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景点散文「红色旅游景点散文朗诵」

三陵台记散文

重阳节,去了趟三陵台,二十几年前曾经路过,此行算是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据《商丘县志》(清康熙四十四年编)记载:“三陵台,在城西北十八里,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是西周宋国戴、武、宣三公的王陵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梁园,在三陵台建了许多亭台楼榭,使之成为梁园中的胜景之一,客居梁园的文人雅士常和梁孝王一起到这里消遣饮酒,吟诗作赋。汉代以后,这里一直是中原名胜,为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2000年10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前的那次路过,没有进去探访,一直以来对三陵台的印象很模糊,对它的来历却不清楚,以为憾事,今天的寻访,让我收获颇多。

由于前几天阴雨,今天气晴好,沿路有人在晾晒新收获的玉米。约莫4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三陵台。门前一片空地,貌似广场,只是野草遍地,大门前两侧立有一对高大华表,华表前各有一座石亭,南边的是“三才亭”,北边的是“三路亭”,古朴谈不上,感觉有点多余。

三陵台大门是按秦汉风格用青石建造而成的门阕,一个六柱五门的牌坊式大门,古朴典雅。门阕上方正中匾额刻有“三陵台”三个大字,是刘炳森的墨宝。背面的“永怀祖德”是由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从右侧的小门进去,首先入眼的是神道,两侧有是石狮、石象、石马等石像生,感觉像是新做的。前行不远是雕梁画栋、黄琉璃瓦顶的三公殿。大殿前有两棵茂盛的柏树。据了解,大殿建于2008年,高16米,宽17。9米,东西长33。6米,走廊,立柱,飞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大殿东西还建有钟楼鼓楼。进入大殿,正中立有三个巨大雕塑,分别是戴公、宣公、武公,须仰视才见,庄严肃穆。香案摆有五供,大殿东墙挂有书法作品,内容为世界戴氏癸巳年祭祖大典祭文:维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三日,癸巳年九月初九,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戴伟民,偕海内外戴氏宗亲700人,聚首三公殿前,公祭于始祖宋戴公撝、宋武公司空、宋宣公力之王陵。曰:

周宋古都,戴氏家邦,三陵耸翠,殿宇堂皇。梁园逶迤秋意浓,三公殿前香火旺。日月昭昭,江河汤汤,撝公圣祖,德被四方,仁爱传家三千载,中华戴氏血脉长。

天涯羁旅,山高水长,千秋万代,祖训不忘。忠厚勤勉兴百业,事事顺逐家兴旺。南海珠玑,毫谯郡望,瓯城显贵,海外巨商。戴氏宗亲常联谊,互通音讯情意长。

云淡天高,金风送爽,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关山险河赴,告慰祖先不敢忘。缕缕香火,扶摇直上,三公圣殿,画栋雕梁。三陵松柏根叶茂,暮鼓晨钟声悠长。

欣逢盛世,国运隆昌,百川归海,齐聚故乡。拜谒始祖烛烨烨,秉承祖德意煌煌。三生供奉,花果添香,伏惟尚飨。祖陵风生并水起,荫庇子孙万世昌。

字体隽永,下面陈列柜里有世界各地及历代的戴氏宗谱,宋、戴、武、宣、牛、皇甫等20多个姓氏发源于此,是中原姓氏的发源地。期间,有个中年男人在烧香祭祖,一脸的虔诚,估计是戴氏的后人了,旁边有人在敲磬,余音绕梁。绕过雕像,便从后门出来了。

下了台阶,继续沿神道前行,道路两旁林立着戴氏、宋氏、牛氏等姓氏宗亲拜谒王陵后留题的石碑。前行不远,左手方向,有一破旧的大门,同游人说,这是原来的大门。大门前有一颗松树,十分茂盛,下面立有一块长方形汉白玉石碑,碑的正面刻有:三陵台遗址,不过,上面又书写有红色的字:三陵台,好像是后写的。背面镌刻有《三陵台记》:“三陵台坐落在王楼乡宋大庄西北,古宋河南岸。微子启封宋,都睢阳(今商丘),历26世,34君,755年。戴公撝乃启弟微仲衍8世孙,公元前799年即位,在位34年,传子武公司空,武公在位18年,传其子宣公力,宣公在位19年,传其弟穆公和,戴、武、宣均葬此,因三陵并峙,故名三陵台。”再往前,神道直通三座陵墓中间那座最大的陵墓——宋戴公陵墓。三座陵墓自东向西依次为宋宣公、宋戴公、宋武公,整个王陵为典型的“携子抱孙”的`传统墓葬形式,虽历经27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仍基本保持了原貌。三座陵墓高出地表16米,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10米。据史书记载:宋戴公名撝(hui),是宋氏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的第8世孙。公元前799年,宋戴公被周宣王封为周士卿大夫、宋国的第10代国君,在位34年,于公元前766年去世。因他一生仁信爱民、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周宣王念其有功于国,就赐谥号“戴”,封戴邑侯,其子孙中有一支便以谥为姓,尊宋戴公为戴姓始祖。在松柏映衬下,陵墓前有一赑屃驮的高大石碑,上镌刻有:“宋戴撝公陵”五个大字,书法家张海的字,石碑正前方摆放有四足长形双耳铜香炉,上有篆书:“慎终追远”四个字。两侧的宋武公、宋宣公陵前的石碑皆是书法家唐玉润的字,浑厚刚健,碑前也各有三足立耳铜鼎香炉。被称为“千年神柏”的古柏在宋宣公陵墓前,被石栏杆围着,据说是三陵台内最古老的一棵柏树。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是附近青年男女祈福姻缘时所留,俗称挂袍,树下香炉内清烟袅袅,这是人们祭拜“蟒仙爷”的地方,以祈福消灾。树下,立有一石碑,正面刻有草书“龙”字,背面刻有当地史学者尚起兴撰写的有关“蟒仙爷”的故事,大意是:过去这里有一条巨蟒,身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曾有人在黎明时分看见它,头伸往1里外的古宋河里饮水,而尾巴却盘在三陵台前的宋氏祠堂上。头似篓斗,目若星辰,据说它后来成了仙,白天就隐于这棵最大的柏树上,人们称它为“蟒仙爷”。当时附近的村民都很贫穷,每逢婚丧嫁娶需用餐具、桌凳,只要求到 蟒仙爷”,是有求必应。头天晚上到此燃上一炷香,给它老人家讲明缘由、说清所需物品数量,天明必定如数摆在台前。后来个别人家借后不还或者少还,几次之后,“蟒仙爷”一气之下便不再帮人了,有求也不应了。当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了,为三陵台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戴公陵的前方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陵墓,墓碑上刻有:明吏部尚书宋公讳纁之墓。宋纁,是睢阳人(1522—1591),字伯敬,号粟庵,嘉靖壬子科举人。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曾担任御史、巡按、巡抚、侍郎、户部、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肩比包拯、海瑞。宋纁自幼聪颖,注重孝道,在家乡名声很好。出仕后,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得到皇帝信任。《明史·宋纁传》说他:“绝请寄,奖廉抑贪,罪黠吏百余人,于执政一无所关白。”1591年病逝于京邸,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庄敏。《三陵台记》载:“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蒙皇恩,谕祭谕葬于三陵之阳”。

环顾整个墓区,满眼是枝繁叶茂的古柏。当地人说台上及周围有古柏420多棵,品种有圆柏、龙柏、侧柏,经考证鉴定,树龄在1800年至1850年左右。仰视古柏有的如擎天巨伞,有的如夫妻连理,有的如龙腾,有的似凤舞,苍劲挺拔、遮天蔽日。沿着砖铺步道,在这远离喧闹的所在,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让人留恋。听说,三陵台将开发建成为集寻根问祖、休闲旅游为一体西郊公园。望着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碑一陵,观今怀古,感慨十分,回想来时路过的梁园产业聚集区厂房林立的壮观,遂作打油诗一首,道是:

重阳何处去

寻访三陵台

古柏含苍翠

野花处处开

抚碑思千古

追远念宋戴

秋风正浩荡

梁园放异彩

返回时,在草丛间我无意间捡到了一个残破的瓦当,上有简单的花纹,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瓦当,虽说如此,我还是郑重地擦去了尘土,放进了衣兜里,当作游访三陵台的纪念吧。

散文:夜幕的凤凰古城

山路曲折盘桓,旅行车一直在丛山峻岭中穿行。极目窗外,滑过眼帘的山丘蜿蜒千里,不见尽头。

韶山凤凰,几个小时的时间旅程里,与满车男同胞们窝处一隅,是件无聊的事。导游小胡提议大家轮流唱歌,消除旅途的寂寞和疲乏。可在座的都是农村支书,无人响应。我欲自告奋勇,见满车寂寥,恐同事妒我爱出风头,索性缄口不语。什么时候,迷迷糊糊地的睡着了。再次醒来时,是被导游的讲解声惊醒。原来已经到了凤凰境界,换了当地的一个男导游小田。

我心里一阵兴奋起来,睡意全无。这次湘西之旅,我最心仪的景点,还数凤凰古城

对凤凰古城的向往,最初是从沈从文大师的名作《边城》里得知的。书中那座醇厚的老城,青石板铺陈的古街,那份被岁月熏陶的辉煌,被日月酝酿的风韵印象,至今在我脑海中梦魂萦绕,挥之不去。

后来又读到小说《鬼吹灯》章节中的描写。书中把湘西凤凰的苗王寨,渲染得神秘莫测, 恐怖阴森。赶尸人、毒蛊、咒语,以及土著人风俗,更是诱惑我这个天生胆大,喜欢探险的人一睹风采。

“凤凰的少数民族,有二十六个之多。其中主要以苗族土家族、汉族、回族为主。苗族是凤凰的土著民族,也是凤凰县最古老的民族,其先祖是蚩尤。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也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远古骧蔸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个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导游小田娓娓道来的讲解, 让我忽然远离了人间的喧嚣,工作的繁忙。随着小田的描叙,灵魂脱壳悠悠穿越千年的历史,感受到了苗家人远古的沧桑,心灵也陶醉于苗家人文化的博大和绚烂。长途颠簸的疲累,一时荡然无存。

下得车来,匆匆卸下行旅,便急不可待步入景色的浏览中。

的确,凤凰的美,是那种透着灵秀与文化沉淀的醇厚之美 。出生在这座古城的国画大师,黄永玉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古城不大,却山灵水秀,人杰地灵。文学巨匠沈从文、抗英名将郑国鸿、·南北大侠杜心五、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这个古城的上空,熠熠生辉。

随着人流步入一条狭长的小街,来到一座小小的四合院,这儿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居了。堂屋中间靠神堂的地方,供着着他的遗像和一尊石膏像 。许多敬仰先生的读者,纷纷靠上来拍照留影。古色古香的房间里,檀木方桌,藤编靠椅、镂雕的木质架子床,散发着淡淡的古香。目睹这些先生生前用过的实物,我又脑海中又浮起了先生笔下那些经典优美的文章片段 :

“每当黄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云为落日余晖所烘炙,剩余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 ,浮荡的催橹歌声,又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的歌声!”

想起他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沥尽一生的心血,给世人奉献出的九百多万字宝贵文化遗产,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心怀无穷敬意。

如果说青山绿水、古桥城楼,是凤凰一幅优美的画,那么杨家将、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陈氏三兄弟,仿佛又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悠远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说这座古城独具魅力,除了她深厚的湘西文化韵味,还有心灵手巧的人们打造出来的精美银器,编织的土家织锦,熬制美味姜糖等等,琳琅满目,无一不让你流连忘返,倾囊为快。

拐角的街口,一位老农身边摆放着一叠连环画,和铜币毛主席像章等,看样子是在兜售。念小学时,我曾省吃俭用,曾积攒下几百册小人书,可惜后来都被梁上君子连锅端走了,一直是心中一大遗憾。想停下脚步瞧瞧,犹豫间,相离团队已经很远了。想走,脚下又像吸铁石粘住,遂狠下心来,与老农讨价还价。最后以一百多元的价格,买下一本《红岩》和几张文革时期的粮票。还想继续和他侃价,买下全套的《三国演义》,胳膊被人拉住,回头一看,原来是导游小胡。小胡一个劲的催我跟上团队,说古城的小巷密如蛛网,脱离了团队,很难走出来的。这话我相信,因为我居住的柳关街,只是一个井字巷街,初来的人都经常迷路,难走出来,何况这座诺大的古城。只好在小胡的推搡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

徜徉于古城温润的青石板上,看两旁青砖灰瓦,流檐翘角,高低错落;听女人的高跟鞋叩打着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叮叮声音,心情忽然变得宁静和畅然。每块青石光鉴如玉,错落有致,一块衔接一块,通向小巷幽长的深处,散发出浓郁的岁月醇香。彳亍在这样的小巷,你会感受到远古的唐风古韵,想起那些唐诗宋词里的华丽篇章。

据说,一座城市的记忆,是靠文字和建筑来保存的。那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苗王寨、杨氏宗祠等等,就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千年古刹、望族宗祠,雕花门窗,又展示了这座古城的悠久岁月和沧桑。虽然已刻上岁月的痕迹,你依然可以想象出它昔日的繁华。

漫步沱江,一汪清浅的小河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临江壁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古老。伫立河畔,听船筏撞击流水的声音,看小舟往来游弋穿梭于两岸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之间,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中,一时望了身在何处。

清水秀,是人们常形容一方水土的美好。凤凤凰古城就是这样一个福地。最有灵韵的,当属那沱 东流清水。宽约二十丈许,水不太深,渔夫一篙即可见底。她以曼妙的身姿蜿蜒姗姗流流过古城,江水悠悠,河面波光粼粼,柔情无限 。波光潋滟之下,水底白色的,玛瑙色的石子看得明明白白。间有游鱼往来,睹目皆清清楚楚。江心石块阻流,引水声潺潺,如歌如泣,昼夜不歇。水藻顺着流水缓缓摇曳,似在向游人娓娓讲叙这座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深厚底蕴。沈从文笔下的幽幽《边城》,翠翠河摊送二老的爱情故事,无不令人更加心仪神往。

可惜,我只是一个过客。临别之际,想起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心中默默朗诵,心情一时黯然迷离。

听导游说,来到凤凰古城的旅游宣言是:“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我想,以后我总会为生计所累,就再难有心情游览二次了。今宵别离,或许下一个千年,我与凤凰古城才能相会了吧。

安塞游记(散文游记)

为您奉上一篇,请参考:

每次告诉外校的同学,我暑假到哪哪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了,他们就觉得不就是拿着学校的钱到去旅游吗?确实提起调研,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借着调研的名义出去游玩,或许是可以这样认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你部分交通费用,但是个人游玩是放在课题调研之后,而想要真正意义上完成课题调研的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年是我在大学本科生涯最后一次参加社会调研,可是也该是任务最重的一次,身为大四的师姐,有着两年的社会调研经验,于是在团队担任副队长以及担任课题组的组长,感受到肩膀上的压力和负担,不过在什么事的亲力亲为之后才发现调研很能锻炼一个人的实力。

调研之前

在调研之前,我们调研的地点是陕北安塞——一个对于我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很遥远也很陌生的城市,从internet中得知它因它的民俗艺术而闻名中外。腰鼓更是它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安塞是毗邻延安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境内山川纵横,沟壑连绵,辖6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1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总面积2950平方公里,山地居多,占95%以上。属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安塞腰鼓文化却时时牵动着国家领导人,时时牵动着中国人们的,同时也吸引着我们去调研安塞腰鼓。

在我们充满热情准备调研资料前往安塞时候,却首先吃到了闭门羹。之前我参加的社会调研,当我们说我们来自深圳大学的时候,都会都受到对方热情的接待,可是这一次却恰恰相反。7月18号我们队长联系了安塞县县政府和团委,可是对方都不予以接洽,而我们的调研题目——安塞的民俗文化,本该到各乡镇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县城离乡镇有一定距离,因政府不给以接洽,我们的计划唯有改变原来的调研计划,甚至在我们到达陕西的时候还是硬着头皮。

调研进行时

当我们正准备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延安乱撞的时候,在火车上我们遇到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研究丁师姐,她之前为调查地理与环境发展前往安塞进行调研,对那边的情况比较熟悉,通过这次的谈话我们才算对安塞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据她说的情况,我们重新确定课题调研主题——《安塞腰鼓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对策调查》,并一起参与问卷设计,并向师姐请教着调研的问题。这次,我们第一次尝到请教的甜头。在延安市,我们遇到其他社会调研的队伍,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调研时间比我们早,对当地有所了解,我们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关于当地实际情况,并对调研问卷和调研计划进行更改。

整个延安的旅游称为红色旅游,我们选择了枣园作为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点,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相遇我们课题调研的主题——安塞腰鼓,这是一支职业腰鼓队伍,我们抓住机会借表演间隙分头采访各个腰鼓手,对安塞腰鼓 长了见识。

在延安,队长联系到了安塞籍延安大学学生,他给予了我们最真诚也最重要的帮助,使我们的安塞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跟随我们回到安塞县城,充分发挥社交能力联系安塞文化局、安塞腰鼓教练陈丕亮、安塞剪纸大师侯昭雪、民歌大王贺玉堂……给我们的调研开了个好头,使我们调研起来不那么吃力。

有张有弛不仅仅是文武之道,它也是生活和生存之道,于是,安塞人在这张弛中一代代繁衍生息。这里所说的“张”是为生活而不得不进行劳作,不得不经受苦难与负重;而这“驰:主要是自生、自长,但没有自灭的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以及民歌等等民间艺术。安塞腰鼓,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政府在不断地发展中提出改革创新,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并非以我们的见识可以提出什么有实质性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到县城体育馆、安塞中学、县城街道发放调查问卷,深入走访县城居民,,并到安塞旅游发展项目——腰鼓山产业,进行实地调研,希望可以对安塞腰鼓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展望,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理论上。

在这次调研的过程我们,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一一克服。

感受黄土高原文化

延安,是个红色革命圣地,对于我来说,它是活在书本中、电视上的地方,可远远感受而不能摸着,24号当我走出延安火车站,踏在延安的土地上,我有着万分的激动。坐上公交车,远望着山上窑洞民居,走过延安大桥,看着延河,想象着这就是路遥所描述的陕北生活,《平凡的世界》讲述的就是这里发生的故事,虽然早已不见传说中的黄土高坡,因为这里的高山已经披上绿装,但依然体会到了中国地大物博的由来。

知道陕北地区是一个生活条件很苦的一个地方,在我们到达延安市区,准备前往安塞的时遇了很多曾经去过安塞调研的同学告诉我们说:安塞的条件很苦,需要多准备,甚至那里的方便面都很贵,但是我们所踏上的每一步土地上,我都只感觉到安塞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从延安到安塞县城,安延高速公路直接到达安塞。从真正意义上讲,祖先留给安塞人的,只有贫穷和贫穷的根源穷山饿水,但是安塞人们却用顽强的生命力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黄土地上敲打着的安塞腰鼓,民间妇女手中剪着的安塞剪纸,农民口中喊着的信天游,砸在山腰上、夏凉冻暖的窑洞建筑,牵动着每一个观者的心,这些都时刻荡漾着我的脑海中,久久不曾退却。

也许我将不会再踏上陕北的土地,但是这里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旅游景点散文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