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煤矿旅游攻略「天府煤矿旅游攻略图」

重庆北碚这边有个天府一中?在哪里?

对的,全名就叫天府矿务局第一子弟中学。在北碚后丰岩,有公交车直达。从北碚到后丰岩坐车需要35~40分钟左右。

天府煤矿具体位置在哪里?

【天府煤矿】天府镇位于北碚城东北部,地形呈典型南北走向的“一山三岭二槽”分布,东连渝北区静观镇,南临嘉陵江,北与合川区杨柳坝接壤,西与北碚区东阳镇相邻,幅员面积54平方公里,天府镇因境内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英砂、页岩等矿产资源而闻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卢作孚先生开办的天府煤矿股份公司的日益兴盛,天府的建筑、加工、商贸等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天府镇也被称作“天府煤矿”。

地理位置】地处重庆市主城区接合部,离重庆市区45公里,距北碚主城区3公里。供水供电自成体系,通讯方便,襄(樊)渝(重庆)铁路和北(碚)仪(四川仪陇)公路横贯全境,“文(文星场)干(干洞子)”和“文(文星场)戴(戴家沟)”镇级主干道与乡村公路连接遍布各村,交通便捷 。

【产业转型】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天府的煤炭资源几近枯竭,非煤矿山产业开始发展壮大,成为天府经济的重要支撑。

北碚区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南齐时曾设东阳郡,清代为巴县之白碚镇。

民国五年(1916)设立江巴璧合特组峡防营。民国十二年(1923)改设峡防团务局。1927年,著名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一方面继续加强地方治安秩序,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建成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民众体育场(北碚体育场)、兼善中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家科学院)、北川铁路(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三峡染织工厂,天府煤矿(四川省最大的煤矿)等。并整修街道,发展贸易,治理险滩,疏通航道,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的西部小城镇。卢作孚也成为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发展北碚的开拓者。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划江北璧山、巴县的2镇3乡成立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为一等县设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由于北碚风景优美,距市区仅数十公里,并有嘉陵江水路和碚青公路可通,很快被确定为重要的迁建区。一时间,在北碚及其附近乡镇,迁入上百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云集了上千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北碚从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之为“陪都之陪都”、“小陪都”,北碚也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当时北碚的夏坝,与市区的沙坪坝江津白沙坝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大后方的“文化四坝”。据1940年人口普查统计,实验区共有人口97349人,比1936年净增32065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适应战时北碚的发展形势,四川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改设为北碚管理局,“照一等县设置,组织和权责与一般县政府相同”,隶属四川省政府领导,受第三区专员公署监督,至此,北碚列为正式行政区,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市建设也加快了速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沟防洪、修建改建下水道,扩宽道路,陆续建成了中山中正、林森等新路,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面貌大为改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市政基础、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城市环境较为优美的卫星城镇,成为民国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范。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不仅是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而且也是陪 重庆的重要能源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和一些重要事业的试验基地。据1945年统计,北碚有天府、宝源、华蓥、全济、复兴隆、三才生等大大小小60多座煤矿,专用煤码头7个,储煤坪130多座,煤炭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原煤70多万吨。北碚生产的煤炭,通过嘉陵江“黄金水道”,上达南充达县遂宁等地,下抵重庆并经长江可达江津、泸州宜宾乐山等地,主要保证重庆地区兵工、纺织、机械、冶炼、航运、电力等1228家企业的70%的工业燃煤和近100万市民的民用煤的供应,是大后方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30年建立的北碚三峡染织厂与内迁常州大成织布厂、汉口隆昌染厂合并,组成大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占地32000平方米,厂房182间,设备230多台,其独自开发生产的大明蓝布,质优价廉,畅销西南。此外,还有西南麻织厂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工厂、私立协兴染织厂、重庆蜀华布厂北碚分厂、北碚黄桷棉织社等。抗战时期,北碚还被确定为国民政府地籍整理实验区、扶持自耕农示范区和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立重庆北碚行政管理处,后更名为川东行署北碚管理处。1951年,建立川东行署北碚市,为川东人民行政公署首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夏季办公地点。1953年撤市改区,为重庆市第六区,为一等区。1955年,定名为重庆市北碚区。1995年,原江北县水土镇、静观镇等6镇2乡划入北碚。2004年,将原北温泉镇、龙凤桥镇、东阳镇改为北温泉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2005年又将原金刀峡镇和偏岩镇合并为金刀峡镇,三圣镇和石坝镇合并为三圣镇。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盆转变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住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当三迭纪时期,四川盆地继续下沉,海水烟波,一片汪洋。

经早中三迭纪印支早期运动后,到晚三迭纪,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川西甘孜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气候温暖润湿,植物繁茂”。“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大为缩小,成为蜀湖,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

之后,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继消失,蜀湖退缩到以灌县、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纪末、新第三世纪初,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分布广袤的平原

扩展资料:

从地理条件上看,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西部为地势高亢的川西高原东部为盆地。其地势变化特点为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过渡带狭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西地貌的差异,明显可分为两大部分。

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极高山构成,大多数山地顶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数在6000米以上;东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点联线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红色盆地”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乌木 开启成都文明的钥匙

煤矿旅游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