搞土改试点。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经棚县全面开展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分到了土地及骡马、农具等。积极种粮,又积极交公粮。在经棚镇内,贫下中农开始领 取土改果实,在几个大院里,分别放着牛、马、羊及骆驼,有的放着各种布匹、家具、衣服、以及生活用品,根据家庭的困难程度,分别登记造册领取,这些都是从那些大地主、大富豪家斗出来的。那时斗地主是不客气的,捆绑吊打都用上了,游街示众,甚至对罪大恶极、有人命的大地主,枪毙也是常有的事。经棚镇很多贫农住上了地主家的房子,很多分了牛羊,过上了自食其力的日子,因此许多青年报名参军,保卫胜利果实。

解放初期,家乡绝大多数青壮年都是文盲,尤其是家庭妇女。经棚镇城县区首先是开办了几个识字班,我母亲金玉英就是识字班的老师之一。“不当睁眼瞎,快上识字班”,这是当年的口号,每当晚饭后,很多中青年拿着识字课本及铅笔、笔记本,纷纷走进课堂,开始了识字学文化。经过两三年的扫盲,家乡许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开始到各机关参加工作,经棚的扫盲活动,得到了上级的表扬。当年扫盲用的《工农速成课本》成了时下珍贵的收藏品。

1946年,由于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克旗各地地主、土匪武装烽起,全旗大小匪帮31股,2000多人。为了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克旗蒙汉回等各族青年纷纷参军入伍,投入到消灭土匪的武装斗争中,到1948年3月,经棚县支队(3800人)编入野战部队独立6师3团,投入到“三大战役”中。克旗是老解放区,当年参军入伍的青年有的在家乡的战斗中流血牺牲,有的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为共和国的成立,留下了英雄的篇章。

共和国成立初期,克什克腾旗的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吃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因为没有电源,在照明方面还比较原始。

当时经棚镇及广大农村牧区,家庭照明用的灯具有两种,一种是从古流传下来的灯碗麻油灯。找一个比较浅的小碗里放上植物油,一般是菜籽油,多是用当地生产的麻油,用一块棉花捻成灯芯,也有的用棉布条当捻儿,这种灯亮光很小,又有点烟熏火燎,但简便实用,多数家庭用这种麻油灯照明。

另一种灯具是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多数家庭开始使用,被称为“洋灯”的煤油灯,也叫罩子灯。罩子灯的主件,是玻璃制品,底部是一个圆形的底座,与垂直的灯柱和上端的煤油壶,是一种成型的灯体,油壶正中有螺旋口,供注入煤油和安装灯头。灯头用薄烟铜片制成,有专用的灯捻儿,也可以自制,那时的燃油用进口的“美孚牌”煤油,那时,我国还没有国产的煤油。点燃后,安放玻璃灯罩,这种“洋灯”可以调节亮度,有防风、燃烧充分、明亮洁净的优点。

很多家庭,炕上放一个小方桌子,晚上把罩子灯放到小方桌上,孩子可以在方桌上写作业、看小人书,大人则闲聊。许多家庭的母亲在罩子灯下给孩子缝制衣服、纳鞋底、鞋帮,或准备第二天的饭菜。住在“大杂院”中,有用“洋灯”的,有用碗油灯的,每到傍晚,各家的灯都亮起来了,也是一道好看的风景

1957年,克旗建立一个发电厂,厂房由原裕兴栈柜房改造而成,道路上用桦木杆埋上后成了电灯杆,用一台60马力的柴油机,40千瓦的发电机,于1958年2月15日正式发电照明,从此结束了克旗无电的历史。开始发电的那天晚上,许多旗里领导和机关干部都参加了隆重的“发电”仪式,旗主要领导致辞,随着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只见电杆上的小灯泡都亮了,没见过电灯的孩子们围着小电灯欢呼跳跃,那高兴的劲就别提了,因为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克旗人第一次看见了电灯泡是啥模样,那时全旗共安装了697个电灯,多是机关、学校,个人家庭只有14户安装了电灯,每晚只发电二、三个小时,多数居民家还是用煤油灯。

石门子电站

到了70年代初,龙口电站投产,柴油发电结束,部分家庭开始安装上了电灯。后来,响水电站、胡家湾子电站、五道石门子电站、上柜电站以及巴彦查干电站相继落成,克旗广大农村牧区大多数用上了电,使用煤油灯的历史基本结束,各个变电所也在各乡镇应运而生。想起家乡当年家家户户的照明麻油灯、煤油灯、小电灯,到今天各种类型的电灯及家庭使用的家用电器,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麻油灯、煤油灯,到今日高干林立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让我们看到了金色克什克腾更加光明的未来!

响水电站

回忆起家乡,“提篮叫卖”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相信很多克旗人也对那些叫卖声难以忘怀。在五十年代初期,我的家乡经棚镇有句顺口溜,“街道土,百姓穷,提篮叫卖度春秋。”虽然也有些大户人家,有自家的房、自家的牛羊,米粮充裕,衣食无忧,但很多生活困难的家庭还是靠“提篮叫卖”来度日。所谓提篮叫卖,就是没有店铺,也不同于现在的摆地摊,就是一个人担着两个大竹篮或提一个小竹篮,里边装有自家生产的货物,走街串巷去卖。

那时候有一家专门制做糖瓜糖饼、糖豆儿,他就拉着长长的声音喊:“糖瓜、糖豆儿,酸的甜的都有啊”。还有的肉食加工家庭,除了卖牛羊肉外,还卖羊下水,往往是担着筐沿街叫卖:“羊肝、羊肚、大羊头......”嗓音洪亮,生 也兴隆。还有带料加工玉米面小米面的,挑着担子喊着:“小米面哎,玉米面哎。”很多家庭主妇听着叫卖声之后,拿着小洋瓷盆去买个二、三斤回来,十分方便。那时,卖花生、瓜仔、香烟的提篮叫卖也很多。

我们小时候,经常看见有些老人挎着小篮卖馒头、糖三角、小油条的,尤其卖烧鸡的人家很多,东西干净又实惠。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公私合营了,很多小作坊、小卖部都和国营的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店铺,灯棚街成了美食一条街,各种饭店一家挨着一家,有的高档,有的低档,回民经棚饭店那是生意最兴隆的,糕点铺也多了起来。

经棚的民族风味小吃很有特色,许多人身怀绝技,有几个名片,把这里的民族小吃及大饭店带动起来了。先说那又薄又香的大馅儿饼,五分钱一个,总是供不应求,还有那肉多皮薄的小笼包子。美食一条街上的烧饼、油条饸饹面条、茶点等大小就有二十多家,小店铺虽然盈利微小,但活跃了市面,方便了群众。1954年,旗供销社在河西当铺街开设了国营食堂,人们习惯叫它大食堂,六间餐厅可供六十多人就餐。由于很多招牌小吃集中在灯棚街和三街,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来客,到这里吃美食的越来越多。

在五十年代,经棚镇还有一景,就是河东菜农到河西镇上卖各种蔬菜。一大早从地里出土的新鲜蔬菜在河套边形成了一个小菜市场,各种蔬菜由居民选购,十分火爆。那时农民种菜没用过什么化肥,更不用农药,真可谓纯天然,居民吃着十分放心。菜农有时在早市上卖不完,就挑着剩余的菜走街串巷卖。因那时大多是大四合院,一个院住十多家,所以卖菜的就进院卖,价格也便宜了两分钱,所以很快在几个大院就卖光了。由于克旗地处高寒地带,许多蔬菜不能种,邻近的林西县菜贩有时赶着毛驴车来经棚卖洋柿子西红柿)、茄子等。

改革开放后,公私合营的国营食品、饮食业也逐渐破产,很多手艺人又单干起来,大小饭店都处都是,规模有的比过去国营企业还大,成了吃住一条龙服务的宾馆。如今经棚多家宾馆是六七层大楼,生意要扩大了 十倍。

今天的经棚小镇已成了各种美食旅游小城,不仅在本地赫赫有名,就连很多外地的吃客们对其小吃也是赞美不绝,成了经棚的一张名片。那提篮叫卖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那时繁华的灯棚美食一条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Hash:f54d706e472beb4863d7cf8c35fec1bc110e2a3c

声明:此文由 风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