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县志有古遗址吗
导读:凌源县志有古遗址吗 一、凌源县志有古遗址吗 二、谁知道大名在那? 三、浚县文物大普查明代的墓群 四、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五、《水浒传》中的北京大名府在哪儿?又是现在的哪里?
一、凌源县志有古遗址吗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凌源与建平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千米的山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包括祭祀址和积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地点(女神庙)大型山台为中心,周围众多积石墓群依山势布局,形成主体范围东西约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加上有关遗址点,分布区域约为50平方千米上下的遗址群,现已发掘的共有5处地点。在东西约10千米、南北约5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二、谁知道大名在那?
大名县大名镇位于河北省的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这些人文名胜是大名的一笔丰厚的、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 在大名境内古城废墟中心,双台村西南角起、在如今的大名东北
三、浚县文物大普查明代的墓群
耕地107,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浚县商代称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辖6镇1乡4个街道,452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6万亩,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66.5万人(2010年)浚县隶属河南省鹤壁市,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
四、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败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处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之间,是扼守黄河冲 积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过大名府,北上直达北京,南下就是洛阳。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卫王朝中枢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名府就开始凸显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大名府隶属于卫国,被称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国的都城大都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转换,大名府作为王朝中枢的北大门,其存在意义不可忽视。
北宋时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称“北京”。
建立陪都之后,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达到百万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欧阳修、寇准等名臣,都曾在这里任职;“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于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北宋之后的多次南下、北伐战中,都未能幸免。比如金军灭北宋、蒙古灭辽、太平天国北伐等等战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击。
说到底,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大名府作为重要的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进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其攻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约。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隶下边的一个县。在大名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县,级别甚至连真定府都不如。
此时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尴尬”。
往北,离北京太远;往南,离南京更远。从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直接绕过大名府,从山东穿过去,比绕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时的大名县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更尴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隶被独立出来,成为河北省。
顺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为直隶省,大名府也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直隶省巡抚驻地设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个省会。
可是,翻开地图仍不难发现,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于直隶省的最南端,与直隶省北部没有多少联系,与保定联系也不多。因为京城的影响,直隶省大部分地区都归京城直接管辖,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与大名府贴近的河南、山东等地,又不归直隶管辖。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当了几十年省会之后,在雍正时期,还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汉铁路规划图出炉,这条从北京到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将南北贯穿,为沿线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线路,偏偏没有路过大名府,而是路过了当时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庄。
从此,直隶省多了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后来,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郸市下面的一个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现如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大名县。
历史上,与大名府有同样命运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洛阳、开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五、《水浒传》中的北京大名府在哪儿?又是现在的哪里?
谢谢邀请!巜水浒传》中的北京大名府就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只是当时的大名府作为宋朝首都汴梁的陪都比现在的大名县大多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解放后为了治理黄河中原省的建立及撤消,将大名府管辖的其他县统统划给了河南省和河北省的邯郸,自已只保留了一个大名县。
在水浒传中梁中书所镇守的大名府被作者称之为“北京”,究竟“大名”是不是北宋时的“北 ”,有待人们通过考查考古,拿出切实的物证,才能确定,然而是与不是对于现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作者所提出的“北京”概念是引申的文化理念。“北”是冷或冷漠的意思,“京”是最高政治治理或执政首脑之意。那种执政文化理念被冷落?就是无为而治。从文字记载上看,无为而治是由李聃的道德经提出的,实则是造字鼻祖仓颉创立的,这就是其不称“李子”而称老子的原因。“老子”之称是有告诉世人,这种理念是继承传承的先辈古人的。仓颉文化理念的核心就是“一”或“天人合一”。为了阐释“一”和“一人”的重大重要,仓颉用“大”、“王”、“天”等字将其内在深意牢牢固定在所造的中华文字中。“大”即“一人”,“大”应该是受尊者,那么仓颉所尊所敬者就是“一”和“一人”。为什么尊“一”?因为“一”与“王”,也即与强国强族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雄厚的“一”基础就不能成“王”。“一”就是前所未有的新制造或新技术,创造前所未有先进新技术的人就是“一人”。通过尊“一”、尊“一人”的文化理念和社会风尚,可激励民族内部产生“一”和“一人”,从而可以积淀中华民族多出创新人才引领中华民族前进。连续的“一”,旺盛的“一”就可使中华民族永远成为强大王族。“大名”即“名大”,就是对仓颉“一人为大”为尊的文化理念显赫化,使其处于显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因此,书中的大名府以及河北省南部的大名县都应与仓颉和仓颉陵有关。仓颉陵现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境内,北与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毗邻,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西为内黄县,南为清丰县(顿丘)毗邻。不仅大名县具有传承仓颉文化之意,南(热)乐、内黄亦然。“内黄”是言仓颉文化是中华民族(黄)的内在本质。“顿丘”则有阻止停顿孔丘文化之意。我认为这些县名,都应与秦朝郡县制有关。同样《仓颉篇》也是反儒坑儒的秦朝诞生。可知秦始皇是很重视仓颉古道文化的厚重的。
“梁中书”表达的就是水浒传的核心。梁中书送生辰(龙)纲给蔡京,就是要将仓颉无为而治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送给那些不能促进技术发展,一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的执政者。“蔡”即“菜”,即无能。“龙”就是前所未有技术创新创造的持续发展,就是“一”;“生辰纲”就是“一纲”的持续发展提高。
Hash:ecfd06bdb96c62d215b64c64831c150dcb04ce8c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