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分宜县双林豆腐,舌尖上的美食老味道!真香!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相传,豆腐发明于西汉时期

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

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

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

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

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

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

病势好转

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江西新余分宜县双林镇的豆腐

秉承了传统的制作方法

再加上有泉水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品在外型上“金镶白玉板”

食之鲜香、味有余美

坊间有“双林豆腐,制作得味,远胜燕窝”的说法

美味不仅成了双林人眼中之最

也吸引了分宜其他乡镇

乃至新余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

走过、路过双林的游人或过客

都会在点菜吃饭前问一句

“你们这还有豆腐吗?”

双林豆腐

吃豆腐虽易,做豆腐却难。而说到做豆腐,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张秀英的人,她是制作豆腐的老手艺人,据她介绍,24年来她一直都是延续着传统,这样才能保留豆腐最“本真”的味道。

凌晨3点,家住双林镇宋家村丰木组的村民张秀英早早地就起了床,开始忙碌的一天。

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浸泡豆子,将颗粒饱满且整齐均匀的黄豆筛选出用水浸泡约5~7小时。可别小看泡黄豆,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浆会‘跑’水里;水温不够或时间太短,浆会留在豆渣里。”张秀英指着浸在盆里的豆子告诉我们。

张秀英正在磨豆浆

黄豆泡好后,便是磨豆浆,1斤豆子用10斤水,这是她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如今磨豆腐基本上都是半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将豆子倒入机器,紧接着就有雪白豆浆流出。

将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

接着就是泡浆(过滤的意思),将热水与豆浆混合,架好晃浆布,手扶木棍,上提下放,浆渣分离,浓浓的浆水从纱布下滴滴渗出。

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煮

之后就是煮豆浆了,煮豆浆是个精细活儿,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心急也做不出好豆腐。在煮豆浆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整个过程张秀英的眼睛始终盯着漂浮的豆沫不敢怠慢。

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磨具中等待凝结

再之后便是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点豆腐”,“点豆腐”火候和卤水的量都要把握的很好,这样出豆腐多且口感鲜嫩。将一定比例的卤水点在豆浆上,过一会,桶内豆浆便凝结成豆腐花。

把做好的豆腐花切块

最后将豆腐花舀进用纱布垫底的豆腐模块里,盖上纱布,再放上木板、石头等重物,将多余的水分压出来,取掉豆腐模盖,掀开包裹豆腐纱布,用刀切开,润滑爽口、豆香怡人的豆腐便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张秀英的豆腐

这时天色已渐亮,张秀英便匆忙洗漱了一下,随意抓些吃的垫垫肚子,然后赶紧将做好的白豆腐、油豆腐装上三轮车,骑着车来到农贸市场,找到摊位,卸货、放桌子、摆货。“当闹的时候我都是在双林闹上卖,平时我儿子会拿到分宜去卖。虽说挣钱不多也蛮辛苦,但大家爱吃倒也是值得。毕竟也是门老手艺,希望之后也能传承下去。”张秀英笑呵呵地说道。

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分宜的特色美食

结合了湖南的“香”、“辣”

又掺杂着分宜独有的“鲜”、“醇”

这令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的分宜美食

你想不想吃?

赶紧来尝尝吧~

来源:双林镇 姚明忆

Hash:58e5fa70c47082759489103b319d35fa61432826

声明:此文由 知江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